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高密度老旧小区步行道路绿地微改造策略研究*

2019-01-14陈静文练东鑫赵晓铭

广东园林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密度步行绿地

陈静文 练东鑫 赵晓铭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2018年,广州正式启动第一批的165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并出台2020年完成广州779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的计划方案。在此背景下,本文界定的老旧小区主要指2000年前由政府主导建设,现今仍在使用的普通住宅小区,这类小区多因建设时期的环境和条件限制而存在建设标准较低、使用功能不全面、配套设施不齐备、部分建筑年久失修、缺乏物业管理服务等问题,难以满足当今人们正常或较高的生活需求[1]。根据《广州市2018年城市更新年度计划(第一批)》文件公布的165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名单,广州荔湾区、黄埔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等高密度老城区中参与微改造更新计划的老旧小区较多。随着城市发展与变迁,这些小区各类设施逐渐老化,居民对于人居环境改善的呼声日益强烈。本文正是立足于广州高密度老城区中的老旧小区微改造的研究。

微改造指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主要适用于建成区中不影响或对城市整体格局影响低,但用地人居环境差、使用率低、现状用地功能与周边发展存在矛盾的地块[2],主张资金投入少、优化范围小、改造工程小。

我国目前的规范体系对于城市绿地系统有较明确的概念和划分。然而随着城市绿地破碎化问题的出现,城市绿地相对不集中,逐渐形成微绿地。根据研究目的,本文界定的可用于微改造的微绿地空间既包括原有的居住区绿地,亦包括老旧小区中废弃的“边角空间”“剩余空间”等具有发展为微绿地的空间以及居民自主营造的屋顶花园、阳台、平台和门庭花园等空间[3]。城市慢行系统主要包括步行系统和非机动车系统两个部分,根据老旧小区绿地空间始于行道树种植的建设历史,当前广州老旧小区慢行系统以步行系统为主。本文将老旧小区中确定的步行道路绿地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其主要类型、存在问题及微改造条件,提出相应的微改造策略。

基于广州当前正处于城市更新微改造的全面探索及实施阶段,本文对广州高密度老旧小区步行道路绿地微改造进行研究,总结步行道路绿地的主要类型、存在问题及微改造条件,提出相应的微改造策略,希望为广州乃至其他高密度城市老旧小区的微改造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1 高密度城区微绿地实践研究

国外研究没有明确提出微绿地的概念,但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高密度城市环境研究十分重视城市中较小尺度的绿地空间,即袖珍公园,亦称为迷你公园(minipark)或口袋公园(pocket-park/vestpocket park)。口袋公园起源于美国,该名称形象地描述了城市中的小规模绿色开放空间[4],其原形是散布于高密度城区中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Midtown Park)。

2011年,我国时任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5]提出微绿地建设是城市转型和生态城规划建设的十项新原则之一,引起了国内城市规划及更新领域对微绿地建设研究的关注。国内有相关学者总结出微绿地的典型特点,并以此提出微绿地建设的发展方向。以珠三角高密度城区为例,微绿地建设向微小化、立体化和多维连续化的趋势发展,其中街头绿地、步行道路和垂直绿化3类空间可作为高密度城区微绿地的典型代表[6]。陈静[7]认为微绿地具有面积小、分布散、布局灵活多变、景观功能相对单一的特点,建设和改造应注重“小而精”而不是“小而全”,而老旧小区的绿地空间是高密度城区微绿地的重要组成。其他学者亦进行了相关研究,如将模块化设计[8]作为微绿地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或针对老旧小区用地紧张、绿化用地少等情况,提出“见缝插绿”的理念[9]。通过“见缝插绿”进行微绿地建设的发展模式,可有效开发老旧小区中的“边角空间”和“剩余空间”,提升空间绿量,增加绿化景观。为契合广州市微改造工作强调的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模式,可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微改造建设和管理工作[10],通过居民自主建设宅旁墙边绿地、阳台或屋顶花园等方式,增加小区的立体绿化面积、空间绿量。

国内外高密度城区微绿地的研究与实践证明,高密度老旧小区的微绿地改造需符合城市更新发展的趋势。本文选取的步行道路绿地属于高密度城区微绿地的典型,因此结合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进行步行道路绿地微改造研究。

2 老旧小区步行道路绿地组成

国内学者对老旧小区绿地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研究,孙凯[11]指出我国老旧小区的绿地建设开始于沿道路栽植行道树,即建设步行道路绿地建设。根据对老旧小区的调研可见,步行道路绿地是老旧小区最主要的微绿地类型,亦是老旧小区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

步行绿地空间作为小区最常见的公共空间,为居住者提供交通出行、社会交流和运动的空间,龚茵华[12]研究表明,设置良好的步行道路空间绿地有利于居民缓解生活压力、调节心理状态。结合广州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对高密度城区老旧小区步行系统绿地空间进行微改造,有助于引导和鼓励居民选择慢行接驳公交的出行方式,实现低碳的生活方式。

老旧小区的步行道路绿地以步行道路绿带的形式存在,包括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绿化以乔木和灌木种植为主。本文将步行道路绿地分为无种植道路、单边灌木种植道路、双边灌木种植道路、单边乔木种植道路、双边乔木种植道路、乔木-灌木种植道路6种类型(表1),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3 改造条件及存在问题

广州多数老旧小区拥有丰富的乔木资源,且乔木种植年限较长,老旧小区居民更愿意自主营造微绿地,一层住户热衷于在门庭空间种植盆栽植物、藤本植物或果蔬植物,其他楼层住户亦有营造阳台花园等行为。

但当前老旧小区步行道路绿地存在绿地总量低、缺乏绿化空间,绿化及其配套设施缺乏专门管理,植物景观效果欠佳,绿地生态功能欠缺等问题。

3.1 绿地总量低,缺乏绿化空间

老旧小区在建设初期缺乏系统的绿地规划,绿地总量低,主要以行道树种植产生微绿地空间,其数量及质量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绿地空间的需求。老旧小区因建设年限较长,部分用地失去原有功能,出现闲置的“边角空间”及“废弃空间”,将闲置空间置换为绿化空间,是增加小区绿化空间的有效途径之一。

3.2 绿化及其配套设施缺乏专门管理

因建成年代比较久,缺乏专业化的绿化管理队伍,老旧小区绿化配套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管理与维护,设施陈旧破损的情况常见。绿地空间缺少系统管理,常导致部分绿地区域杂草丛生,形成卫生死角,空间整体品质欠佳,人们不乐于使用。

表1 老旧小区步行道路绿带类型表

3.3 植物景观效果和绿地生态功能不理想

老旧小区以多种乔木混种为主,灌木和地被层次不丰富。植物配置鲜有明确的主题与季相变化,部分地被植物冗余,缺少组织性,整体景观效果欠佳。微绿地亦受其面积狭小限制,往往侧重实用功能的建设,而忽视其生态功能,导致微绿地生态功能欠缺。

4 微改造策略

4.1 基本原则

为更好地进行老旧小区步行道路绿地的微改造工作,建议绿地微改造中遵循功能性、经济性、适老化和参与性原则。功能性原则指微改造重视使用功能和景观功能,满足居民对公共空间和绿色空间的需求,使老旧小区的绿化环境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对人居环境的要求。经济性原则强调微改造注重经济性和节约性,充分利用老旧小区原有的绿地基础,使用当地的工程材料和植物材料。适老化原则的提出是因为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城市老年人口居家养老,提高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质量十分重要[13]。参与式原则强调微改造模式的城市更新方式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各届出谋划策,居民自主参与建设和管理工作等多方配合。

4.2 步行道路绿地微改造策略

4.2.1 优化植物种植

老旧小区步行道路绿地微改造的植物种植主要包括行道树种植优化、种植池植物配置优化、生态种植理念引入等内容。

行道树种植是慢行系统步行道路绿地营造的重要内容,可从安全性、生态性和文化性考虑行道树种的优化,基调树种尽量选用本土树种。从安全性角度考虑,应更换羸弱易折、病虫害严重或影响建筑本体的树种,并及时修剪过高过大、根系发达、影响室内采光的树木。生态性角度考虑植物的荫蔽、降温、保湿等改善局部小气候的能力,夏季考虑利用行道树提供荫蔽环境以适应广州夏季高温炎热的气候特征。通过增加岭南传统居住环境营造应用广泛的植物,如苏铁Cycas revoluta、棕竹Rhapis excelsa、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等,体现岭南的传统人居环境文化。

种植池是步行道路绿地的重要设施,但因缺少维护管理,部分种植池杂草丛生,夹杂垃圾,偶有积水,容易滋生蚊虫,形成卫生死角。在微改造过程中应全面修整破损及更换不合适的种植池,清理种植池内的冗余植物,增加观赏性强的植物,重新调整种植池植物配置。同时适当采用植草砖覆盖,便于种植池及池内植物的维护管理。

结合贯彻海绵城市和海绵社区的理念,引入生态种植的理念。在条件允许的小区,考虑将部分种植池改造为生态种植池,一定程度上增加老旧小区雨水下渗能力,以增强微绿地的生态功能。老旧小区植物配置参考原生植物群落和植物配置典型案例,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

4.2.2 布置可移动装置

老旧小区步行道路满足消防条件,一般空间硬质化程度高,原规划的绿地面积有限,微改造中通过增设可移动花箱和花钵、垂直绿墙及观赏吊盆等可移动种植设施,有效提高小区的绿视率和绿化率,并使步行道路空间的景观体验更加丰富,活化步行道路空间。

花箱与花钵因其灵活的可移动性和丰富的形式质感,在道路空间微改造中得到重用,组合花箱更能带来丰富多样的效果,为道路空间增添趣味。花钵或花箱多增设在沿路墙侧、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主要目的是增加老旧小区的绿量和活化道路空间。增设于墙侧的花箱、花钵和垂直绿墙对于美化建筑沿街立面或小区围墙有重要的作用;而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的花钵或花箱能够缓解老旧小区人车混行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实现人车分流(图1)。

观赏吊盆在室内装饰中十分受欢迎,但户外环境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运用吊挂悬垂类植物的方式,既能增加绿化,又不占用地面空间,适用于绿地空间紧张的老旧小区。观赏吊盆结合路灯、栏杆、围栏或配套的木墙布置,均能取得不俗的观赏效果。将小型的盆花吊挂于路灯上,使路灯成为日间重要的绿化装置;沿街的建筑立面设置木墙并布置观赏吊盆,能够丰富沿街立面。

图1 道路增设花箱示意图

不同季相及观赏特性的悬垂类植物能够形成多样的组合,将矮牵 牛Petunia×hybrida、 四 季 秋 海 棠Begonia cucullata、天竺葵Pelargonium hortorum、苏丹凤仙花Impatiens walleriana、倒挂金钟Fuchsia hybrida等观花类植物和洋常春藤Hedera helix、 绿 萝Epipremnum aureum、 异叶 地 锦Parthenocissus dalzielii、 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合果芋Syngonium podophyllum等观叶植物进行不同的搭配,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的效果和趣味(图2)。

4.2.3 设置景观小品

适用于步行道路绿地空间的景观小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实用性小品,如坐椅桌凳、健身器械、标识系统等,另一类是以艺术装置为主的装饰性小品,能兼备艺术性和文化性。小品装置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亦应融合实用性小品的设计中。

实用性小品主要考虑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老龄化问题,以满足适老化的微改造原则。坐凳布置方面,步行道路空间应设置带扶手的坐凳,并预留轮椅停放的空间,满足小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歇息的要求。根据现场调研和访谈,不少中老年人喜欢聚集进行下棋、打牌等活动,因此提供4人围坐的桌凳能丰富小区内中老年人的生活。桌凳置于有遮挡的廊架或树荫下,能更好地满足中老年人的社区活动和休憩需求。

为保证老旧小区居民基本运动需求,健身器械普遍覆盖各小区。在老旧小区用地紧张的环境下,健身器械多布置在小区游园或较宽阔的步行道路空间。健身器械适宜布置在浓密的树荫下,周边最好辅以坐凳、廊架、亭子等以提供休憩空间,且与垃圾点保持一定距离,为居民锻炼身体和休憩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小区内设置的廊架均应为覆顶设计,以遮阳挡雨。

作为串联小区的重要线性空间,建议在步行道路空间设置明确的无障碍标识系统,包括小区主要出入口、无障碍通道、路名牌、指示牌、楼栋号、停车位、公共卫生间等标识及植物介绍牌等,增强小区标识性是适老化社区微改造的重要工作。标识系统的设计应照顾中老年人,以明亮而不刺眼的颜色为主,字体大而明确,同时照顾行动不便及视力不佳的人群。

图2 常用悬垂类植物观赏期示意图

装饰性小品是增强老旧小区文化性和艺术性的重要体现。当前已有艺术装置介入老旧小区的研究和实践的案例,如广州盐运西小区的实践。短期的艺术装置置入能快速有效地为老旧小区带来新鲜感,但其后续维护管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小品装置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亦可通过实用性小品的创造和设计体现。坐凳设计可与照明系统、花箱花架等进行组合设计,或引入模块化设计的理念,以增加其趣味性和艺术性。标识系统可结合广州地域特色进行设计,采用本土材料或传统民居常用色彩,以提升老旧小区整体的文化性和艺术性。

4.2.4 运用透水性铺装

老旧小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步行道路空间应注重无障碍设施的改造或增加,人行道出入口需设置无障碍通道,同时避免以阶梯解决微小高差的情况。步行道路铺装尽量选择平坦防滑、富有弹性、适宜轮椅通行的材料,部分老旧小区步行道路原有的麻石铺装应视情况予以保留,而微绿地的步行道路空间生态功能的提升可通过应用透水性铺装来体现。根据《城市绿地设计规范》[14],改建绿地内透水铺装不低于30%。透水性铺装普遍分为两类,一类是铺装材料本身的多孔性使其具有透水性,另一类是在铺装施工过程中,每个铺装材料单体之间留有间隙,使铺装整体具有透水性。常用的透水性铺装材料主要有透水混凝土、透水砖、植草砖等类型。

老旧小区微改造工程中,透水性铺装可应用于人行道和种植池,以透水砖和透水混凝土为主,种类较单一。覆盖种植池时,为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建议考虑以鹅卵石、各色碎石等材料代替单一的透水砖。

5 总结与展望

老旧小区微改造是广州近年来城市更新的重点工作之一,如何在广州市全面铺开对高密度老旧小区进行微改造工作的同时,兼顾绿地空间的微改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从植物种植、可移动装置及小品设置、道路铺装等方面提出老旧小区步行道路绿地的具体微改造策略,以提升老旧小区的人居环境,并增强其地域性、文化性、艺术性,为其绿地微改造提供新的模式和思路,期望以此抛砖引玉,使更多规划和园林工作者关注并积极研究总结微改造的理论方法和策略,使广州高密度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注:本文图表均为作者自摄自绘。

猜你喜欢

高密度步行绿地
魔方小区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步行回家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走进绿地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