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2019-01-14王丹
王丹
(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合乐苗族乡中心学校,四川 泸州 646400)
语文学科作为最基础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必须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一、正确认识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教学这一概念最初形成于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逐渐成熟,并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之后在90年代的课堂教学中初步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合作教学是通过小组活动进行课堂基本教学,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并在组内承担各自的责任,成员之间要紧密合作,在各小组的学习目标达成后进行优秀小组的奖励。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探究能力。教师在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时,要依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创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明确自己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才是教学主体,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营造课堂气氛,提升合作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通过在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将大大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营造课堂气氛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组内每人负责一个角色,分别扮演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进行课文朗读,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分别构想水珠与自己的互动,这样就能确保组内成员都参与到学习之中,同时教师也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进行学习任务分配,在组内学习和讨论中学生之间可以有效互补,这样才能使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改掉不良学习习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促使课堂气氛积极活跃,这样就能不断提升学生之间的合作积极性。
三、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强化课堂实践
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不仅需要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感兴趣,还需要学生具有合作意识。因此,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学习,并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具有合作意识,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不断发挥自己的个性时也要与其他小组成员共同协作,这样才能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在组内合作学习时,小学生的交流沟通方式难免不够全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组内成员必须进行良好的沟通,在和谐的沟通氛围中才能提升学生的合作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比如在学习《四个太阳》一文时,教师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几个太阳?太阳是怎么出来的?”,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四个太阳分别是什么,学生会发挥想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然后教师让学生们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课文朗读,并在朗读结束后各小组成员每人画一个太阳,自己设置太阳的颜色,并设置太阳照射的场景,学生之间讲述自己所画太阳的故事,比如让学生想象当绿色太阳升起时会发生什么,为天地万物带来什么,通过组内讨论选出一个讲的最好的成员向教师汇报,教师再针对全班学生的分享选取一位最佳组员,并予以奖励。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习兴趣,发散思维,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升合作意识。
四、促进实践教学应用,抓住重点提升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的课程内容涉及汉字、拼音、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任务中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难,而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应用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中就会浪费时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重点和难点知识时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比如在阅读教学方面,很多学生不喜欢课文阅读,教师可以在小组内进行阅读任务安排,选出一名小组长,进行课文内容阅读任务分派,每一位成员都要有自己的分工,例如一位同学负责阅读,一位负责记录、一位负责分析,还可以学生自荐,觉得哪项任务自己能够胜任就积极争取,阅读结束后针对各自的任务进行整体讨论,逐个解决疑难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各组进行合作学习指导,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快速的领悟合作学习的意义,综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束语:
小学语文是最基础学科,而课堂教学是学生最直接、最系统的学习语文知识的途径,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推行中积极转变教学方式,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索,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合作探究精神和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