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于永正到杨巧云想到的语文教学

2019-01-14齐计成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于永正课文同学

齐计成

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其实是把常人也能办得到的事坚持做了下去,那些教育家、名师也是如此。于永正、杨巧云就属于这样的人。

于永正这个名字对于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来说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如雷贯耳。因为他和魏书生一样,用事实告诉千千万万个教师:每个学生都在有效的教育下有成才的渴望、成才的动力、成才的信心。随后,全国各地的教育部门,各大中小学校,不约而同地开展了学习于永正老师教育艺术的研讨和模仿,收到的效果是显著的,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因为世间只有一个于永正,盲目地生搬硬套,不但不会让大家变成于永正,相反,使一些老师错失了让自己成为像于永正那样的教育家的机会。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他们的差异性得到正视。他认为,欣赏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欣赏别人就是欣赏自己。这正好符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时,尤其是第一课时,他总是范读课文,并要求语文老师都要坚持这样做,因为在他看来,最好的老师要示范,最好的引导是示范!叶圣陶先生也说:“能够把课文读得很有感情就说明你理解课文了。”我们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神奇之处在于有机组合成一部作品后,让人读后或恍然大悟,或唏嘘不已,或热血沸腾……这种感悟非亲身读之不能悟得,所以“文贵自得”。课上,于老师从不唾沫星飞溅,而是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的平台。这个时候,老师要做的就是,只说学生不知道的,讲学生不懂的,要点出让他们恍然大悟,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唤醒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首先体现在写好字、读好书、写好文章上。

于老师教语文,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是实打实地教。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成为人尽皆知的名师,才会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楷模。我认为,向于老师学习要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变通,学其教学灵魂即可。齐白石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正说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些曾经引入于老师教学方法的教育者有不少是囫囵吞枣,结果造成邯郸学步,钻入死胡同的尴尬局面,这也给新课改蒙上了一层阴影,弱化了课改的积极意义。

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落实读写,让于老师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每一位年轻教师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也让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老师大放异彩,并为世人所知。

1997年,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统考,看看小学的教学质量究竟怎样。这一考不要紧,考出了个令人吃惊的问题——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而且,班里的其他学生排名也很靠前!更神奇的是,該班数学成绩也不错。采访中,杨巧云老师说: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学得扎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杨老师的课可能上得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她按照学语文的规律去教了。六年来,她坚持引导学生读书、写作,使学生养成了读写的习惯,就凭这点,她与那些重铺垫、渲染的教学能手比起来,更有价值。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教学就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是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只要遵循课程标准,只要用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名学生,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有意义的,我们的课就是有效的。

2015年刚考录到新海小学任教的时候,我上的语文课总是不能按教学计划完成,一篇精读课文有时需要讲三课时才勉强结束,反思时还因为有不少知识没讲完而觉得遗憾。为了证明自己,在课堂上,我总是把每一个自认为重要的内容面面俱到,唯恐落下一个知识点。可一考试傻眼了,学生的成绩太不理想了,虽然高分同学不少,但低分的同学太多,尾巴太长,平均分总比其他班级低。这让我很困惑。后来在师傅的帮助下,我的教学效率提高了不少,但中下等的学生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与日俱增,为此没少挨领导的批评。我对提高学生的成绩,进而与其他班级看齐的目标有些绝望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把主要责任归咎于学生,认为是他们没有提前预习课文,课下又不及时复习导致的。后来,阅读了有关语文教学专著后才如梦方醒,是我在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去机械地教需要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奏效的学生,难怪事倍功半。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进入新学期,我的教学进度明显加快,学生的整体成绩也在稳步提升,究其原因,课堂上注重了对学生的关注,课上学生的参与情况也日渐向好。

以第八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近毛泽东”,第一课又是《七律· 长征》,所以我没有深挖对毛泽东的介绍,对长征故事的介绍,而是让学生课下自己去搜集资料,并在口语训练中汇报。课堂上,我以读促学,以读带练,发挥自己的长项,激情澎湃地朗诵了《七律·长征》,这一朗诵不要紧,一下子激发了同学们的朗诵欲望,大家你争我抢,跃跃欲试,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教学任务。接下来的几课,我如法炮制,在几名朗读课文不错的同学的带动下,其他同学们也读得不亦乐乎,虽然讲解的环节少了,但教学效果出奇地好。在课外阅读上,为了让大家坚持阅读,我除了经常向他们推荐经典著作,如老舍、冰心的作品;还以奖励书籍的形式激励那些行为习惯好、学习积极上进的同学,这既拉动了大家的阅读需求,又矫正了班级风起,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不管是于永正,还是杨巧云,他们都是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正视了学生的差异,也发挥了自身的优势,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并且坚守了下去。这是一种匠人精神。作为一名认同于永正、杨巧云教育教学观点的青年教师,我已找到了通向光明和未来的通道。

猜你喜欢

于永正课文同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于永正从教年记
不忘传承 砥砺创新
——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研究掠影
于永正纪念专刊
于永正“言语交际”作文教学研究综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