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本科低年级学生党建面临的情况及应对

2019-01-14王喜忠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生党建高校

王喜忠

摘 要:《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自2015年实施以来,高中阶段基本不再发展党员,高校本科低年级学生党员急剧减少。高校本科低年级学生党支部组织结构面临调整,教育培训呈现新特点。在新形势下,通过做好高校低年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树立学生党员典型、丰富支部活动、完善党建工作相关仪式、落实支部党课等方式,强化党建工作,发挥引领作用。

关键词:高校;本科低年级;学生党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党员发展工作提出要求,高校党的基层组织中学生党支部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2018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发展党员的职业分类中,学生是较大的群体。历史上看,扩充党员数量与提升党员质量的平衡,是党员发展面临的问题。强化党的思想建设,从思想上入党,注重学习和教育是重要的手段。我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古田会议、瓦窑堡会议,都要求加强对发展党员的教育[2]。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办发〔2014〕33号,以下简称《细则》),给高校党员发展,特别是本科低年级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高校本科低年级学生党建面临的新情况

1.高校本科新生党员人数急剧减少

199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中组发〔1990〕3号,以下简称《细则(试行)》)没有对申请入党的年龄做出规定,在高中会进行培养,在入党时按《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满十八岁即可发展,在大学新生中会有一部分高中发展的党员。2014年印发的《细则》进一步规范了入党积极分子条件,即“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对申请入党的年龄做了明确界定,需要满十八岁。加之入党积极分子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和考察,才有可能被确定为党员发展对象,这使得发展流程可能跨越高中和大学,而大学一般会对高中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重新进行培养和认定。综上因素,高中基本停止了党员发展工作,大学新生党员急剧减少。

2.发展党员的时段更集中

《细则》对申请入党年龄的规定,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大学后才申请入党,培养加转正需两年以上时间,导致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学生基本无正式党员,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末才有。《细则》规定,“发展对象未来三个月内将离开工作、学习单位的,一般不办理接收预备党员的手续”,意味着大学四年级下学期不能发展党员。大学低年级无党员、大学三年级集中发展,大学四年级下学期不发展,这使得党员发展工作更加集中,为党员的集中教育培养带来契机。

3.高校低年级学生党建工作新特点

进入大学后,低年级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入党愿望,对党建工作表现出主动性。相较于高年级大学生忙于准备未来出路,低年级大学生的时间与精力较充裕,党建工作组织管理起来更加容易。中国学生受教育环境的影响,初入大学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正处于价值观建构期,因此针对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党建工作尤为重要,需要早引导、早教育、早培养。各高校都会给低年级学生开设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党建知识教育可以与之结合,促进党建知识与学业课程的互融互通。

高校本科低年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举措

1.入学环节开展工作,提前考察优秀学生

2015年之前,部分优秀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发展成为党员。《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14号)提到,“要做好组织关系或有关证明材料的转移衔接工作,保持高中与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高校与社会發展党员工作的连续性。”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会要求高中党员新生提前入校报到,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培养,为同学服务,引导和帮助同学。新版《细则》实施后,几乎没有高中党员,大学在原来的工作体系中做出了调整,征集一定比例的志愿者提前报到,发挥之前高中党员的作用,在自由的状态下,考察了学生骨干,也是大学后续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考量。

2.组建跨年级党支部,实现优良作风传承

《细则》实施后,大学生最早会在刚入校后提交申请,经过至少一年多的培养考察发展为预备党员,再过一年后转正成为正式党员,但成立党支部需要至少三名正式党员,因此在本科低年级基本不可能依托于学生党员组建年级党支部。出现“大一不发展,大二个别发展,大三集中发展,大四慎重发展”的现象。高校本科低年级学生党建工作缺少培养联系人和入党介绍人。为此,一般采用跨年级联合党支部,或者委派党员教师参与支部组建,同时成立入党积极分子党小组。高年级党员或者教师党员,一般都是党性强、业务专的同志,能够促使支部尽快成熟起来。党员分散在入党积极分子党小组中,促进党建跨年级、跨群体沟通。

3.实施集中教育培养,强化党的理论基础

《细则》实施前,高中阶段有意愿入党的学生理论学习时间、精力投入有限,学习的系统性也不强;《细则》实施后,高中基本停止了发展学生党员的相关工作。大学相对于高中有更加完善的党的教育体系和学生党组织的组织架构,在严格教育、突出政治性方面会做得更好。大学生相对高中生的知识面和眼界更加开阔、求知欲强烈、可塑性很大,所以大学本科低年级是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具备加强低年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条件。借助学生团校、党校等机构,可以集中加强培训教育,实现正规化、系统化。同时,在移动网络条件下,“碎片化”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在系统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通过制度设计,形成学生之间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理论知识的氛围。

进一步完善高校本科低年级学生党建的应对措施

1.做好严格把关、确保质量的制度强化

由于本科低年级发展的学生党员数量较少,因此他们往往会对学生群体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要做好制度的设计和强化,按照合格党员的要求来确定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发展对象的选拔标准,从源头开始,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除了考虑到学生学习成绩和社会实践表现外,还应重点关注入党积极分子在思想认识上的情况,确保思想成熟后再发展,所选出的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发展对象和学生党员能够做到“党性强、成绩好、作风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做好学生榜样、全职党务的人员完善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应在高校本科高年级学生党员中树立典型,解决低年级学生党员人数较少、模范带头作用不足、党员内部结构有断层的问题。建立“高带低”的培养模式,由大学三年级、大学四年级的优秀学生党员担任低年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或入党介绍人,全过程参与到低年级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工作中,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理论基础、学业辅导、职业规划等全方位的指导。低年级学生可塑性大、进取心强,对表现优秀的低年级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加强表彰力度,有助于营造“人人上进、各个争先”的氛围。一些高校委派教师党员、离退休党员或者辅导员参与低年级学生党支部工作,最佳的方式是全职参与,而不是挂名,要全身心投入工作,带动青年学生整体党性的提升。

3.做好课上课下、理论实践的融合教育

大学低年级是思想成长的“灌浆期”。学校通过课堂教學的主渠道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低年级学生参加学校各级各类党校的比例较高,要利用这些外部条件,与低年级学生党支部、党小组、入党积极分子党小组的自身学习结合起来,互融互通、互相促进。“党组织应当采取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听党课、参加党内有关活动、分配一定社会工作、集中培训等方式,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历史、党的传统和党的作风方面的教育,使其不断端正入党动机”[3]。学院党委副书记和学生辅导员要与思政课教师、党校负责人配合工作,整体一盘棋,抓好低年级大学生党建。首先,要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整合起来。目前的高校党建活动,集中在学生党支部内部学习,缺乏面向支部外的活动,存在感较低。其次,要在低年级开展影响大、波及面广的活动。例如:在新生入学时介绍大学党建情况,组织参加发展新党员大会。组建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论学习社团或者小组,开展一些理论知识学习的活动。最后,要依托于组织的架构,如班级、宿舍等,来源于学生,扎根于学生,在学生中开展活动,在学生中传播思想。

4.做好注重过程、突出体验的仪式熏陶

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无处不在。举办各种仪式也是文化的体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体验,体验式经济、体验式消费不断增加,一些学生觉得党的知识学习和活动比较枯燥,主要原因是体验较差。当前,在政府层面,正在逐渐推进各种仪式,如政府人员的就任宣誓等;在社会层面,各种仪式广泛认同,如结婚仪式等;在学校层面,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发挥着教育功能;而在党建方面,仪式推行相对缓慢。要在各种党建活动中突出仪式教育功能,增加学生的体验感,提升党的活动的吸引力。将仪式教育贯穿在党员培养发展过程中。例如:通过入党积极分子答辩仪式确定重点发展对象,为新党员举办宣誓仪式等。仪式涵盖环境布置、流程设计、自身装束等环节,需要上级党组织进行把关,并且不断征求学生的意见,使其真正发挥实效。

5.做好形式多样、主题聚焦的支部党课

大学本科低年级有不同层次的党的相关知识教育以及理论学习机会,党课是主要形式。党支部党课作为基层的一种党课,具有普及性广、涉及学生多、延续时间长、组织容易等特点,与校级党课、院级党课形成互补。针对本科低年级党课开展现状,支部党课应吸纳入党积极分子参与进来,也可以邀请有意愿加入党组织的学生;当前的支部党课要增加吸引力,增加思辨内容,以大学生喜欢和接受的方式,强化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在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相对较容易,但也有去伪存真的问题,需要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党课的形式,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思辨,获得有效有益的信息,提升自我认知。同时,要聚焦主题教育,进行深入探讨,支部党课要有一定的深度,与有广度的“碎片化”网络学习形成互补。

本文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2018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支持课题“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党课实施路径创新研究”(课题编号:BJSZ2018ZC01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19-10-2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韩晓青.扩大数量与提升质量—1921至1945年间中共发展党员问题探析[J].东岳论丛,2015,36(9):55-66.

[3]赵学智,王雷华.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 做好新形势下北京高校发展党员工作[J].北京教育(德育),2014(11):4-7.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学生党建高校
创新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创新研究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载体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