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整合探究
2019-01-14曹宝芝
曹宝芝
(山东省日照市日照高新区中学,山东 日照 276800)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漫长的积累与沉淀,课堂的阅读内容有限,这就需要学生们通过更多的课外阅读了解文化知识。教师在给出合理性建议的同时,还应该利用当前的信息技术优势,开发更多的课外阅读资源,丰富学生们的阅读信息量,并提高阅读时的语感与品位。只有这样,学习过程才不是枯燥乏味的,学生们才能在以“爱好”为阅读的前提下,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人们的视听感官在接受信息时尤为直观。如何通过这种直观模式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是教师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小学生天生好奇,对未知事物充满期待,可又缺乏自控能力,他们喜欢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在课堂阅读中,教师们都是干巴巴地讲解,然后程序化地阅读,学生听腻后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果是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网络教学,那么就不同了。
网络教学不仅有生动的画面,还有好听的语言,这可以刺激学生们的视听感官,产生心灵共鸣。比如,在课堂上讲完《我们爱你啊,中国》这篇课文后,教师还会指导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搜索桂林山水、傣家竹楼、杭州西湖等关键词,延伸出让学生们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相关信息,然后在班级阅读,通过一位学生的阅读可以达到信息共享,以此类推,就会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阅读信息
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中不可缺失的载体,利用平台上的优势,人们工作学习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网络资源就被一些教师利用在了课外阅读上,当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可以通过网络中的海量信息择选科学、合理的类型。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认知阶段的学生,教师推荐的课外读物也是有区别的。
例如,学习完《装满昆虫的衣袋》,拓展的课外读物可以是《昆虫记》;当在课文中提起“司马迁”后,阅读的课外读物可以推荐《史记》,通过课外读物的延伸,可以帮助学生们深化知识,而课内读物和课外读物的必然联系,也能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自由阅读
随着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应用,也让教师和学生体验到了便利性。以前,人们多是通过书籍或报刊等纸质媒介展开阅读,如果忘记带书本或是寒暑假在外访亲、游玩,阅读习惯很难继续保持下去。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方便多了,学生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阅读机等多种电子设备进行阅读,打破了传统的局限性。
学生只要学会通过电子媒介阅读,就可以搜索喜欢的课外读物,当听到或看到别人推荐的读物时,也能及时搜索了解,长此以往,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性的阅读之路。比如,在家时可以通过电脑搜索文章进行阅读,出门在外可以用家长的手机延续阅读习惯,探亲访友也可以借助别人家的电脑满足阅读需求。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化教育
很多学生苦于写作文时无从下笔,常靠死记硬背几句优美的词句蒙混过关,时间久了就会对写作感到厌烦,甚至影响语文这门学科。其实,阅读对于写作来说也有着很大的好处。若把学习语文视为一个整体,那么阅读就是首要环节,它所反映出的是一种“输入与吸收”的过程。当你阅读到优美的词句,深有感触后,大脑就会产生类似计算机的“编程”活动,然后在写作时,它就会以“输出和倾吐”的方式将你的内心想法呈现出来。可以说,写作是阅读模式的深化。
在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学生们会接触到多种多样的事物,把课堂上的知识与课外的知识结合应用,才能深化知识内涵。比如,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内容,让学生们通过自由阅读后,以阅读内容为主题写篇小文章,以此达到深化教育的目的。
五、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能力素养
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创造的,坚持课外阅读,也是给学生们一个展示与交流的机会。有些同学在阅读时喜欢默读,而有些学生喜欢朗读。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搜索视频,学生可以看到专业人员朗诵时的感情,从而使自己在朗读的过程中,品诗悟情,渐渐熟知诗韵与语感。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朗读能力,体验诵读的乐趣。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众人熟知的课文常常会采用演绎形式呈现。比如,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借助信息技术,教师会让学生们观看“三打白骨精”片段,看完后学生们就会搜索原著,关注人物对话与心理描写,然后展开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但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就连对文章的鉴赏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结束语
很多人理解的课外阅读或许只是读物的推荐,但事实并非如此,阅读赏析与交流也是课外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无论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目前的现代信息技术中蕴藏了很多教学资源,它比纸质媒介传递的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很适合在各大学校实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