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来膦酸与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对比
2019-01-14董占玲
董占玲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的全身性骨病,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患者骨蛋白成分降低,生活质量低下,严重者还可出现骨折。双磷酸盐类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唑来膦酸作为新一代的双磷酸盐类药物,其抗骨吸收作用大大提高,能在保障患者药物依从性的同时,大大增加患者的骨密度,同时明显降低骨折风险[1]。与此同时,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唑来膦酸药效持久,每年仅需注射给药以此即可维持较好的骨代谢水平,患者依从性好[2]。目前,国内关于唑来膦酸与临床传统用药阿仑膦酸钠在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仍较少,对于分子水平的骨代谢指标关注程度仍不够。本研究以11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唑来膦酸与阿仑膦酸钠对骨代谢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11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标准[3],骨密度均低于健康成年人骨密度峰值均数的2.5标准差,且年龄≥60岁,肾功能肌酐清除率>35ml/min,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自发性周身骨骼疼痛或负重性疼痛。排除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等脊柱疼痛性疾病患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甲亢及甲旁亢患者;合并精神或神经性疾病以及依从性不良患者;半年内有影响骨代谢药物服用史患者;排除药物过敏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36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67.4±5.3)岁,试验组男性20例,女性35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6.8±5.4)岁。本次试验符合我院医学伦理会的审核,全部患者均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密度、VAS评分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明确诊断,并给予常规碳酸钙补充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仑膦酸钠(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80073,规格70mg)口服治疗,70mg/次,1次/周,晨起空腹以200ml温水送服,服药后30分钟内应避免卧床及进食,连续用药1年。试验组患者给予唑来膦酸(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1346,规格5mg)配伍5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治疗,5mg/次,滴注时间至少15分钟,1次/年,连续用药1年。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外周血特异性骨代谢指标、骨痛缓解以及功能改善情况。①骨密度检测包括腰椎正位L2-L4、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区骨密度检测;②外周血特异性骨代谢指标包括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骨钙素等;③骨痛缓解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0分表示无痛,以10分表示剧烈疼痛;④功能改善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4],量表共计疼痛强度、自理能力、站立、坐位、步行、提物、睡眠、社会生活、旅游及性生活等10个项目,每个项目设置有0~5分共6个选项,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功能障碍表现越严重。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改善情况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腰椎正位L2-L4、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区骨密度均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患者腰椎正位L2-L4、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区骨密度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后同期的对照组水平(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改善情况比较(g/m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BALP,TRACP-5b,CTx,骨钙素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患者外周血BALP,TRACP-5b,CTx,骨钙素等骨代谢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偏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变化情况 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患者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偏低(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变化情况
3.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蛋白成分减少、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以及骨脆性增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骨病,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致残率高,患者骨蛋白成分降低,皮质骨变薄,可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骨痛表现,具有较高的骨折率[5]。目前临床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尚缺乏特异性药物,多主张采用双磷酸盐类药物作为首选治疗。
阿仑膦酸钠是传统的双磷酸盐类代表药物,临床多用于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治疗,在高龄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疗效,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增加骨量,从而减少骨质疏松症导致的压缩性骨折的发生概率[6]。由于阿仑膦酸钠具有一定的胃肠道刺激,因此临床用药需要以温水送服,并在服药后一段时间内避免平卧及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以及药物的吸收效果。作为新型的双磷酸盐化合物,唑来膦酸对骨组织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可特异性地作用于矿化骨组织,并可在进入静脉后优先在骨组织转化部位进行聚集,以发挥良好的药理作用[7]。药理研究结果显示,唑来膦酸与矿化骨组织的结合以及代谢作用主要是通过甲羟戊酸途径作用的,唑来膦酸可通过与矿化骨组织中的羟基磷灰石成分发生特异性的结合,抑制甲羟戊酸引导的骨代谢通路中法尼焦磷酸合成酶的活性,从而参与破骨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以及促凋亡作用,减少机体骨组织的吸收,已达到改善骨骼强度和机械性能的目的[8]。有临床研究表明,相较于常规的双磷酸盐类药物,唑来膦酸与法尼焦磷酸合成酶的结合作用可高达60余倍,提示其不仅具有较高的骨组织亲和能力,同时在患者体内还可存在较长的作用时间,这对于改善患者的用药周期,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服用阿仑膦酸钠及静注唑来膦酸后,高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均明显增加,外周血骨代谢指标改善明显,患者骨痛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均明显降低,提示双磷酸盐在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具有一定作用。相比传统的阿仑膦酸钠而已,采用唑来膦酸治疗组患者不同区域骨密度增加更为显著,其外周血骨代谢指标改善情况更加稳定,与此同时,试验组患者的骨痛改善情况及功能障碍恢复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唑来膦酸在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中疗效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唑来膦酸能有效改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外周血骨代谢指标水平,增加骨密度,改善骨痛及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有效减少骨折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