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眸与拓展:2018年中国电视剧研究现状分析

2019-01-15金丹元张咏絮

美育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题材创作文化

金丹元,张咏絮

(1.上海大学 上海电影学院,上海200444;2.浙江工商大学 杭州商学院,浙江 杭州310000)

2018年中国电视剧的创作依然延续着高产的发展态势,同时也逐渐从单一的以量取胜向以质立身的局面转型。这一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又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大放异彩,而其他类型电视剧也不甘落后,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与创作的繁荣景象相对应的电视剧研究也是成果丰硕、亮点纷呈,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内容生产维度下的电视剧内容创作的研究;二是市场与资本驱动下的电视剧产业格局的观察;三是审美转向下的电视剧美学观照和文化批评;四是传播逻辑下的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的思考。其中,研究视角涵盖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次;研究内容涉及了电视剧的生产创作、美学价值、产业发展、传播接受、政策法规等领域;既有理性构筑,又有实践深度,既有针砭时弊的文化批判,又有人文关怀的注入。本文以2018在《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当代电视》《电视研究》《中国电视》《当代电影》《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民族艺术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文汇报》《文艺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等各大重要学术期刊和报纸上发表的关于电视研究的论文以及出版的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勾勒出本年度电视剧研究的总体状况和脉络图景,为电视剧的创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改革开放40年与2018年的多重维度:对当下电视剧内容创作的研究

2018年对电视剧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它既是改革开放40周年,又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因此作为致敬和献礼,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数量明显增多;学界宏观回顾这几十年的春华秋实的电视剧著作和期刊论文也应运而生,其中对于电视剧内容生产和创作层面的研究更是成为了学术热点。本年度电视剧创作的相关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宏观层面梳理和回顾电视剧创作发展的60年经验。由范志忠和陈旭光主编的《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18)》[1],对由国内知名影视学者和评论家投票选出2017年度中国电视剧作品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十部作品进行分析,书中不仅指出了中国电视剧审美创作与类型叙事的新态势,还对反腐剧、历史剧、都市情感剧、谍战剧、行业剧、仙侠剧、网络剧、主旋律剧等类型的电视剧的创作叙事做出了新的探索。杨洪涛的《观剧(新世纪中国电视剧类型研究)》[2]同样从学理和实践层面对不同类型的电视剧的发展轨迹、生成语境、影像风格演变规律进行总结,谈到新世纪国产剧创作的两个维度,即类型化与反类型,指出国产剧在艺术探索、市场检验和观众诉求的合力下,形成了相对稳定又成熟的类型化创作模式,继而又出现了解构原型、颠覆规则的类型突破,使得电视剧在创作题材、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视听风格和时空情境的类型化与反类型两个维度中同频共振地前行发展。仲呈祥的《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创作卷)》[3]全景式地梳理了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以时间为线索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曲折的发展(1858—1965)、沉寂与再生(1966—1978)、全面分歧(1978—1991)、成熟与繁荣(1992—2004)和变革与未来(2005—2018),把电视剧发展的阶段性艺术创作特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所处的社会背景、文艺思潮和文艺政策,做出考据翔实和持论公允的评述。除了以上三部本年度出版的著作外,学界的期刊论文的相关讨论也相当丰富。与仲呈祥对电视剧发展时间划分稍有不同的是,欧阳宏生和黄晓波将其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初创与曲折(1958—1975年):意识形态话语占主导地位;复苏与发展(1976—1989年):高扬人文关怀旗帜的精英式探索;丰富与成熟(1990—2004年):脱离单纯精神建构的大众化转向;多元与蜕变(2005年—2018年):繁荣边际上演的融合奇观。在美学分析和历史分析辩证统一的视角下进行归类,回眸中国电视剧发展概貌,并对不同时期的电视剧文化生态进行归纳。[4]胡智锋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影视艺术发展纵览》则将研究目光聚焦到十八大以来的影视艺术,在作者看来这一时段是中国影视史上发展最快、收获最多的一个时期,体现了整个国家的文化艺术发展需求,全文从影视艺术的新环境与新景观、新法规与新举措、新题材与新收获三个角度进行了梳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视剧创作的根本经验》[5]一文则总结中国电视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成就和根本经验都在于现实主义创作,分析了现实主义在新语境下的新发展和新走向。

以上著作和文章都是纵向梳理了某一时期的电视剧发展并对其内容生产和艺术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还有一些文章的研究视角则对准了整个年度的电视剧宏观发展,如梁振华的《承续历史·映照现实·根植传统——试论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三重文化维度》[6]解析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三重文化维度,其中还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等予以讨论。胡智锋的《2017年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盘点》[7]指出了2017年我国电视剧尽管收视有所下滑,但也不乏优质作品涌现,表现为现实题材电视剧更加接地气、制作体现出精品化追求和海外拓展方面可圈可点等。《剧说中国 故事纷呈——2017年中国电视剧创作备忘》[8]和《从架空世界回归生活现实——对2017年热播电视剧的动向分析》[9]都对2017年出现的主旋律电视剧、现实题材电视剧、历史与古装电视剧和网络剧进行了综合盘点,概括了其艺术特征,指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要求。的确,当前的国产剧创作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也同样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要实现创作的良性发展,剧作始终要秉持“内容为王”的创作原则,以“工匠精神”打造优质作品,实现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双赢。

第二,中观层面是分析媒介融合背景对电视剧创作的影响。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电视剧的生产、制作、接受和传播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电视剧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是在传统和新兴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进而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10]很多学者都敏锐地关注到了这一变化,《全媒体环境下电视剧的创作转向与内容迭代》和《电视剧在全媒体语境下的内容生产与媒体互动——以近些年的热播剧为例》,就指出了全媒体环境激活了电视剧创作的动力机制[11],原本单一、封闭的内容生产秩序被解构,电视剧创作因此也出现了三大转向,即创作中心从以创作者为主体向以受众为主体转变、创作流程由线性秩序向开放包容转变、创作模式由单一运作向多元模态转变。《试析新的媒介生态对电视剧创作的多维影响》[12]一文则从电视剧的内容呈现、创作样态和生产范式的多维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媒介变革推动了电视剧类型创作的多元化、跨媒介的叙事、“文本+活动”的意义生产场域和生产逻辑从2B到2C的转换。《全媒体传播环境下电视剧创作的新思维》将视点集中于全媒体对电视剧创作的跨媒介思维、AGG思维、社交化思维的催生和影响,并指出全媒体传播环境不只是媒介融合,还包括新的媒介使用方式、新的媒介观念等。以上几篇论文都深刻地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媒介技术对于电视剧创作层面的影响,共同指出了跨媒体叙事建构了新的叙事逻辑和表征系统,形成了电视剧的内容再生景观,也为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开阔的思路。

第三,微观层面对内容创作中的改编问题、视听语言和人物形象进行的探讨。本年度关于电视剧改编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古典名著、经典文学、网络小说改编为电视剧的研究。文章《论古代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的审美特征与适度原则》[13]和《名著影视化改编的诠释与定向问题》[14]从宏观层面上为名著影视化改编分别提出了建议,前者指出了雅俗适度、再造有据和扬长避短的三条适度原则,后者则指出改编过程中两个定向问题,即改动幅度问题和价值倾向问题,因此也相应地对改编者提出了要求,不仅要修炼艺术功底,同时要反思价值立场,研究原作者的精神和生活世界。由四大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一直被观众们津津乐道,文章《四十年来〈红楼〉剧——〈红楼梦〉电视剧改编刍议》[15]对近四十年来《红楼梦》电视剧的改编状况做梳理,分别指出了1987版是以现实主义建构对传统的想象,2010版则以消费主义实施对传统的围观,作者提出了如何运用现代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和创新性改编的思考。《流动人格:传统文化艺术生产的活性与动力——基于“西游”题材影视艺术生产实践》[16]、《三国题材电视剧改编面面观》[17]和《历史剧〈军师联盟〉的改编策略》[18]分别为“西游”和“三国”题材电视剧的改编提出了建议,意在永葆名著经典的文化活力。经典文学的改编策略在《电视剧〈白鹿原〉:站在经典文学肩膀上的改编》和《论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策略》[19]两篇文章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网络小说的改编问题在《网络文学改编剧的传播问题及对策》[20]中以传播学“5W”传播模式进行了总结,《解析网络文学翻拍电视剧的成功密码》[21]一文不仅从网络文学自身出发分析了其被翻拍成功的原因,还相应地提出了在翻拍过中应规避的几个问题。

关于电视剧视听语言层面的研究相较去年显得尤为突出,既有宏观的描述观察,又有微观的具体实例。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效提高了电视剧的视听效果,使得电视画面和声音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为声画的想象插上了现实的翅膀。文章《国产电视剧特效中视觉传达技术的应用》和《技术变革视野下的电视声音语言表达》分别宏观地从视觉和听觉角度阐释了技术的运用对于提高和强化电视剧的艺术表现力的作用,画面和声音逐渐突破原有的限制,功能的拓展使得它成为一种信息媒介的声音和作为人类思维表达媒介的声音。

在微观层面上,构图、摄影、音乐、服装、场景设计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均有所涉及。其中,关于音乐在电视剧中的作用和功能的探析较多,《悬疑电视剧中背景音乐的运用》《国产电视剧音乐的传播效果探析》《热播IP剧配乐中的民族风格》《论影视配乐的人物情绪表达技巧》《电视剧〈楚乔传〉的音乐创作》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其切入点各有不同,但较为全面地论述了音乐在电视剧中的传播与作用。《论电视剧〈太行英雄传〉的画面构图艺术》《担当诠释使命 忠诚书写奉献——电视剧〈初心〉摄影语言的艺术表达》《会说话的衣橱——试论电视剧服装的审美功能及其价值呈现》《场景的设计与设计的场景——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场景设计解读》这几篇文章则是对于电视剧的画面、摄影、服装和场景设计的审美功用的分析。

此外,本年度的论文研究对电视剧中各类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了分析,文章《国产电视剧人物塑造的真实性缺失问题及对策》《网络剧中人物形象建构的策略与路径》《平凡人的中国梦——谈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塑造》和《当下影视剧人物造型创作的文化传播价值研究》等文章主要从全局角度探讨人物形象塑造的路径与对策;《透视国产电视剧中的“暖男”形象》《谈都市题材电视剧中少年儿童形象的塑造》《中国梦语境下电视剧创作中的“普通人”塑造》《女性向都市剧中男性角色的形象建构》和《选择性在场与类型化塑造:电视剧中职业女性形象分析》等则是就电视剧中的某一类人物进行群像特征的剖析,分别研究了暖男形象、少年儿童形象、“普通人”形象和女性形象的建构;还有些学者是从具体的某一部电视剧出发,分析剧中人物塑造的可取之处,例如《从〈恋爱先生〉看都市情感剧人物形象塑造的突破》《〈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的人物性格塑造》和《电影〈秋喜〉的符号意象与人物矩阵》等文章。

二、60年来市场与资本的双重驱动:对当下电视剧产业动向的观察

六十年奋进砥砺,一甲子春华秋实。中国电视剧产业从1958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经历了艰难生存的阶段、产业转型过渡阶段、产业深化升级阶段,才确立了现在相对完善的内容生产机制,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形态。电视剧也成为文化领域最具活力的中坚力量,是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展现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本年度对电视剧的产业研究主要围绕回顾电视剧产业发展60年取得的经验、融合时代下电视剧产业新格局和产业某些个案的微观分析这三项议题展开的。

第一,对电视剧产业发展60年的纵向梳理研究。李兴国、储钰琦著,王卫平主编的《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产业卷)》[22]是致敬历史的丛书系列之一,围绕产业的生产性、商品性、求利性和组织性四大基本要素,从时间纵向维度切入,梳理了中国电视剧60年产业的发展脉络、阶段特征和变化过程。全书依据电视剧发展的特殊性,将电视剧发展分为前产业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视剧事业)、产业孕育期(电视剧事业向产业的转型过渡)、产业形成期(电视剧产业基本要素逐渐成形)、产业升级期(电视剧产业化探索向纵深迈进)和产业繁荣期(电视剧产业生态进入新拐点)。文章《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视剧产业探索之路》[23]的回顾则是以改革开放40年作为时间坐标,指出市场经济就像只“看不见的手”,开启了中国电视剧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探索之路:从“事业”阶段迈入“产业”阶段,从过去的“政治宣传品”过渡到“艺术作品”,再发展成如今的“文化产品”,其产业发展经历了孕育、形成、转型、升级的变化过程。文章按时间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解读其中对电视剧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以及产业自身做出的调整和探索。作者提出了处理好政策与市场、数量与质量、制作与播出、生产与消费、引进与输出这五大关系是中国电视剧产业探索的重要命题,而政府规制、行业自觉、业界共事、市场调节这些手段也是助推电视剧产业繁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第二,对融合时代下电视剧产业新格局的管窥。首都影视发展智库发布的《2018中国电视剧产业报告》显示,2017年电视剧立项总部数、总集数均有所下降,2017年的电视剧立项总量在465部以上,集数超过11.7万集,较前一年有所下降,也是自2011年以来数值第二次出现回落。根据报告数字显示,单部集数持续增长,但涨幅放缓;网剧数量明显下降,当代现实题材占比高达59%,而近代题材电视剧降至17%。这些变化不仅是电视剧产业供给侧主动调整和自我改革的结果,同时也形成了新的电视剧格局。《融合时代的中国电视剧:新图景与新格局》[24]一文就政策、生产、传播和产业四个层面分析了2017年电视大屏和网络跨屏在电视剧方面取得的收视与口碑齐飞、经济效益与社会交易俱佳的现象。在政策方面,作者指出了“电视剧十四条”和网剧监管政策对电视剧进行了有效调控,这也就不难理解前面提到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占比将近六成以及网剧数量下降的原因,这也造就了生产和产业层面上的主旋律电视剧、现实题材剧、(历史)古装剧和年代剧大热荧屏的局面。《影视剧多屏传播现状、动因及对策》[25]、《2017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6]和《新技术背景下电视业发展的新特征、新格局、新趋势》[27]共同阐述了新旧媒体的相互交融导致媒介生态发生强烈裂变和重构,并从技术、政策、市场、艺术本义的发展四方面着重分析了原因,从制度和实践两个维度提出了对策。在新的产业格局下,互联网经济、风险投资、项目众筹等资本也都进入了电视剧行业中,《粉丝·舆论·流量——资本驱动下的电视剧生产逻辑研究》[28]犀利地指出了电视剧生产逻辑的要素发生的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市场融资、观众—用户—粉丝、收视率—播放量—流量依次变迁,这是从资本、受众和效果三个方面来直观阐述互联网催生的变化,但同时也强调了不要让电视剧的生产陷入以资本为驱动的恶性循环。

的确,身处媒介融合时代,在技术、市场、受众、政策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媒介融合不断深化甚至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它促使内容的生产方式、传播媒介、运作范式和受众消费习惯等都发生了变化,重塑和改变了电视剧产业格局,但无论如何,要营造电视剧产业良好的生态,必须重视精品化的创作原则,“内容为王”始终是电视剧的根本之道。

第三,对电视剧产业的某些个案的微观研究。本年度研究角度主要有制播模式、产品供给机制、投融资和政策的解读。《中国电视剧制播模式:演变与利弊》[29]一文是对电视剧生产传播中重要环节——制播模式的研究,文章从制播模式的“变”(由制播合一到制播分离、由一剧四星到一剧两星)与“不变”(政府审查、先拍后播)来解读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间的互相影响关系,并与其他国家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了优势与不足。《逻辑与步骤:我国电视剧产品供给机制重构研究》[30]结合国民经济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实践需要,针对如何重构、规范和优化电视剧产品供给机制形成若干建议。《电视剧项目投融资模式与风险控制对策》[31]分析了国内电视剧产业投融资的主要模式,从电视剧项目投融资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分析入手,阐述了电视剧投融资现状和风险特征,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2017年的电视剧产业而言,可谓是“政策大年”,因为相关主管部门先后推出《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规划》等各种政策文件7种,内容涉及等电视剧、网络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文章《2017年电视业“新政”解读》[32]就梳理了2017年出台的广电政策法规,从行业监管、内容扶持和融合发展三个层面细致全面地解读了相关政策并指出未来电视业发展走向。

三、审美转向与价值思辨:对电视剧的美学观照与文化批评

电视剧作为社会和时代的重要文化表征,在全媒体社会的助推下其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增强,电视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审美取向和价值标准。正如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对文化的定义为“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33],电视剧的审美表征和文化价值日益参与到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构建中,它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电视剧的审美观照和文化批评是每年电视剧研究都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对现实主义题材和历史题材的评述显得尤为突出。

第一,宏观层面把控电视剧的审美转向与价值思辨。正如前文提到的进入到全媒体时代,电视剧不仅在创作、生产、传播、媒介、接受等层面发生了改变,就连审美方式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享受全媒体为电视剧带来红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大量的‘符号’生产使得人们在迅疾的符号切换中丧失了古典主义沉思、回味、欣赏的审美习惯和能力,图像的泛滥造成了最直接的感官消费和精神体验的审美过程,同时也塑造着大众的审美取向”[34]。这也正是文章《全媒体时代国产电视剧的审美特征与转向》研究的初衷,该文深入分析了电视剧的审美机制与审美文本价值形态的变异,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对电视剧的审美构建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书写与建构一直是电视剧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本年度关于传统文化价值在电视剧中的传承研究较多。《当代电视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建构》[35]一文指出了优秀电视与要有对民族优秀精神文化的弘扬、对民族辉煌物质文明的声像展示和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从中国电视剧60年发展看文化自信》[36]强调:“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话,要扎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大家共同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自信。电视剧的创作要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塑像,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另外还有《电视剧的“中国精神”内蕴及其艺术呈现》《中国影视传播文化价值导向分析》等若干文章都不约而同地探讨了电视剧作品的文化使命与创作主体的历史担当问题,指出影视传播中的文化价值导向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公民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塑造,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线。[37]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政治与政策、资本与市场、信息与技术形成对电视剧文化价值的规约、左右和引推,所以要求在电视剧承载“中国精神”、呈现东方审美意蕴,彰显“新时代”精神,实现审美价值超越。[38]

以上是对电视剧审美和文化价值的研究,在看到电视剧的文化品格担当和社会精神的传递的同时,对于电视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反思与批评也必不可少,学界对于电视剧的艺术批评也是指引创作的动力与方向。《2017年国产热播电视剧评析》[39]一文对2017年国产电视剧按照题材分别进行了评述,不仅仅针对题材内容,还就电视剧创作热点、市场热点、理论与评论热点三个维度进行了盘点,较完整地描绘出了2017年电视剧的概况全貌。除了综合性的梳理与点评,更有一些研究一针见血,直指我国电视剧的短板与不足。《电视剧为何屡屡掉进“逻辑黑洞”》《荧屏故事“伪现实”都有哪些“四不像”》《热播电视剧服饰随意“穿越”被诟病》《“消费经典”要警惕“亵渎经典”》《“雷剧思维”值得警惕》《电视剧岂能成“快消品”》和《电视剧的注水“套路”正消耗观众的信任》等文章从题目上便可知其所批评和警醒的内容,作者们毫不避讳地对当下电视剧中出现的各种“雷人”情节、套路进行了批评,“这类剧‘病灶’的突出表现是:剧情严重背离历史逻辑、生活逻辑、情感逻辑、艺术逻辑、审美逻辑,企图实现的是资本逻辑,即经济利益最大化,但却因为架空历史、架空生活、架空情感、架空艺术、架空审美,在价值观、艺术观、文化观、审美观等方面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学者们由批评进而对电视剧的创作提出了要求,“必须准确理解、科学把握创作所涉及的内容、所观照的题材的历史方位,不断提升用历史思维、艺术思维、审美思维来统领电视剧创作的意识和能力。如此,方能在新的电视剧生态中赢得自己的空间”。[40]

第二,就某一具体题材电视剧进行美学观照和文化批评。电视剧丰富的类型为观众提供了多元选择,本年度对具体电视剧的美学和批评的研究基本上涉及了所有的题材类型,其中现实主义题材、历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的研究数量有明显优势。论文《构建文化自信的历史坐标——论改革开放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审美创作》[41]和《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审美观照及其历史观演变——电视剧的“祛魅”与历史正剧》[42]探讨的都是历史题材电视剧,前者以现代化转型的革命精神、史诗式叙事的美学原则和创造想象的艺术话语的视角阐释了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和厚重的史诗品格。后者着眼于线性发展流变,揭示出电视剧的创作是如何在改革开放演进的过程中被唤醒、投影和塑造的,分析其在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审美表征和历史观演变特点。此外,《自律性崇高与他律性崇高——中国现代谍战剧悲剧美学探析》《剖析中国谍战剧的文化沉淀——反思艺术与美的兼容》《历史记忆与民族书写——论陆上丝路题材影视剧的文化特质》《“宫斗”题材电视剧的文化阐释》《历史言说与时代镜像——论当下古装剧的审美风貌》《新时期东北农村剧对“文化自信力”的影像建构》《行业剧的创作空间与审美建构》等文章分别就谍战剧、陆上丝路题材剧、宫斗剧、东北农村剧和行业剧的美学建构和文化自信力进行了阐述。

就某一具体题材电视剧展开文化批评,本年度的热点是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电视剧。文章《精神频谱的时代嬗变——改革开放四十年现实题材电视剧》[43]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演变,考察新时期、转型期、新世纪、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现实题材剧与时代文化语境、文艺生态的互动共生关系,把握每一时期现实题材表现内容的侧重点与兴衰流变,探讨各创作类型在思想内涵、人物形象、美学品格等特色及嬗变。《2017年现实题材电视剧述评》[44]一文则对2017年央视和地方上星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进行归纳,对其主要文本类型做“点”与“面”的审美分析。其他评述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文章还有《现实的镜像: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略论》等若干,其评述角度各有不同,但都肯定了这一题材的重要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也对未来发展提供了经验总结。就历史古装题材电视剧的评述主要有《论古装剧的题材、叙事与意识形态》《历史题材电视剧与历史的真实性》《以史绘诗 大象无形——由革命领袖传记电视剧探析国家形象的塑造》等,其研究视角涉及历史真实性问题、国家形象的塑造、情怀消费、本土化实践、偶像化倾向、当代性表达等议题,可谓研究视野开阔,见解独到。

四、传播逻辑的整合与演变:对当下电视剧传播策略的思考

电视剧作为重要的叙事载体和传播途径,所承载的意识形态、文化精神、国家形象、道德伦理、传统文化等都可以通过其强大的影响力进行广泛传播。本年度对于电视剧传播的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电视剧传播策略与效果研究;二是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概况;三是海外电视剧传播经验的总结。

第一,电视剧传播策略与效果研究,本年度凸显对传播策略的考量和对受众的研究。《媒介融合视角下国产电视剧的传播策略研究》[45]和《新媒体语境下影视文化的传播策略研究》[46]都是以媒介融合为背景来研究电视剧的传播策略,前者对国产电视剧的传播环境进行了分析,进而从内容、渠道和营销三个角度对传播策略进行探讨,并以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为例解读该剧为国产电视剧的传播策略带来的启示;后者则开宗明义地指出了四大传播策略,即策略传播价值观念、利用多种媒介形态聚合传播、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和创建影视文化品牌。而有学者认为从影像电视剧传播效果的因素入手更能直接解决传播策略问题,在《电视剧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中,作者提出剧本、演员、制作水平、播出状态、选出与发布、受众情况和体制政策这七项是影响其传播的主要因素,并就传播现状提出了不足与建议。论文《互联网+时代电视剧传播的社交化研究》[47]则以粉丝经济为例重点分析中国电视剧产业应该如何利用好社交媒体平台,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

受众作为大众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是考察传播效果的立足点,因此重视和研究受众需求有助于提升传播效果。自2017年开始,一系列“正剧”回潮于中国电视荧屏,年代题材与当代题材的“正剧”也获得影响力上的大幅增量,有学者将视点聚焦于“正剧”形成的媒介文化新景观,对受众解码心理的变化加以阐释,探讨当前社会语境中电视剧文本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进而对“正剧”在当前的流行状况展开相应的批判性反思。[48]也有论者从受众的角度切入,研究同时消费过网络小说和电视剧两种媒介的知情受众[49]。《电视剧繁荣发展下的大学生观看调查与思考》一文将视角对准大学生展开调查研究,从观看动机影响力、观看中外影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第二,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概况。中国电视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海外影响力仍有限的现状。《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叙事策略解析》《全媒体时代我国电视剧海外传播的创新路径》《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中国影视作品对外传播路径初探》《“一带一路”背景下译制艺术与影视对外传播》等文章就针对这一现状切实提出提升跨文化传播的多元途径。《从中国网络剧外销看文化软实力的输出》就以《白夜追凶》为代表的一批国产网络剧远销海外的现象,探讨了高质量国产网络剧能够得到美国主流视频网站青睐的原因及其背后以Netflix为代表的视频网站打造全球化战略的经验与得失,从而对中国网络视听内容走出去提出了思考和建议。《塑造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的文化影响力》一文则从内容、营销和人才三个层面剖析了影响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文化影响力生成的核心要素。这部分的相关研究与去年十分相似,多数研究停留在对策略的探析上,内容和视角上多有重复之处。

第三,海外电视剧传播经验的总结。主要集中在对美国、英国和韩国的电视剧经验总结上。在美剧方面,《美国电视剧华人移民形象的二元板结化塑造》一文使用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当下美国热播电视剧中华人移民的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并以之为切入口,厘清美国主流价值体系操演中国、中国人的形象及中美关系所依存的象征秩序。《中美情景喜剧叙事线索管窥》就叙事线索对中美情景喜剧存在的显著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美剧的中国叙事与中国形象的“美国式”境遇》《谈〈权力的游戏〉缘何实现跨文化传播》《美剧〈我们这一天〉人物塑造分析》和《谈美剧〈冰血暴〉的人物塑造方法》等几篇文章则从具体案例切入进行个案研究。

在英剧方面,论文《英国历史剧的文化传承意识与表达策略》简要梳理了英国历史剧的发展脉络,结合英国文化政策的变化,分析其文化传承意识与表达策略和对我国的启示。《英国电视剧内容生产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抉择——以BBC电视剧播出为例》一文探讨BBC 在商业化和去管制化的背景下,其内容的播出和选择呈现出何种状貌,其中着重指出巩固服务广播体制的延续和市场化策略与公共服务理念的平衡是BBC坚持与改革的举措。《英国电视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神探夏洛克〉为例》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及话语分析的方法探讨英剧在中国成功的原因和对中国的启示。

在韩剧方面,《电视剧交叉式叙事时空研究——以2016年热播美剧、韩剧为例》一文主要以美剧和韩剧为例对电视剧叙事做出个案研究。文章《“弥合冲突”的想象:韩国影视剧中的记者形象研究》以韩国影视剧塑造的诸多形态迥异的记者形象为研究对象,借由剧中记者从“坏”到“好”的行动对比、从“私”到“公”的价值回归与反转,将对新闻业的批判转换为消解冲突的“弥合性”迷思。作者指出该迷思是对期待“新闻业揭露真相及维护公共利益”的象征回归,具有重构既有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功能,但“想象中的平衡”也降低了解决社会冲突的锐度。对海外电视剧的研究,其数量、国别和视角都略逊于上一年,这部分的研究还有更多空间有待学者去开发和讨论。

五、结语

囿于篇幅有限,本文未能对2018年度研究中国电视剧的所有成果一一详尽点评。但总体上来看,本年度的研究较全面,涉及了电视剧的内容生产、产业格局、美学观照、文化批评和传播效果等方面,基本上涵盖了电视剧从创作到播出和运营的所有环节。其中主要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是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进行的综述类研究、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研究和相关文化批评;二是对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产业格局的重新观察。与上一年相比,研究视角的创新之处在于对电视剧改编、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的关注,体现了学者们开阔的研究视野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但是对于电视剧理论的深入研究较少,多数学者以现象为起点进行各类评述,也形成了研究扎堆的现象;同时对于外国电视剧的研究和借鉴上还停留在美剧、英剧和韩剧的范围之内,且内容陈旧,多以叙事和人物塑造为主,整体上研究深度和广度有所欠缺且与上一年部分研究成果十分相近。然而,从整体上来看,本年度关于电视剧的研究成果还是数量丰富且辐射内容众多,也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猜你喜欢

题材创作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谁远谁近?
《一墙之隔》创作谈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