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2019-01-14杨金萍
杨金萍
摘 要:“互联网+教育”满足了层次教育的需求,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生机,给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带来了福音。通过推进“互联网+教育”确保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降低单親家庭留守儿童比例;让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和知识,解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学业无人辅导的问题;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家长文化素养,使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有正确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平等、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制约全民素质的问题,是一个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是一个涉及“互联网+教育”问题。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特别是农村“单亲家庭”已成逐渐上升的趋势。由于家庭贫困,单亲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孩子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叔叔、姑姑等亲朋好友来看管,“既单亲又留守”使这个群体“雪上加霜”,精神上经受磨难,生活中缺失父母的关注、呵护,小小的心灵遭受创伤,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如下:
1.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受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出现的原因;
2.通过研究,针对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或建议;
3.通过调查研究,为各类教育部门的社会研究提供更多可参考的信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文献资料的支持,更好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控辍保学”有效实施。
(二)调查对象
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本课题研究的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是指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丧偶且流动到县外的其他地方工作、经商、打工(三个月及以上回家一次),孩子(6~12周岁)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学龄儿童,也就是单亲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交集,既单亲又留守的儿童。
宁夏彭阳县王洼镇石岔民族小学所有单亲家庭留守儿童25人:
一年级总数1人,其中男 1人;
二年级总数6人,其中男4人,女2人;
三年级总数3人,其中男2人,女1人;
四年级总数5人,其中男4人,女1人;
五年级总数4人,其中男2人,女2人;
六年级总数6人,其中男3人,女3人。
(三)现状数据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以电子问卷调查为主,共发放问卷25份,回收25份,有效问卷25份。通过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现状如下。
1.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长婚姻状况
由表1可以看出,研究对象中离异的共23例,占本次研究对象的92%,丧偶的2例,占总比例的8%。课题组以农村单亲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上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单亲家庭以离异为主。在农村由于各种原因,选择离异后,父母一方为了生存往往选择外出打工谋生,导致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为留守儿童,而且留守的时间往往很长,有的孩子整个小学阶段都处于留守状态,孩子经受的单亲、长期留守,这些家庭的婚姻状况给孩子带来严重的伤害。
2.父母的婚姻状况(离异、丧偶)和孩子的学习成绩呈现相关性
父母的婚姻状况(离异、丧偶)和孩子的学生成绩呈现相关性详见图1
图1 父母的婚姻状况(离异、丧偶)和孩子的学生成绩呈现相关
■
通过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被调查者中婚姻状态处于离异的父母占总人数的比重高达92%,丧偶占8%(表1);父母的婚姻状况(离异、丧偶)和孩子的学生成绩呈现相关性(图1)。此次调查中父母的婚姻状态对孩子的成绩影响很大,少数父母离异或者丧偶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处于合格线以上,绝大多数的学习成绩处在不及格的状况下,尤其是处于丧偶婚姻状态的家庭的学生成绩不合格程度明显高于处于离异状态的学生。
3.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留守时间呈现相关性
通过对已收集数据的分析发现,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被留守时间的长短和成绩呈现相关性,留守时间在三个月至一年的学生的成绩普遍不理想,处于合格的边缘,留守时间越长,成绩处于不合格状态的人数越多。
4.婚姻状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影响
数据分析发现,父母的婚姻状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人际关系有明显的影响。父母处于离异和丧偶婚姻状态的家庭,学生的学习状态绝大多数厌学。
5.婚姻状态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影响
此种家庭婚姻状态的学生的人际关系也不太理想,大对数处于疏远和和谐之间,没有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也意味着该部分的学生和其他学生相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二、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爱”
一个问题学生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绝大多数都属于问题儿童,孩子年幼缺失父母的关爱,幼小的心受到严重伤害,因而产生心理紊乱,变得消沉、内向、孤僻、多疑,眼睛痴呆无光,对待同伴冷酷无情,没有了往常的活泼开朗。二年级华华(化名)自从妈妈病逝后,父亲开始忙于自己的“新生活”把她丢给年迈的奶奶,她上课开小差,课下经常在校园的垃圾点里翻,问她找啥?她说找妈妈!放学不回家就在附近的垃圾点蹲点,经常把自己弄得只见两只眼睛忽闪忽闪的,除此之外满身垃圾,让人看着揪心!
(二)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监护不给力,教育缺“法”
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以隔代看管、朋友(平辈)看管、“无人”看管为主。二年级“乐乐”小朋友,爸爸妈妈早在四年前离异,爸爸外出打工好几年不曾回家,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不说每天的吃饭,每季节的穿衣,单就孩子的思亲之痛,直接影响着他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乐乐奶奶说:“媳妇子离婚,儿子出去打工不回来,一年半载打一次电话,孩子兴奋得难以形容。老两口把孙子当命疼爱,想要啥尽量满足!”长期这样,这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思想,做事情丢三落四,学习上不求上进。
(三)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缺“教”
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基本是重养育轻教育,重物质轻精神,甚至有些监护人对孩子说一些不该说的話(访谈中,马×同学说:“妈妈改嫁了,经常不来看我。听奶奶说妈妈都改嫁八次了”),这样能教育出健康阳光的孩子吗?有些老人带孩子有意识地对其加倍宠着惯着、任其自然,再加之孩子本身自控能力与自我教育能力差,抵制不住现实社会中五花八门的不良诱惑,从而导致这帮孩子,挑食挑穿、不服管理、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打架斗殴、盗窃、早恋、迷恋上网、乱花钱等现象时有发生;四年级小强同学八岁时父母离异,父亲从此喝酒、赌博,出外一个人混日子去了,对他不闻不问,一向快乐活泼的小强从此像变了一个人。
(四)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缺“导”
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以隔代看管、朋友(平辈)看管、“无人”看管为主。而这些家庭监护人有的由于忙于生计,导致对其在学校里的学习很少“牵挂”;有的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程度不高,甚至大部分老人都是文盲,导致对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特别是作业中的疑难)不能进行有效的辅导;课堂上说话、传“便条”随处可见,学生上课迟到现象更是“家常便饭”,学习一塌糊涂,不交作业现象屡见不鲜。老师问他为什么迟到、不交作业,他轻轻的一声“忘了”老师又能奈何得了。
三、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
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主要场所。这就意味着,学校必须关注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针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得出教育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几个策略。
(一)政策倾向,随迁子女教育有保障,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比例下降
2018年6月,李克强总理到宁夏视察时,强调让“互联网+”更多惠及民生重点领域,希望宁夏在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方面走在前列。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互联网+教育”纳入国家战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大势所趋,留守儿童比例下降,政策倾向,留守儿童得解放。
(二)创造条件,使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在平等、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对于失去父母家庭破裂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怜悯和叹息,而是懂得如何应付生活的激变。因此老师要通过“互联网+教育”看视频、短纪录片了解外界留守儿童的生活,通过发信息,语音电话,视频聊天等和他们交流感想、对父母离异的看法,理解生活的不易,离婚实属无奈,其实父母都非常爱他们,引导他们从积极的角度理解父母离异,正确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在生活与学习中积极进取改变消极认知方式。蓉蓉(化名)是一名四年级同学,从小父母离异,妈妈生下她不久就外出打工,从此她就和外祖父祖母生活,小时候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外祖父母看着着急、心疼。爱能改变命运,外祖父常常看电视、听新闻、翻手机、在互联网上学习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教育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策略等有效措施,对症下药,细心呵护,为了孙女上学爷爷在学校门卫值班,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孩子在老师、同学、外祖父祖母的关爱、帮助下,开始与其他孩子说话、玩耍,慢慢性格开朗了,将自己融入班级生活,还当上了班长。外祖父用爱抚慰用心教导,蓉蓉在平等、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不缺失关爱和教育,她成为一个阳光自信的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三)“互联网+教育”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使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有正确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
振兴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只长庄稼的土地是贫瘠的,有了文化的支撑才能使土地富有生机”只有搞好教育,使农村很多成年人学会使用网络、电脑等互联网设施,扫除新时代“文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普及科普知识、《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他们懂得为人父母,应该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借助“互联网+教育”这个东风,学校和村部联合定期举办家长网络培训班,让他们了解孩子需要什么,通过邮件、电话、视频等方式和孩子取得联系,让他们知道对“孩子的最好教育是父母的陪伴”,家长文化素质提高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考虑的自然就多了。
北师大心理教育研究所在对“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时发现,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教育。所以,学校教育是培养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如:二年级的琪琪(化名)同学现在叔叔和婶婶家里寄养。一年级时她不但不认真学习,还伙同他人偷拿别人的压岁钱,当我调查时,她还一本正经地说自己不知道,后来在我百般耐心地说教下,她终于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在后来的生活与学习中,我不仅通过家访(微信、打电话、面谈)的方式与其婶婶商榷家校共育的方式方法,还利用学校有限的时间对其通过课外辅导、俯下身子谈心、小礼品激励、建立手拉手等方式进行心贴心的关心。渐渐地,该生爱上了学习——现在课堂上处处有她高高举手争着抢着回答问题的情景,时时听到她滔滔不绝地探讨问题的声音。对于像琪琪这样可怜的特殊孩子来说,由于家庭的特殊导致这帮特殊的孩子经常缺少亲情的呵护,父母的爱抚。这时,最有效的解救之地是学校,最有效的解救之人是可敬可爱的老师。
(四)爱是最好的教育,改变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学习与行为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认识到: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尽如人意,他们的学习状态会影响一个班级的学习风气,他们的学习态度会影响一节课上老师的教学效果。这就意味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老师要把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去研究、去分析,以便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在脑海里有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不听话、事情多、难管理”的概念。而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着他们,去帮助他们,去管理他们,去教育他们。
新学期开学第一周,班里转来了一名博博(化名)同学,当我第一次踏进教室时,听见教室后面传来的“打口哨”声,这时其他同学不约而同地转回头齐刷刷地向一处看,我也顺势一看有位男同学不屑一顾地摇头晃脑地坐在教室最后一角。我才恍然大悟:那一定是博博。我只好装作没听见(因为班主任早早告诉我“博博”的“厉害”了)。当让同学们出到教室门前站队排座位时,他却坐在那里纹丝不动,这时我下去走到他跟前询问他为什么不动,他的答案是“我就坐这里,不用再调座位”,我只好顺着他了。前半学期他的表现是:作业要么潦草地写一点,要么一笔不动,课堂上无所事事,课后打同学,搞恶作剧,目中无人。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有一天下午,天狂风大作,下起了暴雨,街上的水都没过半个车身子了。下午放学铃响后,全校师生在校待了2个多小时,只等雨小了,路上的水少了才通知家长亲自到校接孩子回家。可博博无人认领,我只好带他回家,回到家我就急急忙忙地进厨房做饭了,儿子到他卧室写作业。待我饭做好时,发现博博也在儿子卧室挺认真地写作业,此刻的我好激动。通过晚饭桌上的交谈得知:“他以前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父母的乖宝宝,在他上三年级时,家里退耕还林,没有多少地可以耕作,父母外出打工,半年后妈妈来电话说,爸爸不要我们了,给外地人做上门‘女婿去啦!从此妈妈也很少来电话,缺少父母的呵护与关爱,博博开始不爱学习不做作业,经常迟到、早退、打架斗殴、惹是生非,目的只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知道他的存在。”从此,我每天早晨进教室总会走到他身边悄悄地问声:“吃早餐了吗?昨晚吃的什么?”有时有意给他买点早点悄悄塞进他的桌框,把他的衣领拉端正,把他的书放端正,课堂上有意的走下讲台,俯下身子引导他走进课堂用心学习,课下拍拍他的肩鼓励他走出教室和其他同学做游戏。慢慢地,他融入了班级生活,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关心同学,与同学友善相处。爱是最好的教育!
(五)“互联网+教育”脱贫攻坚,努力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解决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生活中缺少帮助的问题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的“三区人才建设”文件精神,本人由县城学校到乡下一所寄宿制民族小学支教,通过对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调查统计,了解到全校共有学生192人,其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有25人,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劣势,家庭的破裂和亲人的缺失,给儿童幼小的心灵造成许多伤害。三年级女孩玲玲(化名)家属于建档立卡户,因贫穷父母离异,母亲走后,父亲也外出打工,长期不回家,玲玲只能和七十多岁的祖父母相依为命,“隔代教育”的弊端不由分说,年迈的爷爷奶奶体弱多病,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没有文化,不难想象,孩子时刻处在强烈的思念与怨恨、悲伤与无助、贫穷与饥渴中。医疗攻坚战,医好了奶奶的病,还定期复查。帮扶干部进户,帮玲玲家搞起养殖,爸爸回家养牛,有了自己的事业,还多了一个“好帮手”(妈妈回来了),现已脱贫,政府还通过“互联网”做好社会救助动态监控系统数据管理助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做到精准扶贫,“玲玲”又回到父母的怀抱,幸福快乐地成长。
对于寄宿制村级小学来说,国家打教育扶贫攻坚战,还有“两免一补”政策以及“营养午餐”等已经解决了孩子们在校的生活问题,四、五、六年级学生住校,一日三餐管够,一、二、三年级学生早上有鸡蛋,中午有营养午餐,专门有营养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营养搭配,专业的厨师烹饪,可口的饭菜,老师亲自盛饭陪学生一起用餐,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及家庭的温暖,孩子之间同吃同住没有差距,没有攀比,老师还通过“互联网”传播消息,天南海北的慈善机构、爱心企业家、好心人给孩子们捐赠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衣食无忧的小学学习生活,希望他们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快乐成长。
例如:四年级的番×同学,在她出生的时候母亲患上了产后病症,三年后因医治无效死亡,留下年幼的女儿和一大把债务,对这个贫寒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父亲只好外出打工挣钱还债、养家,她就由爷爷抚养(奶奶早年过世),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母爱的她,少言寡语,蓬头垢面,衣衫不整,卫生习惯差,学习更是一塌糊涂,简直就是一只“丑小鸭”。其他孩子有人接送照顾,都转到条件好的学校就读,只有她默默地留守在村子的小学里,今年她才转到石岔小学。开学后,老师根据该生具体情况制定相应教育教学措施,首先给孩子送了一套校服,准备了漱洗用品,并发给了床上四件套。班主任老师亲自帮她整理床上用品,宿舍的同学帮助调理个人生活,教她如何洗漱,引领她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爱能改变人的性格,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下,番×慢慢变得活泼开朗了,学习也有所进步,“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她那白白净净的脸上绽放出从未有过的笑容。
(六)“互联网+教育”解决了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学习缺人辅导的问题
“忽如一夜春风来”就在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参加宁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宁夏要尽快建立起覆盖全区的“互联网+教育”信息网络体系,在全国率先起到示范作用。“互联网+教育”通过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一个网址把远程教育、人人通、校校通、微信朋友圈、电子白板、学校建构的留守儿童档案,“留守儿童之家”、教育云等获取的信息和知识重新组建起来,成為新的体系、新的结构,架起了关爱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桥梁。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创新素养教育理念的渗透,学校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个性化学习和针对性教学。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可以通过互联网选择学校、选择课堂、选择老师,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学习,再也不用担心监护人文化程度低没有能力辅导作业的问题,只要你想学,随时有人教,线上学习线下辅导。
总之,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学校教育是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学业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的校外真空生活,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家庭抚养人或监护人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互联网+教育”为教育提供了最好的解决方案,老师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生活、思想和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要及时建立健全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档案,定期开展反映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其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此外,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切实地正确地对待这些孩子的成长以及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相关问题,要从实质上对他们进行关爱、帮助、支持,为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凌曼.单亲家庭孩子性格特征及其引[J].四川教育,1998(9).
[2]汤小慧.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班主任工作[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J].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015-06-09.
[4]吴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学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
[5]朱玲.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教育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6.
注:本文系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XKT-ZH-05-169)的部分研究成果。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