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之风”木作工艺
——访赵友存、赵友寅师傅

2019-01-14赵友存,赵友寅

广东园林 2018年6期
关键词:榫卯岭南木材

香港荔枝角公园的中式园林庭园“岭南之风”,位于香港九龙区荔枝角道美孚新村毗邻的填海区,具有浓厚的古典岭南园林艺术风格。“岭南之风”由香港政府出资修建, 1999年1月开工,2000年7月竣工。其木装修、木雕、棂窗等题材众多,精致淡雅,非常精美,由当年的广州市园林建筑公司赵友存施工队施工,本刊特别对赵友存、赵友寅师傅就木作部分的工艺作了采访总结(下文为两位赵师傅共同的采访内容,简称“赵师傅”),整理为系列报道二。

编者:“岭南之风”的木构件是由内地制作、试装之后运去香港安装的,请问双方的技术环节对接是否顺利?

赵师傅:所有的木构件都是在内地雕刻、分部组装、刷漆,再打包运去现场的。香港方负责基础结构,然后各自施工。前期我们对图纸消化得很认真,木构件在内地也试装过,确认无误、标注顺序号后才运去香港,所以在组装时基本都没有问题,也没有出现过需要返工的情况,一气呵成。我们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得非常细致,难题都在内地“消化”掉了,而且公司上下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派出精兵强将负责此项目,我们这个工程的管理人员有六七个,全都是技术骨干,重点把控整个工程。参与此项目的全体人员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团结协作为项目的完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大家都是精心在做,所以成品也都是精品。

编者:“岭南之风”的木构件部分占了较大比例,请介绍一下木构件制作的全过程。

赵师傅:“岭南之风”的木构件全都是我们工匠手工做的,用的都是菠萝格木,现在做仿古建筑最合适的木材就是菠萝格木,它的性价比很高,硬度和韧度都很合适。木材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准备,为了保证木材的品质和使用寿命,必须对木材进行干燥和防虫防腐处理。木材干燥处理一般采用自然风干和干燥房烘干两种方法:干燥房是将木材高温快速烘干,迅速蒸发掉木材的水分,但同时蒸发掉了木材纤维中的油脂,影响了木材的柔韧性;自然风干是将原木开解成板枋规格料,分层架空叠成“井字通风架”,让木材自然风干,经自然风干处理的木材,只降低了木材含水率,并不影响木材的原有结构性能。但自然风干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一般有计划做的工程,必须提前备料待用,像“岭南之风”这个工程的木料是早就备下了,放在一个大仓库里,进行了2~3年的自然风干。

制作时我们按照设计图纸先确定好图案后,在硫酸纸上画出,然后用浆糊把硫酸纸粘在木料表面上进行拉花,将需要镂空的部分先挖掉,高低不同的地方先简单刻出区分,粗略地把大致的形状雕刻出来,再进行细部精雕,之后对其打磨、抛光、刷漆。在刷漆前要喷上防治白蚁等害虫的药,如果构件需要进行上色,则先调好漆的颜色后再刷。一般最好刷3遍漆,这样观赏度更好,效果也更加持久。

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小刮伤,安装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小缝隙,这些情况很难避免,所以安装后就需要进行补灰。补灰的“灰”是指腻子灰,但不是市场上卖的是腻子粉,我们一般都是使用由血料、蚬灰(贝壳粉)、桐油调制而成的腻子灰(膏)。施工时,先在腻子灰中加上同底漆相同的颜色,然后用其填补瑕疵,随后进行打磨,再在填补处刷2遍底漆,以使其表面颜色统一,之后再精细打磨,最后再涂上罩光面漆,完成补灰。

编者:园中的建筑、桥廊等有许多木构件如飞罩、雀替、花窗等,构图非常精美,图案内容的题材有哪些?

赵师傅:香港方要求尽量反映岭南的特色,所以设计就选择了传统岭南文化为题材,除有“群英会”“八仙过海”等传统人物题材外,还有本土植物与动物的题材。植物是选择美好寓意的岭南花果、“泮塘五秀”等,如用石榴、荔枝等多子植物来寓意人丁兴旺,家族兴盛;用莲的“出淤泥而不染”和梅兰竹菊代表高洁的情操;等等。动物是用仙鹤、蝙蝠、喜鹊、凤凰等寓意福寿、吉祥、富贵等。还有几何图形的题材,如“卍”字纹、“回”字纹和卷草纹,寓意吉祥。

另外,园中栏杆上面的装饰图案也非常精美且有趣。栏杆上有的图案是“益寿延年”字样,这是仿余荫山房,取岭南民间的好意头。其实这种栏杆是铁质的,是仿木上色,效果很逼真,且模具是专门找人定制的,花费了不少精力与金钱,只为了精益求精,让岭南特色反映在方方面面。

图1 “月起薰来”水榭

编者:“月起薰来”水榭沿湖边而建,用木棂窗作围合,四面通透,八面来风(图1),而且单块木棂窗的平面面积很大,请问木构件制作的技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赵师傅:通透的木棂窗是由很多小木枋通过榫卯拼接而成的,是拼装后再整块运去香港的。木棂窗中间的每个六边形花格都是由6条10 cm左右的短直小木枋组成的,再将花格逐个链接起来形成整体;周边的“海棠花”由4个花瓣形状的配件构成,制作程序类似。整个制作过程非常费工夫,且木棂窗体量大,又都是纯手工制作的,所以仅制作这些配件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因为花纹样式一致,所以制作时先给不同花纹各放一个1:1的大样,确定出每个配件的具体样式,然后计算各种配件需要的数量,确定之后就开始批量制作。木材有很明显的特性,纵(直)纹的木材能承力,横(螺旋)纹的承力差、容易断,所以在制作花格时我们都是选取纵纹的木材,以保障安全。我们将木棂窗分解成这么小的竖置配件,并且全都采用坚固的榫卯结构,也是为了安全起见。

图2 “月起薰来”水榭飞罩

不只是做木棂窗,像做船舫的“卍”字天花也是一样的原理,先做出大样,作为模数,然后再批量做。制做木构件,最关键的就是放样,不放样是做不成的。这个天花也是由一根根短直的小木枋通过榫卯拼接成的,相交的两个小配件是各在中间开一半深的槽口,以上下“十”字相交的形式固定。这些接口不需要再用其他材料进行粘合,我们对榫卯制作非常讲究,做出来的榫卯也非常吻合。

还有木棂窗中间的美人靠,其底部是先在地面做了预埋件进行固定,美人靠上长的压顶与两条短的之间由榫卯连接,在相连柱中设预埋件固定两条短的压顶,整体就能承力了,非常牢固。

编者:请介绍一下“岭南之风”中的飞罩及其制作技术要点。

赵师傅:飞罩作为建筑的主要木饰,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岭南之风”中水榭的飞罩(图2)是荷花、莲蓬、仙鹤等图案组成的,寓意“莲荷得子”、长寿吉祥;船舫上的飞罩图案由喜鹊和梅花构成,表示“喜上眉梢”;船舫上还有以荔枝为题材的飞罩,寓意多子多福,且荔枝又是岭南特色水果,也呼应了荔枝角公园,还结合了荷花样式的垂花柱和“八仙过海”等题材的横眉花板(图3);等等。

像“月起薰来”的飞罩,其实不是一整块,因体量太大,整块运输、安装都很困难,所以它实质是由一横两竖三块木料,互相以45°角的接口和榫卯相接拼合,进行雕刻完成后再拆装、拼装得到。这是双面雕,用了圆雕手法,两面的图案都是一样的,3块木料拼成整体雕刻,接口处的连接才会顺滑。这个飞罩的工作量如果由2名雕刻工匠承担,起码要做2个月以上。与飞罩相连的梁柱是混凝土结构,所以飞罩是用螺丝固定其上,再进行补灰。

图3 船舫木构件组合

编者:“岭南之风”中多处应用了雀替,很有本土特色,请介绍一下“岭南之风”中雀替的安装及其上的图案。

赵师傅:雀替最初作为梁柱之间的力学构件,安置在梁与柱交点的角落,后来建筑架构、技术逐渐发展成熟,雀替就变成更偏向装饰性的构件。“岭南之风”中的雀替(图4)就是纯装饰性的,小巧精致,题材主要以花果为主,如石榴、兰花等;以线条造型为主,园中雀替造型主要为“S”形的卷草纹,也有“回”字形等的直线几何纹饰,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样式;以圆雕手法进行形象塑造;安装时以螺丝固定在混凝土柱上。这里的雀替都是材料本身的天然色彩与纹理等,只刷生漆进行防腐,体现出古朴的韵味,与仿古建筑浑然一体。

编者:“有凤来仪”和半亭有非常别致的木制花瓣造型的花窗,镶嵌了不同材质、颜色的玻璃,请介绍一下木质框架与玻璃是如何镶嵌在一起的?

赵师傅:这个花窗采用了岭南本土植物木棉花的造型(图5),突出地方特色。整朵“花”都使用了有色玻璃,“花心”是印花玻璃,印着一朵茶花的图案;“花瓣”是磨砂玻璃;“花”外到窗框的部分是透明玻璃。“花瓣”和外圈的玻璃都是不规则的,是我们画了玻璃样之后找人定制的,每块玻璃都要至少多做一块,防止发生碎裂。这里的难度在于先将木框做出来后,再装上玻璃,所以需要做到一丝不苟,特别是木框嵌玻璃的槽宽与玻璃厚度的匹配,需要非常吻合,才能保证既可以装得进去又足够稳固。安装时是从中间这块圆形玻璃装起,周围的木框是由4块四分之一的圆弧组成的,便于安装,再逐渐向外装,慢慢将玻璃按进木框中。

图4 桥廊雀替

图5 木棉花造型的花窗

图6 雕花屏门

编者:“有凤来仪”的雕花屏门岭南特色突出,构图题材丰富,请介绍一下。

赵师傅:这里的雕花屏门非常有特色。屏门下部雕刻的是水草和渔网图案(图6),展示了岭南近海、靠海为生的特点。这里采用的“篆刻”及油漆工艺,俗称“篆刻留白”,具体做法是木工师傅完成门扇的制作后,对其打磨抛光,再由油漆工匠涂上底漆,然后由雕刻师傅篆刻花纹图案,最后油漆工匠再涂上面漆才至完成。雕刻师傅必须技艺精湛,因为是徒手篆刻,而且这个水草图案的线条很细,需要非常耐心、细致地雕刻,才能在木板上雕刻出较浅、简洁明快、有一定层次的线条和图案效果。雕花屏门上部是用圆雕手法雕刻的,既有来自海外的洋花,又有中国常用的牡丹、石榴等图案,放置在花瓶中,寓意“平安富贵”,也体现出了岭南文化的包容性,采用外来的元素,融贯中西。门框架内有开槽,雕花是整块卡进去的,这样既牢固,又美观,还不怕变形,非常实用。

注:图6由赵友存师傅提供。

猜你喜欢

榫卯岭南木材
忆岭南
榫卯结构在玩具中的应用研究
橘子皮用来开发透明木材
Master carpenter becomes a YouTube sensation 阿木爷爷成“油管”网红
数字说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木材在未来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融设计展·榫卯 和合而生
不辞长作岭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