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
2019-01-14任蓉张希迪
任蓉 张希迪
摘 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该文就新形势下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过程建立了分析模型,从应用创新的公司和提供技术和知识的大学两个角度分析创新的发展过程和制约因素,从而为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提高技术转移效率,促进成果转化提出对策和建议。第一部分是有关创新管理的具体细节,第二部分主要涉及高校技术转移的内容,尤其是提出了高校技术转移的实现步骤。
关键词:技术转移 创新过程 问题分析 法律法规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a)-0072-04
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强化科技的率先突破以及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并且在战略高度上扮演着维护国家的富强、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的重要力量。由于需求饱和、资金短缺、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不断攀升等原因,传统制造业利润被成本上涨因素抵消殆尽,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中小企业正面临一系列冲击和挑战[2]。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很多中小企业勇立潮头、增强了创新势头,开始走创新驱动的发展。
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既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创新部门和发展自己的创新项目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购买技术和技术转移方式来实现。与中小企业缺乏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方面的同时,很多大学的研究成果却被束之高阁,产学研机制不健全[3,4],或者未能充分展开,所以现在的大学也越来越关注应用型研究,并试图尽可能快地将成果应用于实践。在此背景下,鼓励和发展中小企业与大学之间的联系,促进技术转移和知识技术流动、实现科技成果的工程化放大和技术转化二次创新等成了目前要面临的紧急课题[5]。
1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过程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中小企业“野蛮生长”的方式不再多见,创新成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选择。创新是一个充满风险但又不可或缺的过程,“未来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学会面对不确定性并能将其纳入决策的人[6]”。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依托与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红利,而是紧跟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保持创新热情,直面市场。幸好许多有关创新的研究表明,通过将管理方法和技术应用在创新过程中,创新过程失败的风险可以大大降低。
1.1 创新管理
一个公司成功的创新过程不仅仅要有技术和研發,更要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在组织结构和体制上确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的整合和使用,而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谁应该在公司层面管理创新活动。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公司的组织类型,是否有研发部门、是否有首席创新官等,这些也就是公司的风险资本。根据公司类型和预期目标,创新管理涉及的方面具有特定的特征。
但不管何种公司,创新管理的理念是相同的,即将创新管理融入到公司的一般管理当中,搭建从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到应用推广等的创新链,在这个过程中勾勒出从理念到业务的共同方向,并根据公司的特点进行调整和定制(见图1)。在创新管理理念中,业务流程是重中之重,可团结公司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模糊部门之间的明显界限,强调全流程绩效表现取代个别部门或个别活动的绩效,让员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更加突出的创新战略、更加柔性化的组织文化、以业务为核心的激励因素、覆盖所有创新链的科技管理和共享式的信息平台,是面向创新的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方向。
1.2 创新战略
创新战略是公司在全球竞争积极主动地创新经营策略,是企业依据多变环境和自身能力对自己独特优势和优先发展方向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战略目标的构成类型,无论是新产品的引入、新工艺的引入、新市场的开拓,抑或原材料或者供应链的新开发,还是主要植根于创造新的市场结构。
(2)创新的力度,不只是增量型创新,还是采取激进型创新,甚至颠覆型创新。
(3)创新的模式,是技术驱动的创新、基于市场需求的创新、耦合式创新,还是功能集成的结构创新、网络系统集成的平台创新以及公司技术累计下的螺旋式创新。
当中小企业根据上述分类将自己的创新战略确立下,创新战略就能成为公司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尤其是当将创新战略制度化后,这个战略目标就能深深扎根生存,在公司得到持续而有效的影响。因而制定创新战略时,要全面考虑以下内、外部因素:公司创新能力、创新文化、部门合作、战略情报、市场、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立法。
1.3 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代表了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创新及创新管理中为实现创新战略和创新目标而进行的所有实践活动和实践结果,是创新精神财富及物质形态的综合。这些实践活动和实践结果必须由专门从事特定活动领域的机构验证,并被有关各方接受。
创新文化的建设意味着“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让组织中的每个人都理解和支持创新活动,激发企业的潜力和活力。历史的大潮浩浩荡荡,不进则退。创新文化可以促进新思想、开拓新思路,勇于摈弃那些落后而陈旧的管理模式,发现自身优点和亮点所在,让企业激流勇进,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对企业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
许多有关管理和组织发展书籍和文章都告诫读者:“拥抱变革”。但是,拥抱变革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创新已成为了企业生命的源泉。拥抱变革意味着要建立一种文化,建立相关的组织结构和流程,使创新成为日常的生活方式。创新,从本质上讲,就是拥抱变化和应对变化的过程。
1.4 协作共赢
对中小型企业而言,实现资源、技术、配合、信息等方面的协作,而不是需求自己解决一切问题是提高经营效率、减少开支、维持生存和实现增长的最佳途径。协作的方式包括以技术为基础的合资企业、战略联盟和多伙伴共同研发项目等,这些协作可以促进创新和技术转让,在技术产生和传播中日益重要和关键。此外,企业内部也要有效的组织资源,让生产、财务、管理、营销等各方面的专家之间建立信赖,配合协作,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任务。
1.5 外部环境
企业需要时刻了解自己所处的政治、社会、技术和经济等外部环境,拥有专门从市场收集并处理相关信息的部门。技术审查部门要时刻关注市场上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以及正在研究和研发的产品,尤其是关于竞争对手新产品的信息、关于新兴市场的信息和关于客户新要求的信息,也要注意新的法律要求(如最新的环境该保护法)和现有的竞争对手的制度法规等。
1.6 创新项目
创新项目是企业系统创新的主战场,要分阶段实现,每个阶段都由系列内置活动组成,是不断突破壁垒和躲避陷阱的过程。根据自己的能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或依靠外部支持来完成创新项目,这些工程活动要以“唯一性”和“当时当地性”为基本特征。一般而言,创新项目最有效的实现途径是企业组织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研发,这也能反映企业的能量和潜力,对企业是极为有益的。但与此同时,创新项目也存在很多潜在的风险,而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就需要风险承受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仔细考量。
2 大学技术转移
上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和要求,给予大学以重要的角色扮演。大学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应与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将研发的丰硕成果与产业界共享,满足地方、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需要。在知识产权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大学将科学知识和工艺技术交给中小企业,用于产品制造或开发过程,已经成为传播知识和技术等重要任务的关键承担者,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技术商业化过程中大学的作用显著增加。这首先是因为政府制订了相关法律法规,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技术转移[7]。国家科委在1978年11月颁布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管理办法》中重申了各级部门推广和交流科技成果的工作职责;1985年开始系统地进行有利于改革知识和技术转移的相关体制机制;根据任海滨研究的贯彻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积极推进劳动科技体制改革可知,国家仍维持1985年开始提倡的改革方向;根据新华社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大力提倡科学创新和技术变革,并于1999年举行以技术革新为主题的全国范围的会议,提出了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加速技术转移的“科教兴国”战略;科技部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促进技术转移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了重要内容;2015年8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了科技成果市場化定价的方式、程序和合法性,加大了对成果完成人和转化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的激励力度,完善了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装》颁布并开始实施的时间是2017年9月15日,内容是“国家的技术转移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促进科学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高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广泛应用于经济发展领域,鼓励更多公民参与到社会的创业大军中”,因此对国家建立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的需求愈发严峻。2018年5月28日在《关于技术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技术属于生产要素,在国家的生产要素市场中,技术市场尤为重要。技术市场包括各种类型的技术买卖地点、交易组织以及技术产品作为商品在执行生产、流通、交换等职能时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等”,要“促进科学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商品化转变,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化技术市场(现代化技术市场是指以提供专业化服务为核心,通过资金要素协调各方关系,并以相关的政策法规作为坚强后盾的技术市场)”。
这一系列政策的确立给了大学科技转移巨大的机会, 技术转移通过研究机构到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的途径实现,最终目标是研究的结果得到市场应用(见图2),主要的手段包括以下几点。
(1)正式手段。技术转移机构依据具体的程序实现。
(2)非正式手段。通过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直接接触实现。
技术转移中心实现技术交易的步骤为以下几步。
(1)创新项目的应用研究。从技术转让的角度出发,这一阶段我们重点考量研究成果的发表程度、是否受限于某些知识产权保护的材料、潜在的资助者、协议咨询等。
(2)初步认定。这个阶段将发生研究人员与技术转让实体间的第一次接触,研究人员介绍自己的发明,来自技术转让实体的专家将对其进行评估和建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也将在考虑当中。
(3)技术认定。研究机构需要印发一份正式的机密文件交给技术转让实体,附带对研发成果的详细说明。技术认定表格的关键信息应包括研究成果的主题、研发人员的名单、研究成果的详细描述、通过赞助获得的数据(如果有的话)、设计数据及数据的适用性说明、已出版的数据(如果有的话)、现有的或计划的出版物(如果有的话)等。
(4)评估。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将被审查,并将该成果与相关竞争性技术进行比较,分析保护研究成果的方式等。研究成果的工业和商业潜力也应该得到充分的分析,技术转让实体将重点分析以下方面:该成果的实现前景(用于新产品、一般产品还是高质量产品);如果存在竞争性技术,那么该成果的优势在哪儿;该成果是否具有开拓新市场的潜力;将该产品推向市场所需要的资金和时间;如果产品上市后,研发机构是否能够继续提供技术支持。从而评估出该成果带给企业的估计利润。
(5)知识产权保护。到了这个阶段,主要分析知识产权的类型(专利、版权等),覆盖范围(地区、国家、国际)。而且,无论最后实现技术转移的手段是什么,都必须符合知识产权的规定。
(6)技术营销。这一阶段包括将技术推广进入市场而采取的所有行动。
(7)分析创新成果的商业发展模式。
(8)签订合同。
美国的“硅谷”能够成为全世界高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中心,得益于云集在周边的科研能力突出的大学,企业具有强烈的技术商业化热情,大学也注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我们国家有关技术转移一系列政策正在建立和完善,也兴建了许多高校科技工业园区,但在整个流程中的技术认定环节往往缺乏权威专家和机构的评判,在高校科研评价机制中往往只注重量而忽略科研成果的质量,在技术转移后未能明确研究人员的权益,在只是产权保护上做得也不够[8]。
因而,培养我国企业家,尤其是中小企业家对技术转移的理解,增强其技术商业化精神,改革高校技术转移文化和明确技术转移后的利益归属,建立“双向孵化+风险投资”的国际技术成果孵化模式,给予“人才+项目+金融”多层次支持,事关推动我们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势头,走创新驱动的发展,意义重大。
3 结语
中小型企业作为我国当前最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影响着国家工业与经济的发展,事关大多数人的就业,决定地区的繁荣。而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发展中国实体经济,革新中国制造业领域的前提是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并存,各自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中小企业要建立创新管理的理念,积极主动地经营创新策略,全企业树立创新文化,时刻注意内部、外部环境,协作共赢。尤其要培养中小企业家对技术转移的理解,注重与大学的合作和增强将技术商业化的精神。一个希望通过创新发展的中小企业最好的合作伙伴是一所大学,在法律协议的基础上进行技术转移。在大学内部,也要优化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明确技术转移后研究人员的利益归属,协调和保护知识产权,保证与企业的有效联系,鼓励实施技术转移。
参考文献
[1] 本刊科技部印发.关于技术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見[J].乙醛醋酸化工,2018(8):45-46.
[2] 本刊.国务院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10):24.
[3] 曹聪,李宁,李侠,等.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新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37(1):12-23.
[4] 江婷,袁秋红.浅谈非营利性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策略[J].科技创业月刊,2015,28(15):10-12.
[5] 赵悦含.浅谈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困难[J].财经界:学术版,2016(21):57.
[6] 陈劲,张学文.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与科技体制改革(2012—2017)[J].科学学研究,2018,36(12):2116-2121.
[7] 张如训.打造中小企业新型智库恰逢其时——京WORK-北京码头智库模式探析[J].管理观察,2017(2):8-9.
[8] 陈之然.企业管理创新10大趋势 管理变革正在由单项创新向立体创新转变[J].发现,2010(6):10-11.
[9] Ungureanu,Miori?a,Pop N,et al.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for business development[J].Procedia Engineering,2016(149):495-500.
[10] 刘华,周莹.我国技术转移政策体系及其协同运行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3):105-112.
[11] 张寒.大学知识产权所有权归属模式演进及其对技术转移的影响[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6):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