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可搭乘“一带一路”便车
2019-01-14周立明
周立明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务实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准确把握“一带一路”对区域经济合作所提出的新要求,完善区域经济产业链、配套服务机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全面改革,争取让区域经济搭上“一带一路”的便车,取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 一带一路 经济格局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正式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倡议,该倡议提出打造一个务实合作的国际经贸合作平台,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创造新的发展契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一定意义上,“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制度创新,是一种全球化的新模式,是共享、绿色、共赢、创新的大合唱。因此,我们应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地区内的生产组织方式、市场环境、金融机制都需要实现同步改革,否则不仅不会为区域发展带来更丰厚的经济效益,甚至还会扩大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风险。由此可见,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准确把握“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新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区域经济发展障碍,激发区域经济潜力,从经济协作层面出发,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才能获得新的发展。
“一带一路”为区域经济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推动了产业升级、提供了广阔市场
“一带一路”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新的路径,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区由于在自然资源储量、生态环境、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不均衡性,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为此,我国先后推出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内的沿线布设充分考虑了区域均衡发展的现实需求,围绕着两条路线将不同地区整体连接起来,并打通了不同地区在人才、物资等方面的流通路径,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塑造了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立足于国际高层次发展战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的国际化视野,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统筹区域发展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一带一路”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近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原本粗放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逐步开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过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带一路”立足于国际经济宏观环境,为区域经济结构升级打开了一个与国际接轨的视窗,也赋予了区域经济发展跟随时代潮流的能力。例如,近年来,随着欧亚大陆桥建立完成并通车,新疆、内蒙、吉林等北方内陆省份在人才培养、技术发展以及金融扶持等方面加强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原先以第一、二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逐渐向以服务业、旅游业为核心的生态型产业结构转型,提升了产业整体的附加值。
“一带一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经济学原理,投资、出口、消费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区域经济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一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都尝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消费升级等方式来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潜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性因素在于以单个区域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市场空间过于狭窄,无法构建起更大规模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基础薄弱。“一带一路”倡议为跨区域经贸合作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平台,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依托“一带一路”开展更广泛的经贸合作,延伸了区域投资、出口与消费的覆盖范围,扩大了区域经济市场空间。截至2019年7月底,已有136个国家与30个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了195份政府间合作协议,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区域经济发展能够更大程度提升资本输出、对外贸易总量,最终提升区域经济活力与居民消费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产业链、配套机制、技术创新、教育机制等提出更高要求
应逐步完善区域产业链,提升区域经济效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区域经济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格局,这也要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改变既有发展模式,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其中产业链升级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也主要以简单的装配、加工为主,产业链不完善,区域经济向国际产业链上游延伸的能力也不强。例如,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虽然整体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依然鲜有突破,区域经济效益微薄。“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激发了区域经济的潜能,但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我国生产制造业既有优势将会受到冲击,因此,必须逐步完善自身产业链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遇。近年来,在“中国制造2025”“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等国家级顶层战略的驱动之下,我国区域经济在技术创新方面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产业链迁移也已经逐渐开始抬头,但整体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技术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不足,创新型人才储备也不够,大多数产业依然维系在国际产业链下游,且不具备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转型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配套机制建设还有待完善。“一带一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是基于跨区域以及跨境合作来实现的,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政治、文化、宗教、经济等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要因地制宜推出行之有效的合作战略。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配套机制主要立足于我国既有经济发展模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融入力度也不深,配套服务机制建设无法满足“一带一路”深化落实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区域经济增长动能。例如,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中规定,“激励对象为外籍员工的,可以向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申请开立证券账户”,区域经济参投“一带一路”项目需要集中民营企业、国有大型企业等一切力量,这一规定往往导致外籍员工获赠股权需要经过多机构交易才能获得,同时所享有的投票表决权、分红权与实际并不对等,这就会弱化区域经贸投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落实,降低区域经济宏观效益。
区域经济发展应完善技术创新与教育机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之下,区域经济发展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这离不开充分的科技创研成果,这就要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同时培育出更优秀的人才。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在这两方面的发展还不够理想,也间接造成了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未能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红利等情况。从科研创新实践来看,企业研发部门、高校、科研机构是开展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高校、科研机构作为事业单位,主要依赖于财政,所開展的技术创新范围狭窄且主要集中在基础性研究方面,在市场应用方面往往存在一定难度,无力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在市场规律的制约下,企业实施技术创新需要充分考虑经济收益,由于长期以来大多数地区产业效益相对较低,企业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的力量相对薄弱,并逐步形成了恶性循环。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的比值)为2.19%,这与美国(2.79%)、日本(3.21%)等世界科技强国的投入强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劣势,教育事业发展薄弱、人才引进难度大,无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支撑,高素质人才也极度匮乏。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受制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力资源储备不足等原因,区域经济长期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应调整战略措施,完善基础设施、坚持务实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系统改革,以此搭上“一带一路”便车
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实现了政策、民心的互通互联,也为贸易通畅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但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制定“一带一路”经济发展规划时,以改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第一,要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国推出了中欧班列、海陆运输等交通运输项目,区域经济发展应将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运输线结合起来,打通区域经济发展交通命脉。第二,做好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新型国际贸易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贸易形势将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主流。为此,各级地方政府应着手改善通讯、支付等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新型贸易形式。第三,兴建自贸区,扩大通商口岸建设。自贸区与通商口岸是区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出海通路”,关系到对外经贸效率。为此,地方政府应正确评估本地对外经贸合作潜能,推出自贸区与通商口岸。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应依托交通运输生命线建立内陆对外通商口岸,为区域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坚持务实合作发展。在“一带一路”的宏观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务实合作,尤其是“一带一路”关键区域必须要准确把握“一带一路”战略走向区位优势,主动实施跨区域经贸合作。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意愿,坚持“互惠互利”原则,实现合作共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但发展意愿强烈,为此,各个地区应主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洽谈合作,推动各自发展。另一方面,在坚持“走出去”的同时,还需要把优质资源“引进来”,增强区域经济自我造血能力。例如,地方政府可以依托“一带一路”纽带,进一步加强先进科技、文化形态的引进力度并融合到既有产业结构之中。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是“一带一路”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契机,也是区域发展应对“一带一路”挑战的理性思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落实,各个地区都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潮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逐步升级。一方面,应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打造出一批极具影响力的领军型企业,引领整体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附加值。例如,深圳、东莞等地培育出了华为、大疆无人机等一系列知名品牌,成功带动了当地电子工业发展,并吸引了港、澳、台以及新加坡地区大量工业企业的入驻。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升级还应主动与“一带一路”联系起来,通过“一带一路”引导优势产业走出去,塑造经济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推动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具有可持续发展效能的新型产业,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在未来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一带一路”也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能有效提升区域经济效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内外部环境,发展第三产业。例如,国境线沿线的地区可以推出跨境旅游服务。
坚持系统改革,维护区域发展新格局。在“一带一路”环境下,必须要坚持改革来应对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第一,应全面改善创新环境,持续扩大技术研发投入。政府应主动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等从事基础性研究的机构开展横向合作,并做好研究财政保障工作,巩固科研创新基础。此外,还应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融资、创新贴息、免息等方式引导企业提升技术研发资金投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此外,应引导科研单位与企业开展技术深度创新,提升技术创新研发产出。第二,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巩固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基础。高校应立足发展实情,加强实践教育投入、改革传统教育模式,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则应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靠近,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源不足困境。第三,提升优质人才福利待遇,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强化优质人才供给。区域经济对接“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一批具有充分国际经贸合作经验、技术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为此,应不断提升优质人才的福利待遇,从生活便利、知识产权收益等多方面为其提供更多保障,吸收更多优秀人才。例如,地方政府应为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解决生活、职称、科研经费等方面的问题。
(作者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陈健、龚晓莺:《论“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云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②孙蕊、 王雅涵:《“一带一路”背景下 区域经济合作与会计服务创新》,《财务与会计》,2018年第12期。
③盛斌、果婷:《“一带一路”倡议与APEC区域经济合作》,《亚太经济》,2017年第2期。
责编/陈楠 美编/陈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