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普高物理教学的困惑与思路

2019-01-14赵保胜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物理学科科学

赵保胜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深深困扰着不少物理教师,那就是:中学的物理课,尤其是普通高中的物理课程,“学生不愛学,老师不好教”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个别有特殊兴趣的学生除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不爱学的主要原因是觉得物理课太抽象、太枯燥,但不学又不行(因为它是除语、数、外之外的最重要的高考科目),一旦应付完高考,很多学生(文史类考生尤其如此)就对物理永远说再见了。老师不爱教、教得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些学科概念高度抽象,难以解说清楚,每天面临大量的难以捉摸的备考试题。

更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那里:一是在师范类院校物理教育专业录取的学生中,近年来,其总分呈逐年下降趋势。1977年“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时,物理专业的录取分数仅次于数学专业,有的学校甚至还高于数学专业。现在呢,大多数高校物理系的录取分数在理科中几乎垫底。不仅师范类如此,即便在非师范类的某些重点大学的基地班近两年都有招不满之虞。我的忧虑是:长此以往,不仅物理教师队伍堪忧,更重要的是国家科技人才出现断档,这如何补齐我们创新能力弱的短板?

二是,率先在浙江、上海推行的新高考,在“3+3”的高考模式下,尽管有相应规定,但后一个“3”中选考物理的仍在减少。因为分数的绝对值虽然一样,但获取的难易度不同。例如,物理科目得10分与地理、政治科目得10分其难度相差甚远。这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功利主义盛行的必然产物——什么学科容易取得高分就选考什么科目,至于今后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反而是其次的。这无疑给高等院校的理工科教学带来相当的难度,也为高级科技人才群体的形成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国内外形势如此严峻,我们国家又急需大批创新型理工科人才的今天,我们的物理教师队伍能担当起这份重任吗?鉴于此,我们高中的物理教学必须要有所革新,必须抛弃一些阻碍新课程理念实施的观念,课堂教学内容和习题中繁、难、偏、旧的状态一定要有所改观。

一、培养兴趣是物理教育的永恒主题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兴趣和追求严谨哪个更重要?课堂上可不可以讲科技史上的故事?物理思维培养与做题能力训练,哪个更有价值?更符合核心素养的本旨?这是一个教育的理念问题。

课程改革原本是想解决教学中的繁、难、偏、旧,可是事实告诉我们,今天中学物理教学的内容越来越难,在考试模式的胁迫下,许多老师追求知识结构的完整,追求思维的缜密、严谨,课堂符号化倾向严重,强调以物理语言表述物理问题,不管习题中体现的是什么情景,一定要求学生说出“物理模型”是什么。

我们无意完全否定类似的做法,但是需要明白:教育有一定的规律需要遵循,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目的本质是不同的,培养人的方式与目的也是不一样的。

人类的一切学习行为都受兴趣的制约,物理学科更是如此。没有兴趣学生就难以主动,没有兴趣就难以激发出活跃思维和大胆想像。其实,物理学科是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世界,不仅在自然科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社会科学的影响也功不可没。就学生而言,从童年起,几乎每个孩子都对物理现象有浓厚的兴趣,只是我们不当的教育方法和功利主义的学习目的,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丧失了对物理现象探究的兴趣。

二、科学精神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科学精神与物理知识本身哪个更重要?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影响社会每一个角落,凡是知识,皆可以多渠道(如百度、知乎、谷歌)获取,老师们不要以为我不教学生就什么都不会,也不要以为知识是物理教学的全部。其实,课堂应当是使知识升华和完善甚至是转化的地方,老师应当引导学生把他们了解到的现象归纳概括成科学的概念或规律,而不是像布道一样只知道宣讲。比获取知识更重要、更核心的是科学精神的培养,没有科学精神的形成,人只是解题的工具,是一个储存知识的硬盘,而科学精神是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科学精神,发明、创造只是一句空话。所以,知识的获得是容易的,科学精神的养成则是不易的。技能是通过训练可以得到的,但意识、思维不是训练就能达到的。现在的问题不是“教不会”,而是缺少“教什么”的反思和教的方法。

学习物理的意义要讲:不能开课就直奔单元知识而去。要问:科学是什么?科学和技术的区别在哪里?科学的精神是什么?学物理学科究竟是为了什么?要让学生明白,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怎么才能落实,不能把书本和现实割裂开来。这样,学生才不会简单地把物理仅仅看作物理,从而窄化了物理的科学意义。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困惑和煎熬,但更应有愉悦感、成就感和对科学的神圣感。

很多人认为课堂上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显得生动一些。其实那只是情景创设的一个作用,情景创设的最主要目的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起点,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探究解决问题,并得出应有的结论。创设情境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学生是最大的课程资源。先前,我们的提法是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是人才。而今天,国际上的观点却是: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人才是人才,这与爱因斯坦所说的“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同理。而这种观念正是我们所匮乏的。

三、素质培养和应试能力的兼顾

现在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弊病,但是从官方到民间为什么又放不下、走不出?主要是无法兼顾终身素养形成与当下应试能力的提升。

就物理高考而言,过去那种试题难度大起大落、过山车式起伏的时代已经过去,难度已比较适中、平稳,可是许多老师仍然习惯于搞那些繁、难、偏、旧的题目,搞得学生苦不堪言,自己也费力不讨好,这就是理念落后、目光狭隘的结果。观念决定一个人的意识,意识改变一个人的行动,其实素质的培养和应试不是完全对立的,在我国现行教育背景下,一段时间内应试是不可避免的,那就不管学生的终身发展了?素质教育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深入挖掘知识所包含的科学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不但对学生理解知识有利,更要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基于此,我们急需改变对物理教学的评价模式。

这个问题涉及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怎么转换评价尺度;二是怎样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把课标——课堂——评价统一起来是解决教育理念和现实教育状况之间差异的有效手段。过去我们把评价简单地理解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据专家研究,人的128项能力素养无法通过书面考试来测定的占多数,我们怎能把评价窄化为反映在物理考试卷面上的分数呢?其实评价的手段是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评定、闪光点记录、学习痕迹评价及学生对学科的痴迷度都是评价的要素和可行的方法。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应该把评价落实设计在内,思考以哪些手段或方法去检测课程标准是否落实到位,这是我们现代教育大力提倡的,也是解决如何评价的主要方法。

考试的首要目的是反馈,看看教学效果如何,其次还有激励功能,就看掌握成绩的人怎么用。我们现在应该提倡老师们用好考试的反馈功能和评价的激励功能,侧重凸显评价中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性学习:好的,一方面要告诉学生戒骄戒躁,另一方面希望他发挥特长更上一层楼;差的,要帮他们找出问题所在,明白病根儿在哪里,鼓励他们对症下药、弥补差异,努力前行。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应试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的学科素养。

猜你喜欢

物理学科科学
只因是物理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科学拔牙
我不是教物理的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