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全腹腔镜下规则性左肝切除术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01-14祝晓云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36期
关键词:肝胆出血量结石

祝晓云

在临床常见结石性疾病中, 肝胆管结石一直存在有极高的发生率, 以左肝胆管结石的发生率居高。且该症的诱发因素存在于多个层面, 胆道感染、胆管变异以及胆道中存在有寄生虫均可能诱发该症。手术治疗属于临床处理该症最为直接且有效方案, 以开腹的实施率居高, 虽然可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彻底处理[1,2], 但术中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大 , 且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综合治疗效果偏低。在腹腔镜作用下, 展开规则性左肝切除术对左肝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已经逐步于临床得到推行, 本次研究就主要对该手术方案的具体效果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对比治疗的模式展开, 纳入88例左肝胆管结石患者, 均为2017年5月~2018年7月接诊,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44例。对照组男23例, 女21例,年龄44~68岁, 平均年龄(54.72±4.88)岁。观察组男22例,女22例 , 年龄 41~69岁 , 平均年龄(53.92±5.1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开展连续硬膜外麻醉, 观察组给予完全腹腔镜下规则性左肝切除术治疗, 术中体位为仰卧位, 在患者脐部下侧做1 cm左右切口, 随即展开二氧化碳气腹建立操作。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于患者剑突下侧分别做4个操作口,随后将腹腔镜置入对患者腹腔个方面情况进行观察。对肝圆韧带以超声刀进行分离, 电凝止血。对第一肝门进行解剖分离, 促使左肝动脉、门静脉充分显露, 并借助可吸收夹进行夹闭以及离断操作。随后, 对第二肝门进行解剖, 对左三角韧带以超声刀进行游离。随后, 借助超声刀顺着患者下腔静脉左侧对肝脏组织进行切开, 其解剖中对脉管按照常规方式进行夹闭。对于管径较大血管, 需借助可吸收夹夹闭后再进行离断。肝左静脉主干则需要以直线切割器进行切断, 随后将标本进行移除。后续止血以及术口缝合操作则需要按照常规方式进行。对照组给予常规开腹手术治疗, 体位以及麻醉方式与观察组保持一致。以常规操作对患者腹腔打开后, 对肝实质进行劈离, 并将左肝管进行切断。使用钳夹对左肝静脉连同临近组织进行分离。将胆总管进行切口后将结石取出,随后完成对T管的放置操作并对左肝管进行缝合。后续止血以及术口缝合操作按照常规方式展开。两组患者于手术后均需要借助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治疗。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01±0.14)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41±0.26)d、住院时间(7.64±0.88)d均短于对照组的 (3.87±0.25)、(4.87±0.16)、(12.41±0.42)d, 术中出血量(75.64±2.65)ml少于对照组的(128.51±1.98)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s)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d)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观察组 44 2.01±0.14a 2.41±0.26a 75.64±2.65a 7.64±0.88a对照组 44 3.87±0.25 4.87±0.16 128.51±1.98 12.41±0.42 t 44.059 53.451 106.016 32.449 P<0.05 <0.05 <0.05 <0.05

2. 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8例(18.18%)出现并发症, 观察组2例(4.55%)出现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062, P<0.05)。

3 讨论

左肝胆管结石在临床一直存在有极高的发生率, 在该症作用下, 将对患者健康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手术治疗为临床处理该症最为直接且有效方式[3]。

在腹腔镜技术持续发展下, 在腹腔镜下规则性左肝切除术对该症进行治疗已在临床得到推行。在该手术方案的作用下, 可对患者腹腔情况进行较为清晰显示, 便于术中医师对患者腹腔各方面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同时, 该部分患者病变均顺着胆管树呈现为节段性分布的特点[4]。在手术过程中则需要对病变胆管进行完全切除, 以保障手术治疗的整体效果。与此同时, 以肝脏解剖界面对肝脏进行离断, 避免了常规手术中对大血管以及其他胆管分支的影响, 可起到对胆漏发生率进行控制的效果[5]。同时, 该手术方案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 可实现对术中出血量的有效控制, 对于患者术后恢复存在有较为重要作用。在手术适应证方面, 腹腔镜手术更存在有极高的适用性。对于左肝管系统的广泛结石均存在有极高的使用率, 早在崔南[6]研究中已经指出, 以腹腔镜下规则性左肝切除术对左肝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 可有效保障取石的成功率, 且手术存在有极高的针对性, 可防止在常规手术中扩大切除对患者肝脏组织的损伤, 实现对患者肝功能的有效保护。

在本次研究中, 本院具体对完全腹腔镜下规则性左肝切除术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的具体效果展开分析, 结合分析可以发现, 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腹腔镜手术的帮助下可实现对术中出血量的有效控制, 促使患者术后在极短时间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 完全腹腔镜下规则性左肝切除术治疗左肝胆管结石具有多方面优势, 值得于临床推行, 以提升临床对左肝胆管结石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肝胆出血量结石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膀胱镜对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清除率和VAS评分的影响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如何预防泌尿系结石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