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家庭小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019-01-14王林
王林
摘 要:化学家庭小实验是课堂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家庭小实验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家庭小实验;化学教学;激发兴趣;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3-082-2
不少教师视教材中的“课后家庭小实验”如同鸡肋,然而在我看来,这些小实验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化学”,而且能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延伸作用。
一、巧设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课堂实验有时因器材有限只能做演示实验;或因课堂时间有限,分组实验往往都草草收场。但是家庭小实验可以寻找生活中的器具代替实验器材,不受时间限制,在家也能很好地完成实验,达到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
如在学习初中化学第四单元《水的净化》课后,布置学生回家自制简易净水器。
实验目的:水的净化
实验用品:软塑料瓶、蓬松棉、石英砂、活性炭、纱布、小刀、玻璃杯、浑浊的水
实验过程:
1.自制简易净水器:
剪去软塑料瓶底部,瓶口用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塞紧,将瓶子倒置,瓶内由下往上分层放置洗净的蓬松棉、纱布、活性炭、小卵石。
2.净水操作:
将浑浊的水,由上往下缓慢倒入,注意不要使净水器内液面超过净水器瓶口,下端用一个洁净的玻璃杯承接出来的水。
实验现象:水变得澄清了。
实验结论:该净水器由净水作用,可以起到过滤、吸附作用。
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净化的过程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不仅验证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更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再如:在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回家完成有关碳的相关实验。
实验目的:碳的有关性质
实验用品:2B铅笔芯,导线,小灯泡,电池,一把生锈的锁
实验过程:
1.导电性实验:将2B铅笔芯、电池、灯泡用导线相连,接通电源后观察灯泡是否发亮。
2.将2B铅笔芯研成粉末状,将钥匙上沾上铅笔芯粉末,然后尝试着去打开一把生锈的锁。
实验现象:1.灯泡亮了;2.锁很容易被打开了。
实验结论:铅笔芯(含石墨)具有导电性、滑腻感。
学生们在动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实验的乐趣。当我在课堂上提问有关石墨的性质的时候,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交流做实验时的发现。正是由于课前预设的这两个家庭小实验,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多做家庭小实验,呼应课堂内容、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的方法有很多,书面作业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化学来说,有一种更特别的方式——家庭小实验。教师可以适当延伸和设计有关家庭小实验,呼应课堂所学,达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如在学习《酸碱盐》知识时,为了更好的了解碳酸盐的知识,分别设计了两个家庭小实验,学生任选一个完成:
实验1目的:自制汽水
实验用品:塑料瓶、白糖、果汁、小苏打、凉开水、柠檬酸
实验过程:向塑料瓶中加入约500ml的凉开水,2勺白糖,适量的果汁,1.5g小苏打(碳酸氢钠),1.5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在冰箱中,半小时后取出,品尝味道。
实验结论:碳酸盐能与酸反生反应且生成二氧化碳。
实验2目的:探究鸡蛋壳的成分
實验用品:玻璃杯、玻璃片、碎鸡蛋壳、白醋、澄清石灰水
实验过程:取一个小玻璃杯,放入洗净的鸡蛋壳,然后加入白醋,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杯口,仔细观察会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杯中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
上述两个家庭小实验中用到的器具和物品,在家庭中很容易就能找到,而这两个实验相对来说都非常简单,现象明显。这两个实验不仅呼应了课本中碳酸盐能与酸反应的性质,更能拓展学生去探究物质成分的方法和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特设家庭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媒体曾报道过社会上发生的几起失火事件,其中一件是吃火锅时,服务员的错误操作,引燃桶内的酒精蒸气,喷射出的火溅射到女顾客身上,造成很严重的烧伤。每当在上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时,我都会想到这件事情,因此,我总是让学生回家做这样两个小实验:
实验1目的:燃烧与灭火
实验用品:蜡烛,玻璃杯(3个),白醋,碳酸钠(或者小苏打),火柴
实验过程:分别点燃三支蜡烛,第一支蜡烛放在杯子中,杯口向上;第二支蜡烛放在杯子中,杯口向下,罩住;第三支蜡烛放在杯中,杯口向上,杯中事先放入适量的碳酸钠,然后向其中倒入少量白醋。
实验现象:第一个杯中的蜡烛继续燃烧;第二个杯中的蜡烛熄灭;第三个蜡烛也熄灭。
实验结论:对比上述三个实验得到燃烧需要氧气,灭火可以用隔绝氧气的方法。
实验2目的:模拟火场逃生
实验用品:长短不同的两根蜡烛,大的玻璃杯,火柴
实验过程:将长短两根不同的蜡烛点燃,用大的玻璃杯将它们同时罩住,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高的蜡烛先熄灭。
实验结论:逃生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或者蹲着离开火灾现场。
上述的两个实验虽然非常简单,但我觉得非常重要。学生在家自己完成实验,不仅能巩固已学知识,更能掌握一定的应变和处置危险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俗语说,讲得好不如做得好。学生学了许多理论知识,还需经过实践来巩固,而家庭小实验贴近生活、趣味性强、可操作性强,正是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力手段。因此,教师应认真引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让家庭小实验成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辅助力量。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禄口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2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