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次设计“问题”

2019-01-14谷玉娟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春酒文本文章

谷玉娟

我接到这个学习共同体公开课的通知后很焦虑,感觉实践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仅仅一个学期的时间,学生刚刚有互相倾听、协同学习的意识,也确实感到我和学生都有了一些改变。所以,尽管底气不足,我还是决定承担这次公开课的任务,也算是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

备课时,深知自己理论知识匮乏,所以,我认真反复研读了课程标准和孙绍振教授的《解读经典散文》。懂得了散文应该读什么,教什么。之后便开始阅读文本《春洒》,读了几遍后自认为读得十分通透了,有了清晰的思路。

第一次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浓浓的情感,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品一品。

2.文章结尾写道:“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苦苦寻找的只是一杯甘甜的春酒吗?

与教研员张晓丽老师交流,她觉得这两个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价值在哪里?我自己也说不清,我好像只是在为了提问而提问。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其实是我自己就没弄明白到底要“带着学生走到哪里,怎样走”。想清楚后我又重读文本。我认为文章的结尾是关键,要从结尾考虑如何设计问题。

第二次在学习单上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你觉得在作者心中“道地的家乡味”“真正的家醅”包含了怎样的情味?文中有许多这样充满情味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用关键词进行批注。

2.琦君这杯甘醇的春酒是否唤醒了你童年的快乐,对家乡的情愫和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那么,请你带着热爱与感动学习琦君的写法写下一段饱含情感的文字。

修改后我自认为这两个题很完美,一个指向读,一个指向写,读是走进去,写是走出来。与丛智芳老师交流后。她指出:这两个问题一个指向读,一个指向写。读呢,“怎样的情味”不足以覆盖全文;写呢,学生还没走出童年很远,难以写出真的感受。 听了丛老师的建议,反观这两个问题,觉得过于形式化,没有实际作用,而且题目啰嗦,尤其第二个问题表面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没有多少价值。

再次走入《春酒》,我觉得应该从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出发。基础性问题应该让学生整体感知文义,聚焦“形散”,挑战冲刺性问题应该指向“神聚”。

第三次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1.请你用默读的方式细细品味春酒,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尽可能多地在文中找到依据,做好批注,完成后主动与同伴交流。)

2.文末作者感慨道:“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你觉得她能找到真正的家醅吗?请说明理由。

我想这次依据文体出发应该可以了吧?把我的设计发给了程春雨老师,向他请教。程老师建议我对文本做个系统的解读,这才是根本。我都读了十几遍文章了,难道还不系统?程老师的问题提醒我:我是读了十几遍,但是没有真正走进文本。程老师指出抓住文章结尾没错,这是核心,不要总想着怎样设计问题,就是去读,反复读。文中除了母亲、乡邻还有我,散文是写我的情感变化。我忽然记起肖培东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散文不仅仅是在写事,还是在写情,写“我”的情感。

第四次静下心来重读《春酒》,不再想着怎样设计问题,跳出文章的结尾,每读一遍都写下自己的问题。读着读着我整理出这些问题:

1.开篇为什么要写新年的规矩?

2.母亲不喝酒为什么要酿制八宝酒?

3.母亲为什么要把自家的花厅借给会首请客?

4.为什么提到阿标叔?

5.为什么大量笔墨写我喝春酒似的快乐?

6.作者仅仅是在写春酒吗?

7.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与主旨有什么关系?

带着这些问题读文章,渐渐地在文中找到答案,真切地感受到“我”的情感的变化。在老师的指点下我才真正走进文本。这次才是真正的读懂文字,以前的十几遍我看到的只是文字符号而已。反思自己幾次的教学设计一直是从“教”的逻辑出发,没有从“学”的逻辑出发。文章通透了,思路也就清晰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上课。

上课伊始,我通过“预习完《春酒》,你觉得文章都写了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梳理了孩子们的阅读初感。起初我是想通过这个问题提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的问题。后来我想,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发现这个问题。我就让学生看着黑板上记录的文字说出他们的发现和疑问。可是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我开始有些心虚。

渐渐地孩子们的提问走向了文章深处,像“我酿的八宝酒为什么和母亲酿的味道不同?”“这篇文章仅仅是在写怀念家乡吗?”“母亲不喝酒为什么酿酒?”这样的问题出现了,我的心里就有底啦。

接下来我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解答。孩子们思考过后很快就和同伴进行交流、讨论。在全班分享的时候孩子们对文字的解读和独到的见解让我惊喜,其实更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再像以前一样总是在猜想:正确答案是什么?老师想让我说什么?我这样说行吗?在众人面前从容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还有理有据,这不就是我一直想让孩子们做到的吗?尤其是鑫磊同学在解答“我酿的酒和妈妈酿的酒味道为什么不同”时,他想到了一次爸爸说外卖送的馄饨没有奶奶包的好吃时,我感动了,这个孩子不仅读懂了琦君,也读懂了父亲。这不就是教育的真谛吗?当鹏博同学说出“春酒”就是个串联,它把我、母亲、乡邻、故乡、童年串在了一起,我惊奇于孩子对文本的解读竟然如此深刻。这节课我从心虚、害怕到惊喜、感动。没有亲历过的人是不会感受到那种油然而生的幸福的。

这显然还是一堂不完美的课,有很多的不足。课例研讨中观课老师们的积极反馈,让我逐渐清晰了问题。我从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教师层面是:

教师的学科素养是前提。阅读的过程就是与文本的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需掌握与文本真正对话的本领才能让学生与文本发生真实的对话,我解读文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侧耳倾听的姿态,更要有能力在倾听中理解学生的理解和不理解之处,引领他们走向深度学习。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有时候只是做出了倾听的姿态,并没有真正做到倾听中的深入理解。因而我没能将学生间的对话有效地串联起来,抓住课堂上的生成点,推进学习进程,引领学生走向更高层次的学习。

没有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在课堂上不能及时发现游离于学习状态之外的同学并将其拉回课堂。

学生层面是:

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倾听、记录、串联的习惯和能力,很多学生只沉浸在自己的问题中,没有对同伴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这堂课出现的问题会让我在以后的探索中少走弯路,较之课堂上的亮点和精彩,我更喜欢研究这些问题和不足,它会让我更快地进步。

猜你喜欢

春酒文本文章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小小回春酒帮你赚大钱45岁残疾大哥卖回春酒一年赚一套房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春酒》中的民风民俗
如此铺排意何在——《春酒》教学价值探微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