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院士”傅廷栋和他的花田喜事
2019-11-15李伟
如果你喜欢春天里的油菜花海,或者你还吃过健康的菜籽油,那么,你一定要知道他——“油菜院士”傅廷栋。
傅廷栋是新中国第一名油菜遗传育种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年过八旬,他依然围着油菜田地转,每年从东南沿海到长江流域、西北地区,一路追随油菜花开的脚步。他专注杂交油菜育种60 余年,带领团队培育近60 个油菜品种,被称为“世界杂交油菜之父”。
傅廷栋在油菜田里
“搞研究工作的,不在一线解决不了问题”
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记者见到了81 岁的傅廷栋院士。一口浓厚的南方口音,说起油菜花,研究了一辈子油菜的傅廷栋,眼神充满喜爱,感情溢于言表。
“我们团队正在研究低芥酸油菜品种,它所含的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 等营养成分能很好地被人体吸收。”傅廷栋说,他所带领的团队,一直在跟油菜育种这个难题“较劲”。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刘后利创立研究团队,年轻的傅廷栋成为新中国第一名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这一团队不断壮大,并吸收农机、资环、防病等多学科人才,成为世界顶尖油菜遗传育种科研团队之一。
傅廷栋所带领的团队育成了第一批抗根肿病的品种,推出了优质高油油菜品种。
这一团队为何能突飞猛进,在科研上也屡有突破?傅廷栋透露了“秘诀”:搞农业的就要多下田。多下去,就会有新的发现。
傅廷栋被学生称为“下田上瘾的人”。傅廷栋告诉记者,如今每年油菜开花、收菜籽时他还会下田,有时候跟学生们在田里一天工作七八个小时,暑假会带学生去甘肃等西北地区。从1975 年到现在,几十年如一。
“要帮农民算好账”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我国每年生产食用植物油约1000 万吨,油菜籽油占一半以上。傅廷栋见证了我国油菜的发展历程:40 年来,油菜种植面积增长了3 倍、亩产量增长了3 倍、总产量增长了近10 倍。
“我国长江流域的油菜成本在每公斤4 元,而加拿大等国的油菜成本每公斤仅2 元,在国际市场价格影响等因素制约下,不少农民种植油菜积极性下降。”傅廷栋分析,如果通过调整价格补贴、推广高油品种、建立优质油菜保护区等政策,激发农民积极性,每年长江流域再增加5000 万亩的冬闲田种植油菜是可能的。
“油菜有六大功效,产油和饲料之外,还可以用来发展蔬菜、绿肥、采蜜、观花旅游。”说起油菜,傅廷栋有着说不完的夸奖,团队里科研人员已经从事油菜花色研究,油菜花将不再只是黄色,让油菜花田里增添更多的喜事。
对于如何将油菜产业效益最大化,傅廷栋团队已在西北地区探索麦收后种油菜十几年,两个月的秋季闲田种植,既增添了田地绿化,又让农民每亩增收4 吨左右的青饲料,缓解了当地畜牧业发展中的饲料问题。这也成为油菜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傅廷栋的“油菜地图”还绘到了东南沿海盐碱地区,他甚至还在设想推广油菜种植到南海岛礁。“我们团队正在进一步筛选蛋白质含量更高的品种,进一步筛选更耐盐碱和耐旱的材料,开展耐盐碱特殊机理的研究。如果成功种到南海岛礁,可为当地居民增加新鲜蔬菜供给,又能解决食用油问题。”
坚守:一辈子,一株花,一生情
“过去穷,大家没有油吃,一个月三两到半斤油的限额供给,后来吃油不再要油票,每月食用油量大大提高。实际上人均每天30 至50 克油就足够了,我们现在吃的油过多、浪费也多。”傅廷栋表示,食用油发展历程,也是国富民强、公众健康意识提高的见证。
“油菜是中国原始的品种,见证油菜的发展进步,一直到参与改良杂交油菜,感到很高兴。”今年正好有着60 年党龄的傅廷栋说,自己原来是在农校中专读书,毕业后在广东老家工作两年。上大学、研究生、出国都是国家培养,没有国家政策,自己的命运很难改变。
尽管仍然坚持下田,但傅廷栋却认为,自己的工作量已经比以前减小了不少。他说,自己的心愿是培养更多人才,培育更好的油菜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