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高师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转变
2019-01-14宿振伟
【摘 要】 文章分析了现代汉语课程特点及其面临的困境,以及地方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探析教学模式多方面的转变:一是突破双向互动格局,创建“多维立体互动”教学模式;二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要凸显学生的参与性;三是整合知识点,以类推演绎方式构建模块式教学;四是线上线下结合构建“空间立体教学”模式;五是考核方式量化标准的转变。
【关键词】 现代汉语;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一、现代汉语课程特点及其面临的困境
现代汉语课程是中文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而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都更多的倾向于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现代汉语课程不仅教授给学生系统的现代汉语知识,也要让学生具备运用现代汉语进行有效写作和良好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养的形成,努力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好语言文字运用的扎实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面对以需求为导向,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应用本科院校的理念和目标,与此相反传统基础必修的语言类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呈现大量削减的态势,面对这种状况,身处一线教育教学的语言课程教师,面临着课时少、授课内容多的尴尬境地。现代汉语课程具有本身的特点,即涵盖的知识理论性强,课程内容多,知识系统性连贯性强等特点,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一方面要突出课程对学生基础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另外一方面面对理论性强的课程特点,一线授课教师必须尝试多元的授课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改变课堂理论教学的单一性,创建一套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同时适应现代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地方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近年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化、精尖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协调发展,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动因,改革需从基础着眼,而作为传统学科下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必修课程,在传统与当代的角色转换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地方高师院校,一方面要适应区域性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另一方面,传统学科下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要冲破原有单纯理论式的教学模式,既要与时俱进也要强化课程的基础性作用。如何才能更好地转变教学模式,以此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是摆在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基础必修课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这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充分论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现实勇于大胆实践,勇于挖掘、尝试、探索并且努力践行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趋势,同时强化现代汉语课程的育人理念,发挥该课程的重要基础性作用,笔者结合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课程特点以及地方高师院校学生所在地域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过程的探索尝试,笔者认为传统学科下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需要顺应时代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要突破固有模式,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要进行有效地改革与创新,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紧密围绕学生发展实际,促进教学模式从单一传统授课式不断向“接地气”式发展,改变学生对语言课程枯燥乏味难懂不好学的固有态度,真正让学生学得好用得上,深化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言素养等方面的长足发展。
三、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转变
1、突破双向互动格局,创建“多维立体互动”教学模式
传统授课模式,以教師讲授为主,师生双向互动的开展对于上课整个时间分配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如何真正地促进教学的主体学生参与教学和学习的整个过程,真正发挥“主体”的作用,改变以往“被动式”听课模式,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在现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上等多方面下功夫。
“多维立体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多维互动,使“理论性较强”不再是该课程的代名词,而是让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以动态的交互式情景化推进,具体体现为:师生一维互动——体现师生互问互答回馈反馈的交互作用;生生二维互动——凸显探究式、自主式学习,凸显对学生语言思辨能力的培养;学生、动态多媒体三维互动——通过科学的直观的视听感官效应,强化语言课堂由单一的“听觉效应”向“视听觉多重感官效应”转变;学生与教材的四维互动——以平台为导向,强化语言实时运用能力的培养。
2、整合知识点,以类推演绎方式构建模块式教学
现代汉语教材中有一些知识点整合后可以采取模块教学的方式进行,如黄伯荣、廖旭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六版)的绪论部分提到了现代汉语特点,其中语法方面的特点有这样的规则:“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规则基本一致。”基于这一规则,我们可以把分散在第三章词汇中的词的结构类型和第四章语法部分的短语和句法成分中适用于这条语法规则的知识,通过整合,以类推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演绎出来,同时注重以实际的语言案例作为支撑,由表层到深层,不仅注重了知识的衔接性、连贯性和系统性,也体现了语言理论并不是空洞的,它就是身边语言和言语事实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3、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要凸显学生的参与性
参与式教学打破了以往教师全程讲授式和学生被动式“听”的藩篱,转换为师生共同参与,如:秘书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语法章节的修改病句部分,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秘书办公相关的文书写作案例,特别是行文存在语病语法错误的案例,学生围绕这些现实典型案例进行剖析、解读,并进行“诊治”,最后小组学生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实践环节的开展,注重体现学生对语言案例和语言现象的整体感知,以自主学习的方式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展示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学生对问题的准确把握程度以及用语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实践是以学生为主的实践,参与是全员的参与。
另外,在实践教学课的安排上,不应该完全局限于课堂,要突破传统单一课堂空间教学藩篱,部分实践课,可以通过教师课前布置,课上走到教室外,进行全景式教学,如:讲到词汇,可以让学生介绍校园的某一景观,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用词用语的情况,同时提高学生当众说话及表达的能力。中学新教改提倡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样适合大学低年级的教学过程,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不单纯是知识和能力,还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
4、线上线下结合构建“空间立体教学”模式
针对现代汉语课时紧张难以满足教学内容多的情况,一线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自媒体所带来的便利,通过线上讨论,作业布置、批改反馈等,解决可以在线上能够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通过这种喜闻乐见方式,对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节约了课上占去的部分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空间立体教学模式会成为课堂教学延伸拓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5、考核方式量化標准的转变
就现代汉语课程而言,考核的方式不同专业虽然考试的学期不同,然而“7:3”的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比依然占据主流,语言课应更多地体现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以及掌握提高的情况,以期末考试成绩占综合成绩的70%来衡量评定学生本门课程的主要学习情况,这样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情况所占综合成绩中的比例分配显然是不均衡的,综合成绩的考核如果以考试与平时6:4或者5:5的方式进行,一方面,作为一线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平时成绩占综合成绩的这40%或50%,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考核?考核的标准是什么?怎样进行有效评定?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平时成绩比重增加,一方面学生平时主动参与性和学习的热情就自然高些;另一方面,语言的学习重在平时,在练习中不断巩固与积累;第三方面,平时成绩不仅关注学生听课学习的状态,还要关注学生对语言问题和语言现象的理解感知情况,这具体体现在学生在课上和实践环节的展示,教师开展的以学生为主的语言实践环节,如演讲、朗诵、讲故事、辩论、现场作文等环节,还包括设置情景语境进行话语表达训练等。这些平时的实践环节都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言素养提高等方面的情况。以动态量化考核,重在突出过程,强调运用。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师院校中文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这门课程也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基础性作用应该加强。教育教学工作者只有在不断地尝试、探索、实践过程中,课程的授课模式才会有所创新,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能一蹴而就,教学方式方法更不能一劳永逸,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 唐秀伟.提高现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方法研究[J].语文学刊,2016(4).
[3] 李丽群,韦恩.影响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若干因素的考察[J].教育观察,2013.2(31).
【作者简介】
宿振伟(1985—)男,蒙古族,辽宁朝阳人,文学硕士,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