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体育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9-01-14黄小霞
黄小霞
摘 要: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条件下,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中职教育越来越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能忽视,学校应该引起重视。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起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就中职学生心理现况和成因进行分析,讨论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帮助。
关键词:中职体育;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影响
一 中职学生心理现况以及形成原因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激烈,中职学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不仅会在身体上感觉疲惫,心理上也会形成一定的问题,例如整个人比较焦虑、抑郁、紧张等。存在心理问题的中职学生心理素质也不够高,其承受失败的能力比较差,个人意志力也不够强,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团队协作等等。经过深层探究,中职学生产生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原因如下:第一,就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不够完善,导致还是有很多家庭是独身子女,家里只有一个男孩或者一个女孩,对孩子会比较溺爱,不利于孩子意志力的养成,反倒致使学生产生一系列恶习,例如懒惰、自私、不尊老爱幼、不孝顺等;第二,当前中职学生为了迎合社会需求,不断进行知识的学习,自身的完善,常常让自己很疲惫,过大的压力落在他们的肩上,而又没有办法去宣泄情绪,释放压力,极其容易造成心理问题,严重形成心理疾病;第三,就客观来说,进入中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学习素质一般来说都是比较低的,所以很容易出现教师对他们忽略的情况,对于学生来说,得不到教师重视,学习也没意义,不管怎样做,反正都不会有人在意,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情况;第四,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年龄都是比较小的,对于他们来说,还没有足够的自制力能面对外面的诱惑以及一些恶劣现象的影响,容易受社会影响,形成不良社会风气。怎样帮助学生走出这些心理问题造成的困境,重塑人生自信与光明是每个教师该去实施的工作,体育教师也不例外。
二 体育教学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作用
(一)体育教学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起着促进
作用在中职院校中,进行体育教学是有必要的,因为我们会发现,体育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当然,不是说随随便便什么样的体育教学都能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促进作用,那是需要学校对体育教程进行合理编排的,对于体育活动中的体育项目要进行认真筛选的。针对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安排合适的体育项目,只有在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更高效率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打个比方,对于那些患有轻微抑郁症的人来说,也许自身不够自信,不能得到他人的认同是产生抑郁症的绝大部分原因,可以安排足球、篮球、排球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团体活动,需要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能够使学生在团队上获得认可,自身自信心也能够提高。在体育活动中,也可增加一些大强度的体育活动,在活动进行中,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都会集中到活动中,能够短暂地抛弃烦恼,体育活动结束后,进行身体的放松,豁然开朗,会想明白很多事情。
(二)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体育活动的开展,能够锻炼学生身体,恢复生活学习中消耗的体力,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积极的情感,对治疗学生抑郁焦虑都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面临了各个方面的压力,体育活动时间是难得的学生能够放松的机会,因此,学校在一周的学习课程中安排几节体育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在挥洒汗水的体育课堂里,展开笑颜,能够不管不顾学习中的烦恼问题,放松自己的整个身心,使自己的身体心灵都能够得到满足,有利于消除学习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另外,体育活动在增加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自身能力满足情况下进行体育活动提高自信心,从而在学习生活中也会变得自信起来。
(三)体育活动能够调节学生情绪
人的情绪是多变的,一个时间段就可以进行好几种情绪的转换,悲伤、喜悦、羡慕、失望都是我們生活中常常会产生的情绪,情绪是我们看到客观事物现象产生的一种思想的表露,情绪是能够反映我们内心真实想法的东西,挥之不去,轻易产生,我们能对它实施的行为也不过只有调节,将情绪变成能够促进自身前进的动力。学生在繁杂的日常生活中,抽时间进行体育活动,能够减轻压力,放松心情。体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情绪转移,发泄消极情感,获得心理放松。有实验证明,患有抑郁、焦虑的人如果能够通过体育锻炼进行治疗,效果是比药物治疗要好得多的,并且基本不会复发。患有焦虑抑郁的学生在高强度的体育活动结束后,焦虑抑郁程度会有所下降。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也要掌握合适教学方法的使用。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能够对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积极作用,学校教学应该好好抓住体育活动的这个优势,组织开展合适的体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1]朱秀英.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措施[J].科学中国人,2016(0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