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促思考
2019-01-14薛华云
薛华云
摘 要:在学习中,思考能力主要表现为提问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呢?教师要巧设问题,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思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能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把思考推向深入。
关键词:问题意识;思考能力;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2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4-0026-02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呢?科学实践证明:任何思考源于问题。在学习中,思考能力主要表现为提问能力,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问于生,鼓勵学生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把学习、思考推向深入。
一、逆向入课,激活思维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思维的品质之一,指善于迅速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特征。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实践中激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如果一节课,只见教师问学生,鲜见学生问教师,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就不能得到有效锻炼。另一方面,不管什么问题,一个字也好,一个词也罢,哪怕只是一个标点,只要是属于学生自学中产生的问题,都要鼓励学生动手记录下来,并自信地提出来。著名特级教师赵志祥在执教《赵州桥》时,用别具一格的方式开启了课堂。
师:同学们,学问、学问,要想有学问必须得会问。平时都是老师根据课文问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它反过来,你们提问题我来回答。
师:下面咱们自由地读课文,然后想一个问题。要想一个最精彩的问题向老师提问。(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的同学就认真地思考:准备问什么问题?想好了问题就在脑子里琢磨琢磨:我应该怎样让自己提问的语言更准确、更清楚呢?如果你觉得自己考虑成熟了,就可以举手了。
学生在赵老师的鼓励下,有的问:“‘横跨是什么意思?”有的问:“赵州桥为什么会有大桥洞,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呢?”有的问:“‘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好在哪?”以学生问题为线索,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结课时,赵老师告诉学生:“你们有这么多的问题,说明读得认真,是动过脑筋的!有些问题相信你只要把文章多读几遍就会有收获!有些问题实在解决不了,可以查查资料,阅读完资料,你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在上述片断中,教师给予了学生一个质疑问难的空间,引领学生逐步养成了一种主动质疑的习惯。在这样的机制下,学生质疑的意识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思维的敏捷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地锻炼。因此,教师应在课一开始时创设机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开启学习之旅。
二、小组合作,提升思维有效性
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只能是浮在表层,成了一种形式而已。但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后,需要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筛选和提炼,这是提升学生思维有效性的重要方式。通过创设小组合作的学习情景,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提出问题,在思维碰撞中质疑、解疑。小组合作如大浪淘沙般,学生在小组内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启发等方式,解决大部分问题,提炼出学习过程中的真正需要教师帮助的问题。笔者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小组合作来梳理问题的。
师:在导学提纲中大家写了好多问题,请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中分享自己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需要一起探究的真问题。
师:同学们,小组合作后,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呢?来大胆分享你的思考!
生1:家家户户为什么都养花?
生2:为什么季老先生会做了一个了“花的梦” “思乡的梦”呢?
生3:季羡林在文中说,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指的是什么呢?
生4: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生5:奇丽的景色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师: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问题,值得我们这节课来探讨。(师板书:奇丽?奇特?)也许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思维的有效性是指在已有知识、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获得的新见解、新发现。在案例中,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搭建了一个语文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与同伴分享。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汲取别人的意见,丰富自己的观点,解决心中的疑问。在全班交流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整合、提炼出课堂学习的关键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提升思维有效性的最佳方式。
三、巧设问题,提高思维独创性
在课堂上,一个巧妙的问题,是一颗指引学生前行的启明星,要坚决与过于抽象、细碎、盲目、肤浅等课堂提问方式告别。巧设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提高学生思维独创性。
一位教师执教的微小说《在柏林》的小片断,值得回味。
师:一节平静的车厢,几个老弱病残的人物,和一个场景。请大家对比课题,对比文章反映的主题,你们有什么疑问?
生1:文章写的是在驶出柏林的一节车厢里,为什么题目叫“在柏林”?
师:好问题。他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的?大家看,他提取了文章中的第一句话来跟文章题目和主题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发现了这个矛盾,在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
生2:这个主题是战争,为什么这上面写的是一节平静的车厢,而且车厢里面都是妇女和孩子 ?
…………
问题是思维的工具,教师应巧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提出属于自己独创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独创性,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深度、不同状态去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获得真切体验。
四、善给时间,培养思维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追根究底,积极开展问题研究,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对于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学生紧密联系课文整体、文化背景等途径来理解,这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耐心等待学生各抒己见,让有疑问的学生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学生思维活跃了,思考力就能得到培养。
笔者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中,以“苦难不改幸福追求”为主题来展开学习研讨活动,学生在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幻想中感受幸福后,引发思考:“是什么东西让女孩身处黑暗与痛苦的世界中,还能获得这些快乐的呢?”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师提示下,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获得自己的理解。
生1:我觉得小小的火柴能够带来的现实温暖是十分有限的。但在安徒生笔下,火柴发出了奇异的光芒,小女孩看到了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最终甚至跟奶奶一起飞向了天堂。是渴望,让她在幻想中感受到快乐。
生2:我赞同他的观点。虽然火柴一灭,什么都没有了。但是,小女孩仍不放弃,一而再,再而三,想要留住希望,留住美好。
生3:我觉得与其说小女孩在不断擦燃火柴,不如说她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理想,追求幸福。
生4:我从课外资料中知道,现在的丹麦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之一。也许正因为有许多像小女孩这样对幸福不懈追求的人,才有这样的结果吧。
师:同学们,虽然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努力是徒劳的,改变不了她的命运,却映照出她心灵的追求——追求温暖、追求快乐、追求幸福的生活。她是不幸的,但是安徒生留给我们不是一个凄惨灰暗的身影,而是充满理想的光辉,追逐幸福的形象。
在这个片段中,当第一个学生流畅表达自己见解时,教师并没有立即肯定学生,结束探究活动,而是创设了一个积极发言的场合,为学生思维的飞跃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在耐心等待中激起了更多学生思维的火花。
五、巧用生成,形成思维批判性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精神就是批判,不断推翻旧有理论,不断做出新发现。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小遇到问题不要盲目地跟从,要多思考,多问为什么,养成多问、多想的习惯。培养求异思维,教师应以学定教,巧用生成,顺势而导,多鼓励学生敢于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有些课文的内容作者融入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可在学生看来却充满了争议。在《桂花雨》这篇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笔者班上有位“问多多”学生就径直站了起来提出自己的疑问:“文中母亲的话令人不解,杭州的桂花难道真比不家乡的吗?”他的问题充满了争议,表扬了“问多多”同学之后,教师提醒学生:“同学们,事情真像母亲所说的那样吗?请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证据,说清理由,然后在小组开展一次小小辩论会,谈谈到底是家乡桂花香,还是杭州的桂花香?”学生经这么一提醒,迅速投入文本阅读当中,简单准备之后,展开了辩论,把课堂学习推向高潮。
在这一片段教學中,教师巧妙的回答将学生思维带入探究文本学习活动之中。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引发矛盾,展开辩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揣摩文本语言,领悟作者感情。让学生在实实在在地经历读书、感悟、对话等学习过程,在阅读、表达、思考等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思维发展。
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提问应启发学生的思考,进而促进学生自己发问,促进“学”与“思”的良性循环,巧妙地将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国才.用心语文:我评过和上过的课及主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
[2]陕声祥.苦难改变不了灵魂的朝向——《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J].小学语文教师,2015(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