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学习者的不良学习行为及其归因分析
2019-01-14朱文艺
朱文艺
(江汉大学 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430056)
近几年,中国各大高校加入“MOOC”(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含义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风潮势不可挡。对于MOOC的看法,众说纷纭,支持者认为它是教育界的一场风暴,可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反对者认为它只是昙花一现,终究逃不掉消亡的命运。一件新生事物的诞生,认同与质疑总是相伴相生,无可厚非。总体上来看,对MOOC持怀疑态度者,其疑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MOOC是不是以前的视频课程或精品课程的翻版?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疑虑,主要原因是这类人缺乏对MOOC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对MOOC的认识只停留在个人片面的理解和感性认知上,缺乏对MOOC的深入学习和实践。解决这一疑虑的办法是加大对MOOC的宣传力度,争取使这些旁观者能成为MOOC的体验者甚至建设者,则此类质疑声音自然会慢慢减弱。其二,MOOC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得MOOC教学成效有时并不尽如人意。如,自MOOC大规模应用以来,课程注册的人数一般比较多,但课程的完成率往往只徘徊在10%左右。[1]在出现的众多问题中,最突出的便是MOOC学习者的不良学习行为。对这些不良学习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根本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对于MOOC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 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MOOC环境下的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研究成果有许多。这些研究成果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利用MOOC学习平台提供的开放数据集,用数据挖掘和统计学方法来对MOOC学习者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如张大胤等开展的研究[2]。第二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被调查者的答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找出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特征。如黄浩等通过这种方式,对我国27所高校218位MOOC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和学习困难等进行了研究分析,找到了影响MOOC学习的几大重要影响因素[1]。第三种常用的分析方法是通过构建学习分析模型和分析框架,通过平台大数据输入,通过分析研究模型框架的输出得出结论,如郭欣悦开展的研究[3]。这些研究要么研究面很广,研究的数据涉及多个MOOC平台的多门课程,而没有针对某一具体课程进行深入地分析;要么研究的理论性很强,构建的模型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复杂,晦涩难懂,对具体问题的建议更多的是方向性的,可操作性不强。
本研究主要是结合本人从2015年开始建立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MOOC实践来开展的。由于是个人的亲身实践,因此研究的视角偏重微观,研究的对策更侧重于操作层面。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准备投身MOOC的同行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2 MOOC不良学习行为定义及分类
在定义MOOC不良学习行为之前,先明确何谓MOOC学习行为。文献[3]中指出,MOOC学习行为是指在MOOC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MOOC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有选课、课程参与、退课等行为,其中课程参与是主要的学习行为。对于MOOC不良学习行为,笔者还没有在其他的文献中见到其定义,所以,结合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我对MOOC不良学习行为初步定义如下:所谓MOOC不良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者在参与MOOC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所发生的可能阻碍顺利达成MOOC学习目标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据此定义,结合研究者个人的MOOC建设与教学实践,下面对MOOC过程中的典型的不良学习行为归纳如下:
(1)辍学行为。辍学行为是指学习者通过MOOC平台注册某门课程,并进入学习,参与教学活动,但由于某种因素导致中途退出或未能完成课程后续任务的行为。统计数据显示,MOOC的完成率不到10%,辍学率非常高,Coursera总体上的课程完成率只有7%-9%。[4-5]
(2)替课行为。替课行为,即学习者在MOOC学习过程中请他人代替自己来完成在线学习任务的行为。这种学习行为,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也屡见不鲜。这种替课行为,替课的双方要么是“互帮互助”,要么存在交易行为,完全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宗旨,必须严肃对待。
(3)挂课行为。“挂课”这种说法,还没有正式的官方定义,这种说法来自于民间。所谓挂课行为,即MOOC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或者“空挂”(注:只播放不观看)视频的方式来欺骗MOOC平台以完成在线学习任务。目前,在各大搜索引擎上输入“挂课”关键字,就可看到许多有关挂课的方法、攻略甚至软件。这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挂课行为的滋长蔓延。
(4)抄袭行为。 抄袭行为的含义不难理解。在MOOC学习过程中,抄袭行为主要存在于各种在线思考题、练习题、作业、测验或考试等任务中,学习者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完全不经个人独立思考或参与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一味照搬照抄别人的答案。这种行为对MOOC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使MOOC学习的结果不能正常反映学习的效果,造成了学习上的不公平,危害极大。
(5)消极学习行为。消极学习行为主要是指在MOOC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上,为了完成在线学习任务而进行的“被动式”、“装腔作势式”的学习。所谓“被动式”学习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被迫完成的,犹如“磨盘”,推就动一下,不推则一动不动。所谓“装腔作势式”学习是指看似在学习,实则没有学习或学习效率非常低下。这两种行为方式是消极学习行为的最典型特征,前者的表现是显性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
3 不良学习行为的归因分析
归因理论是上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Fritz Heider在其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的,后来又有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现在,研究人员在进行归因分析时,多采用的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B.Weiner的归因理论。在B.Weiner归因理论中,他认为人们行为成败的原因可归纳为六个方面,即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其他。他还根据各原因的性质,分别从三个向度来深入分析,即:从因素的来源角度,有内因和外因;从因素的稳定性来看,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之分;从因素的可控性角度分析,有的可控,而有的不可控[6]。以下对不良学习行为进行的归因分析就是参照B.Weiner提出的归因理论来进行的。
(1)个人能力因素。MOOC学习者个人能力因素是MOOC学习成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个人能力不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太多,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解决,这样导致出现辍学行为的几率是很高的。同时由于个人能力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请人替课,做习题或考试时采取抄袭行为,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采取应付了事的消极学习行为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能力因素是很难在短时间发生改变的,因此,是一个比较稳定不可控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学习者自身原因引起的,是导致不良学习行为的内因之一。
(2)学习环境因素。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部因素,包括物理学习环境、资源学习环境、技术学习环境、情感学习环境等四个方面。
物理学习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就MOOC学习而言,自然环境包括学习者学习的场所,以及学习场所周围的自然环境,包括噪声、温度、光线等等。对于在校生而言,主要的MOOC学习场所为教室、宿舍和图书馆。这些学习场所及其周围环境各不相同,对MOOC的学习行为的影响也有差异。一般说来,利用图书馆和教室进行MOOC学习更有利于学习者集中精神,对避免各种不良学习行为有利。人为环境主要是指学习的网络环境、使用的移动终端软硬件条件、网络的运行状况等。这一点,随着手机和笔记本的应用普及,城市和大学校园免费无线网的建设发展,人为环境因素越来越有利于MOOC的发展。而且这一类影响因素属于不稳定因素,是完全可控的。
资源学习环境是指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因素。就MOOC而言,主要是指MOOC平台上提供的微课视频、思考题、习题、测验、拓展阅读资源、课件等等。通过MOOC实践发现,该因素对学习者在MOOC学习过程的行为影响极大。以微课视频为例,在MOOC建设过程中有两类不好的倾向,一类是过分追求形式,即追求大制作、浮夸的课程表现形式,这类MOOC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吸引眼球,博得学习者的青睐,但是若形式大于内容、讲授空洞无物,时间长了,还是会导致学习者不良学习行为的出现。第二类是MOOC视频录制仓促,制作粗糙,这也会导致学习者在学习时产生一种怀疑的态度,继而出现学习的不良行为。因此,MOOC视频的制作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言之有物、形式得当。此外,除了视频学习资源,还要充分建设利用好其他教学资源,使MOOC学习过程能浑然一体、循序渐进、学以致用。不能将各类学习资源进行简单堆积,致使知识呈现一种碎片化的状态,没有形成体系,不符合学习规律,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跨度非常大,学习的形式单一等等。资源学习环境这类影响因素也是不稳定的,是可控的。
技术学习环境包括两种。第一种是MOOC平台提供给教师的技术控制环境。在技术控制环境中,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控制手段,作用到学生端,对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施加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直接或者间接地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在MOOC实践中,这些技术控制手段的运用,需要教师不断地摸索,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这样才能对MOOC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合理的调控,减少MOOC不良学习行为出现的几率。第二种是MOOC平台提供给学习者的技术支持手段。技术支持手段的多少以及利用技术支持手段的便利性会直接影响MOOC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如MOOC平台提供的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在线交流的手段及其便利性,学习者获知在线学习成绩及其排名的方式等。这些技术支持环境,对于日益成熟的MOOC平台来说,已经做得日臻科学和完善了,一般来说,只有MOOC教师想不到的,没有MOOC平台做不到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支持环境应该不是影响MOOC学习者不良学习行为的主要因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技术支持环境一般受制于技术控制环境。教师可以通过MOOC平台的设置功能来决定技术支持手段的开放与否,开放的程度,开放的形式等。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控制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教师要想做好MOOC教学,不仅仅要关注课程本身,还需要适应MOOC平台的技术控制环境,学好用好各种技术控制手段,这对于MOOC的成败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情感学习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心理因素、人际交往和策略。心理因素包括的内容很多,但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两大因素。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在MOOC过程中,学习者学习态度对学习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挂课、抄袭等不良学习行为。该因素是内因,不稳定,可控制。
学习动机,也可以理解为学习的出发点、学习目的。MOOC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两个:一是通过MOOC学习,可以更好地学习掌握某些知识;第二个目的是单纯的为拿到某门课的学分。该因素也可以理解为内因,不稳定,可控。人际交往因素对MOOC学习者也存在很大的影响,在MOOC环境下,讲究合作学习、分组学习,所以人际交往对学习的效率、学习的效果、学习进度的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有重大影响。情感学习环境中的策略,在这里主要是指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受到学习者学习习惯的影响,也会受到MOOC学习模式的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的选择不是完全的自由。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对MOOC学习者采取不良学习行为的各类影响因素进行了一一分析,并指出了各类因素的来源、稳定性及可控性,可参见表1。
表1 不良学习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于表1中列出的不可控因素,作为MOOC建设者应该考虑在开放MOOC选课时,采取技术筛选手段,将那些能力达不到、不适宜于某特定课程MOOC学习的人拒之门外或使其知难而退,这就是所谓的源头控制。在MOOC实践中,我要求每位选《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人首先必须认真观看课程介绍的视频,在看完后必须回答与课程相关的问题,从而对其进行判别。
对于表1中的可控因素,应该区别对待。部分可控因素并非MOOC建设者所能控制,如物理学习环境、技术支持环境等,这些因素往往受制于客体,MOOC建设者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所以,作为MOOC建设者与实践者,应该把主要关注点放在自身可控的因素上,这些因素主要有资源学习环境、技术控制环境。这两者才是MOOC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MOOC实践中,在资源学习环境方面,我不断调整和完善微课视频,不断修订文本类学习资源,从学习者的角度去审视这些学习资源,让学习者做到愿学、能学、要学。在技术控制环境方面,我多措并举,不断摸索可行的、有效的控制手段,做到既不占用学习者过多的学习时间,又让学习者能及时完成各类学习任务,而且尽量确保是学习者自身完成的。总之,MOOC建设成功的关键就是——建好、管好。
4 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
(1)MOOC学习者的不良学习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主要的不良学习行为有:辍学、替课、挂课、抄袭和消极学习行为等。
(2)导致MOOC学习者采取不良学习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即能力因素和学习环境因素。
(3)学习环境因素中的资源学习环境和技术控制环境两大因素对MOOC学习者的影响最大,是决定MOOC学习成效及学习者不良学习行为出现几率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因此,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是极其关键的。通俗地说,就是MOOC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有效、合理的干预决定了MOOC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