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本真
2019-01-14魏周香
魏周香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它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其中。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中提出:“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为此,文章围绕生活教育理论,探讨小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并以人教版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为例,探讨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生活实践;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1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4-0072-0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可见,教育的本真要求人们将知识应用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真正做到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回归于生活。
小学数学与生活应用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一切数学知识都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应用与解决。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研究生活化教学与数学课堂融合的方法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一、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這也成为他三大教育主张之一(另外两个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杜威的关于“教育即生活”的主张集中阐述于其著作《教育即生活》。
五四运动期间,应胡适等国内教育先贤的邀请,杜威对我国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学术访问,这期间他开展了多达32场的演讲,着重围绕“教育即生活”阐述了其生活教育主张,于是引发了知识界、教育界的“杜威思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杜威生活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其本质与杜威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陶行知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考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杜威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是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后期围绕该理论进行的系列学术研究都是在两者的实用教育理论基础上进行的。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激发数学兴趣
数学兴趣作为数学学习的内驱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成效。将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情境化,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乐趣。如在“年、月、日”学习中制作活动日历具有很强的生活趣味性,各个月份的天数规律的发现总结、班级同学生日的统计标注等,都具有很强的学习乐趣,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树立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念。
(二)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加深数学理解
对于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生而言,数学语言相对抽象、枯燥,如果将数学语言进行“生活化改造”,则能化抽象为具体,加强知识的直观性,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比如,初识“倍”时可以转化为“几个原来那么多”,初识“小数”时可以转化为“比0大但比1小的数”(限于正小数),并以生活事例为例进行解释说明,这样能消除学生的数学畏难情绪,加深其数学理解。
(三)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发展数学应用
数学应用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反映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属性。数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生活化的数学应用架设了数学学习与实践的有效桥梁,为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提供了重要载体。如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长度、重量、面积测量问题,加减法运算问题,统计问题等都与小学数学知识紧密相关。在生活化教学中,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数学应用意识,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三、生活化教学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笔者在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从如下四个方面来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尝试,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建
问题贯穿于小学数学课堂始终,问题情境是数学问题的背景,是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相似的问题条件下,不同的问题情境所产生的问题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就是将数学问题置于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环境背景下,并设计相应问题供学生解答。在这样的问题背景下,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消除抽象理论知识与内心之间的距离,让数学问题可亲可感。比如,在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如“本单元的英语课程一共有35个单词,要分5天学完,那平均每一天要学习多少个单词?如何列式?”的问题。又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如“小明奶奶家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20米,宽8米,你能算出这块菜地的面积吗?”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分别运用到整数除法(除数为一位数)以及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数学理论知识,将其置于学生们都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下,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消除数学学习的枯燥感。
(二)生活化教学用语的运用
教学用语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教师教学用语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感受与学习效率。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理论化数学语言天生缺乏敏感性,这是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的重要原因。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对教学用语进行生活艺术化改造,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与理解数学语言,提升听课效率。在比如,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刚接触分数的学生对“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概念难以区分。如果从定义出发,“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表示几分之一,其中几份(大于2)表示几分之几”,学生更加容易混淆,产生畏难情绪。于是,笔者通过以例子代替定义的方法来进行定义教学。笔者准备了一个简单的苹果道具在讲台上进行演示:“老师手里有一个苹果,现在我把它从中间切开,那么就有2块同样大小的苹果。其中的一份我们就称它为1/2。”接着,笔者将两半苹果再平均分为两块,产生了4块同样大小的苹果。“那老师现在任意拿其中的一块,我们可以称它为几分之一?”“1/4!”“对了,现在老师再分别把这四块苹果分成两等份,那么一共有八块,每一块是几分之一?”“1/8!”“真聪明,几分之一大家就都明白了,那接下来我们学习几分之几。老师现在拿其中的2块的话就是2/8,拿3块就是3/8。那么,大家猜一猜,我拿5块是几分之几呢?”“5/8!”马上有学生抢答道。“7块呢?”“7/8!”全体同学都抢答道。就这样,通过应用生活化教学用语,以实例代替定义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生们理解数学语言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生活化数学作业的布置
数学作业作为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以及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地位。生活化的数学作业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特征,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比如,教授“位置与方向”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开放性的生活化数学作业:画出自己家庭所在地的简要地图,在上面标注出家庭住址、医院、学校、公园、商场、电影院等主要场所,并说明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比如,学校在家的西北方向、公园在家的正北方向、商场在家的东南方向、电影院在家的东边……学习“年、月、日”之后,可以让学生制作一台月历,标注其中的主要节假日、家庭成员生日等。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所为背景进行作业的设置,能有效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让其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数学运用意识与能力。
(四)生活化数学实践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改下的重要教学改革,教材中的“数学广角”等板块设置了对应的数学综合实践学习活动。教师在数学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接地氣”、贴近生活,让学生们在生活化的数学实践中学习鲜活的数学知识。比如,“复式统计表”这一章节知识的教学,笔者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各个家庭5~10月半年时间中的家庭生活用水情况,并且制作出对应的统计表(如下表所示),回答对应的问题:
(1)5~10月中,哪个月份用水量最多,哪个月份用水量最少?
(2)哪个家庭7月份用水量最多?
(3)你发现5~10月份的用水量趋势规律了吗?你对节约用水有什么建议?
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数学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能够从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探索性学习的乐趣,数学学习热情将得到不断提升。对教材中的数学综合实践内容,教师可以进行创造性改进,使之尽量地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这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实践中亲历数学知识过程,培养数学情感,发展数学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最终是要让学生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能够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只有根植于广袤的生活土壤,才具有充足的养料,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实现问题情境的生活化、教学手段的生活化,让数学在生活中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实现教学效率以及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 映.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J].教育观察(下半月刊),2019,8(7):111.
[2]魁永菊.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数学大世界(下旬刊),2019(6):18.
[3]梁彩娇.对接生活,知识迁移——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赤子,2019(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