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电视剧精品化路在何方

2019-01-14吴春彦

人民论坛 2019年36期
关键词:精品化

吴春彦

【摘要】国产电视剧制作数量的假性繁荣与品质的低位徘徊,一直是我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精品化是其摆脱桎梏、实现飞跃的根本路径。创设良性生态环境、提升编剧地位,推动高品质剧本的涌现是电视剧精品化的基础。而从演员表演到拍摄制作,切实践行“工匠精神”,则是电视剧精品化的有效保障。同时,重视网络剧的制作与传播,倡导现实主义风格,有助于电视剧精品化战略的全面推进。

【关键词】国产电视剧 精品化 创新之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世界电视剧生产大国,我国电视剧的年生产数量惊人。2012年,国产电视剧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数量为506部,总集数达到了17703集,是近十年的高峰。其后五年间,电视剧制作产出数量逐年减少,至2017年创新低,共计313部,总集数为13475集。同时,2017年电视剧制作呈现出现实主义题材回暖、古装剧集减少等特点,出现了诸如《人民的名义》等口碑与收视俱佳的作品。《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 年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电视剧数量为 323部,与 2016、2017年的数据基本持平,现实题材延续了2017年的转变模式,数量平稳上升,《大江大河》《正阳门下小女人》等剧作在收视率与口碑上都有不俗的表现。国产电视剧制作人正在努力调整,尝试走出“产量高质量低” 的窠臼。然而,在资本市场的介入下,对流量的追求、对IP的追捧,兼以高价明星片酬以及拍摄制作时间的极端压缩,剧本模式单一、抄袭盗用、漏洞百出,演员表演尴尬敷衍,制作上抠图、声画错位等种种现象仍较为常见,阻碍了国产电视剧的精品化进程。如何集中有限资源、减少浪费,从剧本撰写、修改,到演员表演,再到拍摄、制作都能真正实现精品化,是当下亟需考虑的关键问题。

扶持编剧行业,夯实国产电视剧制作之“本”

剧本是电视剧拍摄与制作的基础,其优劣直接关系着剧集的质量。电视剧发展进程中的经典作品无一例外都有优秀的编剧与剧本作为支撑。杰出的编剧们选择自己擅长的视角,将对生活的感悟融入鲜明的故事当中,成就了诸多经典。近年来,穿越、宫斗、甜宠、仙侠等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占据着荧屏,现实主义题材的优秀剧本极为鲜见,原创剧本更是佳作难求。同时,作为弱势群体,职业编剧难免受制片方、投资方所控,片方随意加戏、注水,损害了剧本的完整性与连贯性,甚至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如此种种乱象必然影响剧本的质量与电视剧前行之路。

剧本是电视剧制作之“本”,其精品化是电视剧品质提升的关键。于此,首先要做的便是尊重受众的审美诉求,积极扶持现实主义题材的原创剧本。在2017—2018 年,政策导向的调整,以及对现实主义影视剧本创作及拍摄的推崇,促使优秀编剧们静下心来,将时代变迁、社会发展、观念演变等诸多元素融入剧本创作中去,出好剧本、出精品剧本。《正阳门下小女人》是编剧王之理在颇获赞誉的“京城三部曲”之后的又一力作。剧作扎根生活,以普通女性徐慧真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种种奋斗与际遇为描写对象,真切再现了北京普通民众在过去几十年间的人生历程与观念变迁,将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并因此感动了导演刘家成,促成了二人的再次合作。编剧王之理也自信地说:“我不允许别人改我的本子。”该剧也于2019年5月获得了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与最佳女主角的荣誉,堪称近两年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标杆作品。然而,尽管现实主义电视剧从数量到质量上都有大幅度提升,但如此经典并不多见,大多数剧集首先就败在了剧本上。以话题度极高的《创业时代》为例,作为一部以IT工程师创业经历为情节主体的都市情感剧,脱离实际生活的创业情境的描绘、偏离大众审美情感的展现让剧集尴尬而失真,剧本存在着明显的漏洞,豆瓣评分一度低至3.6分。对此,国产电视剧从业者与管理者们更应加大对现实主义题材优秀剧本的创作与扶持力度,促使精品剧作的不断涌现。

此外,编剧行业的规范化、编剧队伍的培养亦是剧本质量提升的关键。国内编剧的成长缺乏土壤,新人们多沦为廉价代笔或写作机器,生存状态堪忧。因此,需要创设良性生态环境,开展剧本的征集与竞赛活动,发现并培养、启用新人。同时,推行编剧中心制,着力提升编剧在剧制过程中的地位,并针对编剧薪酬偏低以及拖欠等问题,规范行业管理,将编剧薪酬的提高与保障放到重要位置。

从演员表演到拍摄制作,应融入“工匠精神”

自 2016 年“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如何提升品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所关注的重要论题。在影视制作行业中,焦点在于如何有效践行,将“工匠精神”融入电视剧制作的每个环节,不断打磨,精益求精,创作出经得起观众与时代检验的经典。

流量明星混合大IP,曾是电视剧收视率与收益的强有力保证。近些年,以此模式为依托的一系列影视作品,虽有流量明星加盟,但其一味追求商业利益,演员演技浮夸、制作粗糙,绿幕、抠图等现象频繁出现,导致收视、口碑双双走低,这从反面证明了品质才是影视作品艺术生命力所在。在电视剧制作的生态链条中,演员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不可否认,演员的话题性与影响力确实对电视剧的传播与接受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演员的重心是“表演”,其评判标准是“演技”。因此,要实现电视剧精品化,必须构建正向的审美文化氛围,在演员的选择与评判上,不再将“颜值”与曝光度视为唯一标准。演员自身应具备“工匠精神”,将领悟剧本、打磨演技视为基本职业素养,将表演精品化作为终极职业追求。

在拍摄与后期制作上,同样应将“工匠精神”落到实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限薪令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明星的天价片酬,降低了电视剧制作成本;在剧集制作生产的过程中,应秉持精益求精的原则,将制作经费用到实处,在拍摄和制作上追求电视剧的电影化,具体体现在外景选择与采用的丰富、场面调度的自然、镜头运用的流畅贴切、光影色彩的别致、声画质量的提升等诸多方面。成立于2011年的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切实践行着电视剧拍摄与制作精品化的理念,从《琅琊榜》《伪装者》到《都挺好》《大江大河》等热播剧,其所出品的剧作都是公认的佳作。这些作品主旨、立意多有创新,演员选择上弃流量、重表演,在拍摄与制作上对于精品化的追求更是不遗余力。以《知否》一剧为例,剧本来源于网络文学作品,格调并不高,但制作团队不只是在剧本改编、演员选择上极为用心,在拍摄上对画面层次的构建、视听语言的运用等艺术追求更是不遗余力,在细节处的打造亦是独具匠心。剧中从服饰家具到娱乐风俗,从采光到构图,都立足史料,真实反映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拥有高标准艺术追求,方能出精品。

调整网络剧的制作方向,适应青年观众的审美消费需求

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中,网络剧的贡献不容忽视。自2014年有关“一剧两星”等规定出台,网络剧的发展呈现井喷之势,《中国电视剧产业调查报告(2014)》即指出该年网络自制剧数量超过了之前数年之总和。爱奇艺、优酷等视频网站推进自制剧的进程,专业影视制作团队不断介入网络剧的制作,使网络剧逐渐摆脱了恶搞与“一台鼓风机打造型”的模式,在成本投入、剧本选择、制作水平与艺术水准上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出现了诸如《白日追凶》《河神》等现象级的作品,收视率与口碑俱佳。此外,在传播过程中,台网联播的方式被广泛运用,诸如《破冰行动》之类的佳作还形成了先“网”后“台”的播出模式。同时,网络剧审查的标准也日益严格,其与电视剧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呈现融合、互动的发展态势。

需要指出的是,当下网络剧的制作,题材重复率高、类型化特征明显,以《双世宠妃》《萌妻食神》之類的甜宠穿越剧为例,大多描绘古灵精怪的少女穿越到古代的爱情故事,在人物设置、冲突构建、情节走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虽有佳作但立意不高,且呈现后继乏力之势。作为占据了电视剧市场半壁江山、以青年观众为主要受众群体的网络剧,如何适应受众群体的审美消费需求,行进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针对当前网络剧发展现状,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调整创作方向,推进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拍摄与制作。在具体实践上,要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关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聚焦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与心路历程,创作出契合当代青年文化诉求,能够引发其情感共鸣的现实主义作品。这才是网络电视剧精品化的正确路径。

(作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导)

责编/韩拓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精品化
树立精品意识 创办一流党刊
建设北科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
风口上的网络视听发展探析
网络剧未来两年发展初探
当代民宿设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刍议
微剧创作的“五个一”实践
拓展新空间 推动精品化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精品化”养殖促农民增收
从广播节目的碎片化看广播媒体的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