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种粮大户如何“减肥增绿”
2019-01-15邹明仲
“村里人用惯了化肥,把地都给喂‘馋’了,现在上肥越来越没劲儿,地也板结了,不是长久之计。”种粮大户吴艳良说,村民们也知道上化肥不好,可相比上有机肥,上化肥花销少,还省事儿,老百姓没想那么长远。
吴艳良所在的辽宁省昌图县,位于“黄金玉米带”,是全国闻名的产粮大县,这里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玉米,按照每亩上化肥100 斤,亩产1500 斤计算,平均15 斤玉米产量就要上1 斤化肥。当地政府一直在积极引导、鼓励农民上有机肥,改变上化肥的习惯,改善黑土地的土壤肥力。
但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上肥习惯很难改变。一般来说,当地上化肥一亩地需要花费100 多元,而上有机肥要将近200 元,还要上好几遍,而上普通的有机肥,头两年地还缓不过来,没有劲儿,比较起来,农民更倾向于大量上化肥,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土地越来越“馋”。
可吴艳良眼看着板结的土地心疼,一直在找门路、想办法。经多方比较,今年看中了蚯蚓粪肥项目。这个项目把秸秆粉碎,与畜禽粪便混合制成饵料,供给蚯蚓养殖,经过蚯蚓过腹化粪,成了“有劲儿”的有机肥。这一整套循环生态农业链条,既消化了秸秆,滋养了土地,又拓宽了收入来源,一举多得。
据了解,蚯蚓粪有很好的生物活性,与普通有机肥相比,有更多优势,可改善土壤物理性能,使黏土疏松,使砂土凝结,促使土壤空气流通,加速微生物繁殖,有利于作物吸收养分,提升土壤肥力。
今年,作为合作社理事长的吴艳良打算带领村民们发展蚯蚓养殖200亩,可年生产蚯蚓300 吨,蚯蚓粪1万吨左右。预计第一年,光是卖肥的纯收益就有50 万元到100 万元,此后将稳定在每年200 万元到300 万元。
“我们还将把蚯蚓粪肥用于大田种植,虽然这样成本比较高,但我联系好了买家,专门种有机玉米,准备选村里的一些土地作为试点,以后再逐步推开,扩大种植面积。”吴艳良说,“让土地休养生息,才能种好地。今后我们打算充分利用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不断改善土壤,把路子转到发展绿色农业上来,拓宽收入来源,让村民们的生活更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