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发性多软骨炎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一例

2019-01-14盖晓燕杨薇

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肋软骨参考值软骨

盖晓燕 杨薇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科常见病,常见于多年吸烟的中老年男性,典型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肺部体征为呼吸相延长,双肺弥漫呼气相哮鸣音;肺功能示不可逆性气流阻塞。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RP)是罕见疾病,典型的表现是累及鼻软骨、耳廓软骨,少数患者以累及气道为首发表现(约占14%),表现为类似COPD样的呼吸困难,临床上容易漏诊或误诊。现将1例复发性多软骨炎误诊为COPD的患者诊治过程报告如下,为临床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时参考。

临床资料

患者,男,57岁。因“发热、呼吸困难加重、乏力、纳差、消瘦1个月”于2014年2月13日收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内科。患者3个月前出现咳嗽、咳白痰、气短。外院胸部CT检查示肺气肿、肺大疱,肺功能检查显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诊断为COPD。经抗感染治疗(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链霉素等)及对症平喘治疗,患者气短无好转。1个月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 ℃),伴呼吸困难加重。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先后给予多种抗感染药物治疗但患者仍发热,并出现乏力、纳差、消瘦(3个月内体质量下降16 kg)等症状,遂转诊到我院进一步诊治。既往吸烟史40年,40支/d,伴活动后气短。

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 39.1 ℃,呼吸频率30次/min,脉搏 84次/min,血压140/80 mm Hg (1 mm Hg=0.133 kPa);神清,喘息貌,口唇无发绀,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双肺遍布呼气相低调鼾音。心率84次/min,律齐。腹软,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2014-02-11):白细胞(WBC)计数11.3×109/L[(参考值(4~10)×109/L],血红蛋白(Hb)99 g/L(参考值110~130 g/L),中性粒细胞分类0.81(参考值0.50~0.70),血红细胞沉降率(ESR)98 mm/1 h(参考值0~20 mm/1 h),血白蛋白28.4 g/L(参考值40~55 g/L)。

肺功能检测(2014-02-11,外院数据):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为37%(参考值>80%),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率)为34%(>80%),残气量/肺总量(RV/TLC)为56%(参考值<35%),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59%(参考值>80%)。患者入住我院后,因确诊RP及时快速,未再复查肺功能。

图1~6 患者,男,57岁。临床诊断为RP。图1为胸部CT扫描(2014-02-11),示气道壁增厚;图2为支气管镜检查(2014-02-14),示气道黏膜增厚,软骨环显示欠清晰;图3、4为18F-FDG PET-CT检查(2014-02-18),示气管、双侧支气管肋软骨及甲状软骨对称性高代谢,FDG摄取增多;图5、6为CT引导下肋软骨穿刺及鼻中隔软骨活体组织病理检查(2014-02-21),显示肋软骨及鼻中隔软骨破坏,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渗出(HE ×10)

胸部CT扫描(2014-02-11,本院门诊):可见肺气肿、肺大疱改变,伴有明显的气道壁增厚(图1),最厚壁达5 mm。进一步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2014-02-14),镜下发现气管壁明显增厚,软骨环显示欠清晰(图2),考虑RP可能。患者无耳痛、鼻痛等耳廓软骨炎或鼻软骨炎的典型RP临床表现,予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检查(2014-02-18),示“舌骨、甲状软骨、气管、双侧分支管壁软骨环,以及双侧肋软骨弥漫性代谢增高”(图3,4)。行CT引导下肋软骨穿刺及鼻中隔软骨活检(2014-02-21)。活检病理示:软骨部分变性坏死,表面可见多量中性粒细胞及纤维素渗出;局灶伴肉芽组织形成,肉芽组织中可见大量淋巴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图5,6),病变符合多软骨炎,诊断RP明确。给予患者甲强龙(40 mg/次,1次/d;静脉滴注)、甲氨蝶呤(10 mg/次,1次/周)治疗,第2天患者体温即恢复正常,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减轻。1周后调整甲强龙为40 mg/次,1次/d,口服;好转出院。

讨 论

RP是一种罕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病率为3.5/1 000 000,男性占多数,表现为外耳、鼻、关节、喉和气管支气管树软骨结构的反复炎症[1]。最早由Jaksch-Wartenhost于1923年以多发性软骨病的名称来描述,以后曾被称为弥漫性软骨膜炎、软骨软化、慢性萎缩性多软骨炎、弥漫性软骨溶解和软骨发育障碍等,1960年由Pearson等命名为“复发性多软骨炎”。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Damiani和Levine[2]的诊断标准,结合多部位软骨受累表现及软骨活检病理结果进行诊断。90%的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耳廓软骨炎,是RP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以外耳轮突发的红肿热痛为特征,反复发作可导致软骨的破坏,外耳廓松弛、塌陷、畸形和局部色素沉着,称为菜花耳[4]。约3/4患者有为鼻软骨炎,急性期表现为鼻部局部红肿、压痛,反复发作可引起鼻软骨局限性塌陷,发展成鞍鼻畸形。仅20%患者以呼吸道受累为初发表现,累及喉、气管及支气管软骨,表现为声音嘶哑、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和吸气性喘鸣,疾病早期常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COPD、支气管结核、气道肿瘤等,平均诊断时间为13~15个月[3]。RP患者典型的CT及支气管镜发现为气道壁塌陷、软骨环消失,喉和会厌软骨炎症早期可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及气管软骨压痛,严重可能导致上呼吸道塌陷,造成窒息,需急诊行气管切开术。部分患者可以关节受损,表现为外周关节非侵蚀性、非畸形性多关节炎。

本例患者无典型的耳廓软骨、鼻软骨或关节受累症状,但有多年吸烟史及肺气肿体征,肺功能检测示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胸部CT检查出现肺气肿、肺大疱改变,不能除外COPD的诊断。COPD为常见病,RP为罕见疾病,基层医疗机构诊断RP的经验不足,常以临床表现最相似的常见病进行初步诊断。但本院注意到该患者咳嗽、咳痰、气短仅3个月,不符合COPD的疾病过程;且患者不明原因发热1个月,体格检查发现双肺低调鼾音,结合CT检查示气道壁增厚,需鉴别可引起气道壁增厚的疾病,如RP、淋巴瘤、气道淀粉样变[5]。即行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患者气管软骨环显示欠清晰,倾向于RP可能;同时PET-CT检查发现舌骨、鼻中隔、肋软骨等全身多处软骨破坏,行鼻软骨、肋软骨穿刺活检证实为RP。

因RP主要累及中央气道,理论上不应出现肺气肿及肺大疱,不能解释肺气肿的出现,目前也尚无相关报道,故不排除该患者为RP并发COPD。但患者按照RP诊断治疗后,第2天患者体温即恢复正常,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减轻,1周后好转出院,治疗效果显著,可排除并发疾病可能。

研究报道,PET-CT诊断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 和 94%[6]。而且,近年临床医生发现,PET-CT对于不典型RP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7]。Nishiyama等[8]首例报道采用PET-CT检查,显示RP患者气管及双侧支气管对称性代谢活跃,FDG高摄取。随后的研究进一步发现,PET-CT对于RP具有特异性表现,表现为气管、支气管、肋软骨、咽喉和淋巴结等受累部位软骨的对称性FDG高摄取,86.4%的RP 患者PET-CT 显示有气道软骨受累,SUV值波动在1.93~13.03, 平均值5.14[9]。对于PET-CT显示气管软骨受累的RP患者,可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技术(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9]。另外,PET-CT可判断RP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后,PET-CT软骨高代谢可好转消失[10]。

对于RP的治疗,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为首选,能够有效地抑制炎症对气道软骨的破坏,并可缓解临床症状;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具有协同效应。疾病后期,因气道软骨广泛破坏导致管壁塌陷、管腔狭窄,易继发呼吸道感染,甚至出现严重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而此时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效果则不再具有优势,预后不佳。本例患者早期发现呼吸道受累,诊断较及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本例患者能够迅速明确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为临床提供如下提示:首先,要重视临床检查,如听诊肺部低调鼾音、CT检查显示气道壁增厚,需考虑到气道病变疾病,以避免漏诊误诊。其次,应重视PET-CT对于不典型RP的诊断价值,一旦发现有RP的特异性表现,应进一步行支气管活检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猜你喜欢

肋软骨参考值软骨
中国健康成年人甘油三酯参考值的空间变异特征
64排螺旋CT在肋软骨骨折中的应用
妊娠妇女甲状腺功能血清指标参考值的建立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肋软骨炎该怎么治疗呢?
糖尿病患者应用生化检验的临床效果观察
美国甲状腺学会对于妊娠期亚临床甲减与低甲状腺素血症的治疗推荐
BMP-2诱导软骨细胞凋亡及增殖的研究
肋软骨三维CT重建技术在成人耳廓再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