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第二届微诗理论研讨会 暨“国际华文微诗精品丛书”发布会综述

2019-01-15徐诗颖

粤海风 2019年5期
关键词:财经大学华文教授

文/徐诗颖

以广州为中心,影响力辐射岭南地区乃至全国、全球海外的国际华文微诗群至今已成立5年,被誉为“当下最火爆的国际性微诗群”。广东财经大学是国际华文微诗群的发源地。2014年12月3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熊国华教授和广东财经大学田忠辉教授在广东财经大学建立了国际华文微诗群,团结了海内外几百位诗人。近5年来,他们创作了几万首微诗,已出版了2部《国际华文微诗选粹》(2015、2017年卷)和10部诗人的微诗选,还有20部微诗选、1部微诗理论探讨著作正在出版中。经过5年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国际华文微诗群创立了一种贯通古今诗学的“微诗体”和“现代绝句”,在汉语新诗发展史上具有新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为了更好地总结这种新态势以及在学理上总结微诗的诗学特征,2019年6月22日,“融媒体时代第二届微诗理论研讨会暨国际华文微诗精品丛书发布会”在广东财经大学召开。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祖华等领导,以及来自香港银河出版社、《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的专家,广东省各大高校的教授、评论家和诗人等近60人参加了会议,围绕“融媒体时代的微诗创作和理论建构”这一中心议题,就微诗创作的时代意义、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等诸多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光明日报》 《南方日报》 《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媒体应邀进行报道。会议由田忠辉教授和熊国华教授主持。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和专职副主席张培忠、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荣誉会长刘荒田,以及国际华文诗人笔会副主席洪三泰专门发来了贺诗和贺信。其中,张培忠书记的贺诗阐释了何为微诗:“微诗是现代绝句,/微诗是科技与灵感的黏合剂,/在思维闪击的云海,/链接着大湾区时代的惊喜。”刘荒田和洪三泰分别在贺信中表示,微诗的崛起是汉语诗歌界的重要事件,是文化演进的必然,微时代是以现代汉语书写“新绝句”的时代。微诗这一现代诗家族中最富生机的支系,有关它的理论、它的格式、它的作法、它的刊载和出版,值得探讨。

在嘉宾讲话致辞环节,刘祖华副书记指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诗歌的创作与推广有利于湾区文化建设,微诗创作致力于探索媒体时代诗歌发展的新路径,在文体自觉上为中国当代诗歌发展探索了新出路。广东省文学理论研究会会长柯汉琳教授认为微时代催生了微文学,微诗是微文学的鲜明表现,融媒体微时代文学活动呈现出立体、即时和互动的特点。星海音乐学院团委书记、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陈超认为融媒体时代传播资源和传播途径的变化必将改变中国诗歌发展的局面。香港银河出版社社长路羽(傅小华)认为汉语诗歌对于传统的传承起到关键性作用,二者相互促发、彼此依靠。国际华文微诗群群主熊国华教授强调了“微诗不微”的特点,其即时互动性已经日益成为微时代文学的新潮流。本环节结束后,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吴作歆宣读了由广东省文学理论研究会、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和广东财经大学创意文化与写作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诗歌研究基地倡议书》。紧接着,大会进入“启动新书”环节,《国际华文微诗精品丛书》(第一辑)集体亮相。这是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诗学系列丛书以拓荒性的中英双译形式,体现了中国新诗走出汉语界而朝向多语沟通的努力,将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和文学史意义。同时,这是华文微诗的一次历史性集体发声,宣告了华文微诗体的成型。

本次研讨会的第二阶段是召开微诗理论研讨会,探讨主题为“融媒体时代岭南微诗发展及其文化传播影响力”,分为主题发言和自由发言两个环节。

在主题发言环节,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苏明华代表该院致辞,认为四行微诗诞生于融媒体时代,超越了古典时期传播媒介的物质特性而成为迅捷、渗透和无处不在的元素,在其中起到正向的作用。“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诗学工程总策划傅天虹教授在回顾主持这套诗学系列丛书历程的同时,强调诗这一艺术形式是对汉语的形塑,出版丛书的原则是必须让诗本身说话。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凌逾教授长期研究微诗,曾发表《百年微诗:它并不止于即兴和微小》与《微诗之春》两篇文章。她归纳微诗的特色有即兴化、国际化、网络化、微小化和高科化,微诗之妙在于以小见大。国际华文微诗群群主熊国华教授认为,微诗指在微信上发表的四行内诗歌。以行数划分可以分为:一行微诗、二行微诗、三行微诗和四行微诗。四行微诗因其与古代绝句多有相同相通之处,被专家称为“微诗体”和“现代绝句”。“微诗体”作为一种新诗体,有一定的形式规律可循,其文体规范表现为:1. 每首诗限于四行;2. 每行诗不超过18字;3. 四行不分节;4. 排列以参差错落为佳;5. 须要题目。另可考虑借鉴格律诗的二四行押韵,并介绍了微诗创作的5种基本模式。

在自由发言环节,关注微诗发展的学者各抒己见,予人启迪。广东财经大学创意文化与写作研究中心教授、国际华文微诗群副群主田忠辉高度肯定熊国华教授主编的《微诗精品丛书》,其成功问世标志着岭南微诗派的诞生,以及诗歌创新与媒介传播的影响力已经为新诗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外,当下国际华文微诗群有了“文体自觉”,建构了“四行微诗”这一新诗文体,要求写作中有起承转合,自觉地汲取中国传统诗歌的精神与文体特征,做到古今接续、文字写作与网络多媒体融合。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希教授提出广东诗坛应该要让更多人知道广东不仅有享誉世界的“广交会”,还有具特色鲜明的“诗交会”,微诗的出现是新诗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此外,他进一步厘清微诗与绝句的关系:绝句属于旧诗,总体上专注于审美感受,偏重个人化的文化体验;而微诗属于新诗,倾向于揭示事物的真相,侧重于传达诗人对世界的独特的认知。清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戚华海致力于生态诗歌的创作和研究,认为微诗能与生态诗歌做到有机融合。同时,他也提出微诗群目前仍有相当比例的诗歌过于随意、停留于娱乐层面、创新不够以及整体探索精神不强等值得反思的问题。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南方诗歌研究所向卫国教授同意戚华海的观点,认为微诗的创作还可以往深里挖,应高度关注修辞。同时,他也肯定“微诗”这一名称契合目前时代的发展。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吴作歆认为微诗是自媒体和碎片化时代汉语诗歌的一种存在可能,分析了自媒体和碎片化时代的时代背景、传播工具和传播特点、审美特征和“形式自觉”。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诗评家吕明以熊国华教授的微诗为例,简单梳理了诗歌发展谱系,以及微诗在这股微时代文学新潮流中的优势与需要完善之处。

微诗评论者的后起之秀也在本环节中畅所欲言,可见微诗评论的青年力量正蓬勃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博士后徐诗颖提出微诗应从瞬间即兴走向经验沉淀,并探讨微诗发展的本土化及正典化问题。她强调除了形式上具有独特标志外,微诗的文化价值核心应思考如何将这种由瞬间即兴语境写下的微诗沉淀下来,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经验和地域情怀特色,并从中建立岭南微诗新秩序,为微诗“本土化”及“正典化”做准备。广东财经大学创意文化与写作研究中心许峰副教授、王燕子副教授、潘丹副教授、代智敏博士、张丽凤博士和王雷雷博士分别做了发言。许峰副教授希望微诗能走进教材与课堂。王燕子副教授探讨微诗的核心特征有在线性、地域性与格律性。潘丹副教授从“田泊微诗”中考察唯美的自然意象与对生命富有深度的哲学思考。代智敏博士探析绝句与四行微诗之异同并得出它糅合了绝句与现代诗的优点以达到婉转含蓄且韵味无穷“妙境”的结论。张丽凤博士认为微诗作为微时代的抒情模式成就了微时代的抒情诗人。王雷雷博士提出微诗是一种有趣味的微写作并对微诗的美学性做出了探索。

微诗诗人谈“诗”也是本次研讨会的亮点之一。广州青年作协执行秘书长郭锦生、《射门》诗刊副主编李海涛(阿桃歌)分别从自身微诗创作和教学经验出发谈对微诗的理解。郭锦生认为历代已积淀不少名篇的绝句对当前四行微诗创作有很多可借鉴之处,详细谈到如下两点:1. 借鉴绝句的精短,反复推敲语言,精益求精,以精短作为四行微诗的生命;2. 为加强音乐美和可读性,可以借鉴绝句,让四行微诗也轻轻地押韵。李海涛(阿桃歌)则从“微诗是颗子弹、微诗是爱之花、微诗(诗歌)是灵魂”三个角度谈如何才能写好一首微诗。具体而言,则为写微诗必须句句切中要害和痛处、灌注最真挚的情感,以及揭露内心的黑暗和鞭挞丑陋的人性。

在最后互动交流环节,华南农业大学王瑛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侯立兵教授、著名诗人黄金明、广东求上教育集团副总裁张珊珊博士,以及原《中国铁路文艺》主编蔡宗周等学者、诗人针对微诗创作、评论、教育及传播等话题发表独特的见解。王瑛教授指出微诗对先天发育不良的新诗是一剂对症的良药,并高度肯定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微诗的起点是非常高的,已在学理上尝试总结梳理微诗的诗学特征。侯立兵教授分享自身开设格律诗词课教学的经验和成效。诗人黄金明认为微诗存有语言、思想、精神和形式上的自由,值得他为此展开诸多创作上的探索。从事儿童语言教育的张珊珊博士深刻体会到微诗走进儿童启蒙阶段的重要性,对诗歌的传承和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蔡宗周主编精辟提炼出微诗的发展需要理论和创作兼具,二者缺一不可。

“粤港澳大湾区诗歌创作研究与推广基地”倡议策划讨论会同期召开,会议由田忠辉教授主持。本次讨论会召开的目的,是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就基地的倡议、申请、建设与推广等方面充分展开研讨,以此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向前发展。其中,吴作歆副主席建议可以借大湾区发展的强劲势头在该基地推广诗歌创作与教学,以此培养一批年轻诗人和青年评论家。诗评家吕明提出微诗的传播载体需要兼顾电台和电视台,同时强调该基地的建设需要充分整合并利用各地资源开展活动。戚华海部长同意吕明的观点,强调微诗的创作和研究需要考虑线上线下的常态化沟通,并以自身在清远搭建生态诗歌平台为例对微诗如何推广提出建议,可落实为以微诗作为主导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的创作和批评力量,而该基地的建设标志着融合各地诗歌资源和平台共享的开始。熊国华教授围绕微诗创作、研究和推广的资金来源、项目推进、培育青年力量,以及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文化名片等方面对如何建设基地做出翔实探讨。傅天虹教授愿意与该基地共享自己当前主持的学术出版和学术机构资源,以实际行动支持微诗在传播和传承上更好地发展。向卫国教授表示期望能通过该基地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的学术机构和创作平台做更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猜你喜欢

财经大学华文教授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寻找最美校园 吉林财经大学
Research on financing strategy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改善商品包装的若干思考
浙江财经大学伦理研究所简介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