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给学生吃什么和怎么吃(下)

2019-01-14子宜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文系理科儿歌

子宜

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在不同学段教不同层次的东西,切忌把大学中文系学的那点东西强行地、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没有“建构”的知识是无法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的,它类似于植物的嫁接,没有砧木,无法嫁接新枝!例如意境、通感、化用、气韵、用典、知人论世等。教师备课时需要知道的东西并不一定要呈现在课堂中。在这个问题上,温儒敏先生说得最好:“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过多的解释,也不要太多的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讀几篇。”

文科重感悟、积累,理科重分析、理解。文科的不少内容随意性、可塑性很大。以语文教材为例,同一个文本,既可以安排在幼儿园,也可以设置在大学中文系。如一首《静夜思》,幼儿园小朋友可以像念儿歌一样地“学”,大学中文系也在学,但学的程度、学的目标截然不同——前者就当作儿歌去念叨会即可,无须分析“床”是“睡觉的床还是马扎”之类的问题;而后者则需要研究一下:为何一首原本平常的诗歌却能千古流传,原因何在?须从心理学、美学、传播学之类的“学”唇干口燥地解释、分析一通。文本还是那个文本,但教学却是不一样的教学。这在理科的教学中似乎是不多见的。

“过度解读”以及追求“理解到位”,是语文教学的误区之一。

文学作品,不存在一次性理解到位,同一个内容,8岁一个理解,18岁一个理解,80岁又一个理解,永无止境。如同蒋捷的《听雨》一样,不同年龄段“听雨”的感觉是不同的。而理科则是一次性理解到位,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我们许多语文教师,有一个改不了的毛病——喜欢站在成人的角度过度解读文本,挖掘微言大义。殊不知,诗歌是感悟的,不是解析的;语言是积累的,不是推理的。好的诗歌或诗歌的好,往往说不出来好在哪里,但就是感觉好。

忘却了“教到什么程度”,就会“过度解读”诗歌,就会超前教授,就会自己知道什么就想灌输什么,就会“教参”说了什么,就批发给学生什么……诸如此类全是不管或不知学生“此时站在哪里”的表现。

此外,翻译、串讲式诗歌教学也值得我们警醒。

诗词是最有民族性的,因而也是最难翻译的,不仅汉语和其他语言互译如此,就是古典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也是不可能的、徒劳的,译者多好的语言修养也只能 “转述”大意。因此,教学中热衷于翻译、串讲,有百害而无一益。

或许有人担心:光读、背诵,会不会“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我建议:低段让学生了解大意即可,中高段可以再详细一点。谨记:“诗无达诂”和“诗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

从先贤那里汲取智慧吧:粗吸收——反刍——再吸收,形成营养,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中文系理科儿歌
中文系何为?
长治学院中文系简介
2017年天津卷理科第19题的多种解法
不服输的理科男
七月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