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问题意识的策略

2019-01-14林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意识策略

林慧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学重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会学习、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增加提问的勇气;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提问的兴趣;通过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提问的方法;通过运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激发乐问的情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意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3-080-2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带着问题学习,能够对所学习内容提出质疑并提出问题。这种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非常重要,是学生学好品德与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增加学生的提问勇气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因此,在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都应该跟学生平等交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體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一课时,笔者一上课就直接板书课题,开门见山地对学生说:“今天学习的主题是我们的家庭贡献与责任,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大家的吗?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哦!”一句话刚刚说完,学生们的小手纷纷举起来,有的同学提问:“什么是家庭贡献呢?”有的同学提问:“什么又是家庭的责任呢?”还有同学思考了片刻,举手提问:“在家中,我们为家庭做过什么贡献吗?”更有同学发出这样的疑惑:“作为家庭成员,我的身上有没有责任呢?”根据对课文的提问,笔者发现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正是我们这篇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就确定围绕“什么是家庭贡献”和“我们为家庭做过什么贡献”展开交流,学生讨论热烈,很快明白了原来“家庭贡献就是自己对家里的付出”,于是,大家纷纷诉说了自己为家庭所做的一件件事情,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从而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不够复杂,只有当教师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学生才能身临其境,举一反三,开拓思维,从而激发他们的提问兴趣。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我认识您了》这一课时,我在课前搜集班里每位任课教师的照片。上课伊始,笔者出示本班的课表,要求学生说一说,成为一年级小学生之后,我们都要学习哪些学科的课?那你们现在能认识对应的老师吗?然后出示各位老师的照片,孩子们一下子就认出了各个老师,并且看到了老师们生活中的样子,个个都乐开了花,一下子激发了他们深入了解各科老师的兴趣。此时,笔者设置情境:“当有小朋友摔了一跤,手臂跌伤了,他该怎么办呢?”学生立刻说:“我们可以找保健室的老师。”此时,笔者引导学生质疑:“在校园生活中,当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还可以找什么老师呢?”学生提出了各种情况下发生的问题,并交流了大家应该找哪些老师进行解决,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会提出问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在教学中巧妙使用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提问,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提问方法。

1.针对教材,引发疑问。在鼓励学生进行提问的这一方面,有一个非常简单可行的思维方式,那就是针对教材的题目,抓住核心的关键词,多问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例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学会质疑:什么是排队?为什么要排队?怎么排好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当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以后,学生就真正明白了一个社会规则——大家排好队。在学习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教师同样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题目进行大胆质疑:什么是小点儿声?为什么要小点儿声?怎么样做才叫做小点儿声?当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进行学习的时候,学生就能真切地意识到我们应该小点儿声,也能主动去学习控制自己小点儿声的方法。

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个个问题逐次引入,逐层突破,引导启发学生不断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方法。

2.联系生活,引发疑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生活,教育就会失去本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当学生发现生活与教材不一致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疑问。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买东西的学问》时,笔者向学生传达一种观念:在消费的过程中,通过索要发票等手段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索要发票。发票是消费者更换、保修商品、解决纠纷、索要赔偿的凭证,也是国家管理财政、征收税款的重要工具。因此,购买物品,接受服务时一定要索要发票。此时,有学生举手质疑:“老师,我们买东西从来不知道要开发票,我还询问了爸爸妈妈,他们也很少在买完东西后开发票,为什么跟书上讲的不一样呢?”此时,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热情高涨地进行了交流、讨论。

3.体验实践,引发疑问。无产阶级思想家马克思主张:实践出真知。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困惑。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他们贡献大》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做家务活“剥毛豆”环节,同学们分组比赛,在5分钟内看哪 个小组能剥到100颗。在剥毛豆的过程中,有的小朋友手酸疼了,有的小朋友指甲疼了,还有的小朋友手指变得乌漆麻黑,大部分小朋友觉得时间紧迫、感觉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剥毛豆的任务,真正体会到剥毛豆的不容易,此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困惑“除了择菜这样的事情,食堂的阿姨为我们还付出了哪些劳动呢?”从而体会到学校工作人员的贡献之大。

四、运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乐问情感

评价要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对于那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学生不论结果怎样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乐于探索。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学做快乐鸟》一课时,当进行“烦恼放进漂流瓶”活动时,有学生不乐意做这个游戏,大声提问到:“老师,我们将烦恼放进漂流瓶,烦恼不是还在吗?这个活动有什么用呢?”学生的提问,一语中的,其他同学也发出了质疑声,笔者很高兴地为他们点赞:“是的,小朋友提出的问题真棒,我们将烦恼放进漂流瓶,烦恼并没有就此消失了,还在那儿呢,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此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一下子兴奋起来,积极讨论解决的办法,交流消除烦恼的妙招,这不正是本课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吗?因此,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教师都应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发问。

荀子曰:“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有智慧的人,只有多问才能成才。好问是一种素养,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智慧。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重视孩子们问题的意识,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孩子们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

[2]王德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6(24).

[3]邱云峰.学生思想教育培养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24).

(作者单位:南京市天景山小学,江苏 南京210000)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意识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