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思考
2019-01-14沈红梅
沈红梅
摘 要: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从 2017 年开始已经正式投入用,将会逐渐取代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不同版本的教材。新教材内容在汉语拼音教学、识字量、阅读量等方面进行了调整,新版统编教材不仅能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教师提高自我思想认识、加强专业素养。在使用新版统编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重视课文朗读、增强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学会观察与比较等策略,提升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思考
一 统编教材的特点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资源,素质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教材资源的更新与利用,教材必须较好的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的编写还应该尽可能实现创新设计,提高编排的效率,教材的使用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其先进性和科性,其中国家统编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在编制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并符合教学的相关规律,本文即对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的相关特色和学习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一)教材内容较为系统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按照人文和工具性的基本原则,人文精神与语文素养等主线逐渐建立,其中人文素养关键在于锻炼学生的语文思想性,并树立良好的立德树人思想,另外,语文素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统编语文教材中,对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有着明确的目标,其核心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并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策略,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其由浅入深,将每个单元的核心内容囊括在单元的导语之中,形成一个贯穿全部教材的主要脉络,另外,课后练习题也是围绕着主要的要素来拟题,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知识的脉络更加清晰,教学方法更加高效。
(二)教学方法多样性
统编语文教材吸收了数十年以来的改革经验和成果,将语文学习的方法充分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例如在低年级的识字和拼音教学之中,通过看图字,韵语识字等多类型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们随文解字,课程更加生动活泼,在统编语文教材的识字方法中,更是体现了其多样性特征,具体识字方式有分散式识字和集中式识字,最终帮助学生树立了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使用拼音识字和随文识字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部分内容教育学生进行偏旁识字法,更是多样化识字的重要内容。
(三)语文要素在教科书中呈现为螺旋递进
一年级上册要求“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 “学习借助图画阅读”,一年级下册在继续学习“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基础上,发展和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的推断”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是对阅读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实现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同步。 “借助图画阅读”的目标,一年级上册主要是借助图画猜读生字、了解意思,一年级下册为利用形声字特点、依靠上下文来猜字、认字,并根据图文一一对应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语文要素还通过课后练习题、文中泡泡等生动的形式予以呈现。
二 对统编教材的思考和理解
新教材编写贯穿四大理念: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造为上。教师要正确把握理解新教材特点,在教学实践和备课中注重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注重有机的融合与发展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积累语言、学习阅读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这些内容不是孤立的,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合,在联系中发展,在交融中提升。如一年级下册《操场上》一课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有关运动的词语,一部分是运用这些词语编成的儿歌,教育学生天天锻炼身体好。教师备课时可设计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分类:第一种分法左边是用球的活动,右边是不用球的活动;第二种分法左边是两个字的活动,右边是三个字的活动;第三种分法左边是用手的活动,右边是用脚的活动。着重引导学生研究第三种分法,从中感悟表示用手动作的字用“提手旁”,表示用脚动作的字用“足字旁”,这样既巩固了生字,掌握了识字方法,又通过语言转换,使学生理解了“锻炼”的含义,了解了儿歌的语言特点,增加了学习语言的兴趣。学生在每遍课文的阅读中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不同的收获,在读课文中识字学词、理解内容、体验情感,同时积累语言、掌握方法、积淀语感。词语的积累需要在学习课文中理解,在巩固中归类,在运用中内化,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递进的。课文后面有不同形式的词语积累练习,不能将其视为简单的读读写写记记,应融合在课文阅读中进行了解、归类、内化,再到运用,更要重视积累的方法。
(二)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事实上, 86% 的知识都是通过学生阅读获得的,可见阅读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同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也是遵照这一思想理论,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加以教师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升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进而实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教育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较为重要, 而语感的培养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知识,进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小学一、二年级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朗读,增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进而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让学生熟读课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朗读声音的高低与节奏,让学生读出感觉来,增强语文教学趣味性, 之后强化学生对汉字的进一步掌握与理解,进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三)注重关注学情,效果求真
其实,教学预设再完美,在课堂执行时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因为课堂上常常随着一些突发事件、学习活动生成意料之外的学情,因此,教师要及时关注和调整教学。笔者审视自己以往的教学,发现了不少问题。首先,拔高了教学要求,教学时机把握不当。例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要求他们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自己喜欢什么,等等。学生对整篇课文没有全面了解、充分认知,提这样的要求是不恰当的。其次,忽视学生的能力差异和文本的特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情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灵活把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铺路搭桥。问题的难易、学生的反馈、课堂的随机生成等都要及时进行关注,教学效果才能真实有效。由于课堂上的学情是随时变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因势利导,在教学的关键处多一些方法的引领与点拨,这样教学效果才能真实有效。
綜上所述,统编教材在尊重学生学习体验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统编教材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关注小学生的学习需求,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统编教材编写在不失文化味的同时充满了童趣,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喜爱。教师也将在新的教学氛围中,将语文教学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吴忠豪.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研究[J].语文建设,2014,12(34):16-21.
[2]郑茵岚.新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快乐学习初探[J].科教导刊,2017(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