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教师必做哪些事儿
2019-01-14孟敏
孟敏
好课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本要求是你把必做的事情做了,尽管它表面看起来可能有点丑;不好的课只有一种,必要的事情没有做,无论它怎么漂亮。我想以程春雨老师的《背影》一课为例,说说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要做的那些事儿。
一、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
程春雨老师在课前说:“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叫《背影》。孩子们已经预习了十几遍了,刚才在交流的时候都非常地好,还写了读后感,然后又做了很详尽的批注,这些习惯都非常不错,刚才我以为上课了,就给大家留了一个任务,以一句话把自己读后感当中最关键的感受感悟或者读到的东西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四名分享的学生说:“看父亲可以随时看,为什么他不回去?”
程老师追问:“这是不是问题?你们课前为什么说没有问题呢?”
两段话前后勾连着看,才发现,原来课前沟通并不太顺畅,学生的预习与老师的预设有很大的差距,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推测一下,按照程老师的预设应该是学生预习后有很多问题,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演示,然后分类整理,最后解决问题。结果是“兵未出将先死”,学生没有问题。这个课怎么上呢?正如程老师夸学生“已经读了十几遍了”,估计这也是他无奈的地方,读了十几遍了竟然没有一个问题!
以蚂蚁之眼观察学生,也要以蚂蚁之眼观察教师的细微言行。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可能绝对平等。课堂机会也不是那么绝对公平。但是我们要带着这样平等公平的理念,去尊重学生,去倾听学生。所以,这种尊重与倾听,很有可能变得极其刻意,而让学生感到不舒服。而我们想要的却是,让学生在安全舒适的课堂环境和师生关系里去学习。所以,过度还有不及都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
从课堂上看,在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对话中,程老师很是小心,他这样说:“老师有一个问题,就是——读完这句话之后,你有什么问题。”
说到“就是”时,程老师马上就要脱口而出了,结果停顿了一下,立刻变成问学生“你有什么问题”。这不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吗?
二、教师有必要教学生如何思考
程老师的《背影》课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回顾一下完整过程:
程老师让学生依次回答一句话读后感,共有四个孩子回答,第四个孩子说:
“我写读后感的一句中心话是本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哎,我不知何时再与他相见。从‘何时一词中,我体会出了作者对父亲非常思念,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程老师问:“老师有一个问题,你读完这句话之后有什么问题吗?”
第四个孩子说:“看父亲可以随时看,为什么他不回去?”
接下来程老师又反复强调了一下这个问题,并追问全体同学,这是不是问题,你们课前为什么说“没有问题”呢?
第四个孩子又提出一个问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什么作者不能忘记的却是他的背影?”
程老师肯定了他问得好,并追问:“什么是不相见?”学生答不能见,很长时间没见到等。
程老师启发地自答:“相见是,你见到我我见到你;不相见是,你见不到我我见不到你。你不见我我不见你(这应是在启发学生分开‘我与父亲)。”
学生由此打开思路,终于发现了自己对文本还有很多问题。程老师又趁機上升到方法指导:所以我们读书,首先要读一些大家都能看到的信息,并在信息提炼的基础上提问。这就是发现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要明确提出问题,写在本子上。
写完后,程老师要求小组内交流问题,并强调“你问你同学的时候,看看他能不能听懂你的问题”,不必交流答案,只问同伴你知道我问你的是什么吗?低声交流,同伴能听到即可。
完成后,学生逐个表述自己的问题,程老师不断板书演示,最后整理出8个问题。然后是串联比较概括:“大家看,现在黑板上有8个问题,有些问题老师略写的,但是这8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思考这篇文章。先看第八个问题‘托了白托,但还是托了,它的表述方式和哪个问题比较相似啊?”
停顿五秒,等学生回答,一生答第二个。老师接着说:“对的,第二个,‘说好不送却还是送了。这是什么方式啊?明明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但他还是要这样做,这种行为我们可以叫作人物的什么行为呢?反常的行为。还有第四题是关于写作内容的一个用意问题,包括写作手法:详写略写问题。这样我们的思考就跳出了内容层面,去想想在写作时作者到底为什么这样安排布局。所以第二条思路,你的问题可以从哪儿提呢?从文章的结构上提。第一个问题,他们去不好,为什么?老师建议大家把整个句子看一下,不要只看后面半句,大家把那句完整地读一下。”
学生齐读。
“所以提问题时要把整个句子提出来。那再看这个问题,言外之意是‘他们去不好,我去才好,所以潜台词我们必须要问出来,为什么非得父亲自己去呢?这就是把问题明晰化。”
板书问题:父亲自己去就好吗?
“这一块儿给我们提示是:你的问题要清晰,要有一个完整的表述。其余太聪明还有泪光,这些都是细节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提问可以针对这样几个内容提问:1.人物行为当中的这些反常的地方提问;2.可以针对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提问;3.针对一些细节提问。我们要学会问问题,是有这些方向帮助大家思考的。”
这个过程写起来很长,但课堂上这个过程只有28分钟。28分钟也应该是学生一节课能保持最好状态的极限时间了。接下来程老师也试图让学生把刚学的方法运用并求证一下,让学生再提一些问题,显然学生力不从心了,只有个别学生跟得上。
整个过程下来,学生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问题”两个字了,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明晰问题。
苏格拉底说:“不要教学生思考什么,而是要教给他们如何思考。”程老师就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