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2~7岁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病现状调查*

2019-01-14唐红燕胡瑞丹李庆唐蕴樵龙昱廷兰珍彭晶梅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咽鼓管腺样体中耳炎

唐红燕 胡瑞丹 李庆 唐蕴樵 龙昱廷 兰珍 彭晶梅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指不伴耳部急性感染症状和体征的中耳积液[1],是造成儿童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其发病主要由咽鼓管机械性阻塞和功能不良引起,感染及免疫反应在发病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在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发病率也存在差异,但目前普遍认为1~2岁为OME发病的高峰期,6~7岁后发病率逐渐下降[2],推测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原因与咽鼓管结构、功能的发育逐渐完善有关。我国不同地区2~7岁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同样存在差异[3~5],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成都市2~7岁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病情况,并分析其相关病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分组 于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四川省成都市随机抽取16所幼儿园、小学2~7岁儿童3 534人进行调查,按年龄段将儿童划分为3组,其中2~3岁1 024例,4~5岁1 598例,6~7岁912例。

1.2调查方法 所有患儿均由家长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和填写调查表,由听力师在校内进行耳镜检查和声导抗测试,外耳道耵聍栓塞者需取出耵聍后,再行声导抗检查。以鼓室导抗图B型为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标准,初步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1周内到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所有患儿均由指定医师接诊,详细询问病史,填写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调查表,进行听力测试和耳、鼻、咽部检查,听力测试方式为游戏测听或视觉强化测听。对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进一步询问病史,行常规耳鼻喉检查,对有打鼾者行鼻咽部X线侧位平片检查;有脓涕史者进行鼻内镜检查,找出伴发疾病及可能病因。

1.3声导抗及纯音听阈测试 采用美国GSI-39型声导抗测试仪,探测音频率226 Hz, 压力范围200~400 daPa,压力精度±10 daPa或±15%。纯音听阈测试使用国际听力AD229b,按GB/16403-1996标准要求,在标准隔声室进行,用上升法测得气骨导听阈。传导性听力损失程度以0.5、1、2、4 kHz听阈(听力级)的平均值计算(骨导平均听阈值正常,气导听阈值≥26 dB,气骨导差>10 dB为异常,提示传导性听力损失)。

1.4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标准[6]根据Jerger分类法,以仪器所允许的儿童声导抗峰值、峰压、梯度及外耳道容积正常值判断测试结果:①以声导抗测试为标准:鼓室导抗图B型,声顺值≤0.1 mmho;鼓室导抗图为C型,鼓室负压大于200 daPa;②以耳镜检查所见鼓膜变化为辅助标准:鼓膜充血;颜色或形态改变,淡黄色或橙红色、灰蓝色,或呈毛玻璃状;锤骨柄及短突明显。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分泌性中耳炎的患病率 3 534例7 068耳中,初步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者273例493耳,进一步进行听力测试,并复测声导抗,24例33耳鼓室负压恢复至-150~100 daPa,听力正常;2例4耳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最终确诊分泌性中耳炎247例458耳,总体患病率为6.99%(247/3 534)。其中,2~3岁1 024例中126例247耳,患病率为12.30%(126/1 024);4~5岁1 598例中85例153耳,患病率为5.32%(85/1 298);6~7岁912例中36例58耳,患病率为3.95%(36/912),三个年龄组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岁组患病率最高,随年龄增长患病率下降。

2.2247例OME患儿病因及伴发疾病 247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中,单纯腺样体肥大46例(18.62%,46/247),单纯扁桃体肥大6例(2.43%,6/247),合并腺样体肥大和扁桃体肥大44例(17.81%,44/247),合并腺样体肥大和慢性鼻-鼻窦炎35例(14.17%,35/247),变应性鼻炎29例(11.74%,29/247),上呼吸道感染35例(14.17%,35/247),病因不明者52例(21.05%,52/247)。

3 讨论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普遍,美国每年确诊的新发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约220万,其中50%~90%为5岁以内的儿童[7],通常的患病率为7%~13%,1岁为发病高峰期,随后的年患病率约为15%~30%。本研究以声导抗测试结果为诊断标准,结合耳镜检查进行调查,得出四川省成都市2~7岁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病率为6.99%,其中2~3岁患病率为12.30%,4~5岁为5.32%,6~7岁为3.95%,与国内其他研究[3~5]比较,患病率稍低,但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是一致的。

咽鼓管功能不良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之一,也是小儿OME发病率明显高于成人的原因之一;另外,上呼吸道感染也是儿童OME发病率较高的原因。本次调查发现,同时伴有腺样体肥大和扁桃体肥大患者占17.81%,单纯腺样体肥大者占18.62%,慢性鼻-鼻窦炎伴腺样体肥大者占14.17%;可见OME发病与腺样体肥大致咽鼓管功能不良、腺样体的病原菌“潜藏池”作用、腺样体所释放的炎性介质等有关[8]。本组OME患者中单纯伴上呼吸道感染者占14.17%,变应性鼻炎者占11.74%,此类患者是免疫因素直接引发OME,还是鼻腔粘膜肿胀间接导致咽鼓管功能不良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组尚有21.05%的患者发病原因不明,但是基本排除咽鼓管机械性阻塞、功能不良、感染及免疫因素,其具体病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大多起病隐袭,且儿童不善表达,直到有明显听力下降时方来就诊,不乏因分泌性中耳炎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者。一项前瞻性研究[9]对婴幼儿中耳炎及其导致的听力损失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大多数OME患者都未被家长发现。因此,对有明显可能致病因素的儿童,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鼻窦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耳科及OME的相关检查;同时,对健康儿童,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常规耳镜和声导抗检查,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及时治疗OME。

猜你喜欢

咽鼓管腺样体中耳炎
哪些原因可以引起中耳炎
腺样体肥大如何用药
儿童腺样体肥大合并慢性鼻窦炎对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的影响
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图法与音响法检测咽鼓管开放功能比较*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咽鼓管功能研究进展
腺样体肥大,用药还是手术?
儿童患感冒,小心中耳炎
听不清,嚼软糖
呼吸不畅,并非都是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