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品格、作品新读与历史局限性——当前鲁迅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2019-01-14麻治金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鲁迅研究鲁迅思想

麻治金

(宜春学院,江西 宜春336000)

鲁迅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王得后,钱理群,王富仁,汪辉,朱正等一代学人奠定了基础框架。在我看来主要体现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对鲁迅史料的搜集和校正,一个是“回到鲁迅”的研究立场。

《鲁迅全集》(2005年版)应当是鲁迅研究在史料方面的主要成果之一。目前并无听闻该版本有何重大的遗误,亦无出版新版本的消息,和十分重大的发现。这或许足以说明鲁迅研究在史料方面的工作基本完成。因此在没有新的有价值的史料发现的情况下,鲁迅研究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回到鲁迅”的研究立场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回到作为“人”的鲁迅,一个是回到鲁迅的文学作品当中。这两个维度也是相互辅助的。新时期鲁迅研究突破之一,就是通过重新阅读和分析鲁迅的文学作品,在思想和方法论层面上,对既有的鲁迅研究观念和方法提出挑战。王富仁的《反封建思想的一面镜子》自是这方面的旗帜性作品。以此为基础,以鲁迅为思想的方法,王富仁的鲁迅研究以其高度的思辨能力深入到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层面。而汪辉的《反抗绝望》则探究鲁迅的精神内面的矛盾和痛苦,以及自觉。在这方面此后的学者有着更为深入且丰富的研究成果。至于鲁迅研究在文学方面的其他领域,如《故事新编》、杂文和散文,已多有学者触及,并取得丰硕的成果。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鲁迅研究无论是外面还是内面,无论哪个研究领域,似乎都已经十分完满了。

基于这两个趋向,我们普遍感到当前鲁迅研究的困境甚至绝境。因为对已有的鲁迅研究成果,对所塑造的鲁迅形象,我们很难普遍感到整体上的不满并拥有一种重新述说的欲望,或者说这种欲望缺乏历史的现实条件。甚至我们更愿意坐享其成,将已有的鲁迅研究成果作为介入当下中国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种资源和方法。这样想来,无论是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条件,似乎都不具备在根本意义上突破现有鲁迅研究的可能性,或者说是我们所期待的那种突破的可能性。

那么,当前的鲁迅研究主要情况如何?据我有限的观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拓展鲁迅研究的领域,涉及到鲁迅的藏书、书法、木刻、藏品等内容;一个是开拓海外鲁迅研究,从日本鲁迅研究到韩国鲁迅研究等,以至最近在《丛刊》上看到有研究者提出“东南亚鲁迅”这一概念的文章;一个是青年研究者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去解读鲁迅,这其中主要表现为对鲁迅作品的重新阅读;还有一个是有关于“网络鲁迅”的说法,大意应该是研究网络生活中的鲁迅阅读和传播现象,对此我并不十分了解,但也颇有启发。

其中,第一和第二个方面无疑拓宽了我们既有的鲁迅研究思路,从艺术领域关注鲁迅的审美趣味,亦可窥探鲁迅的思想动向,也试图为我们多方面的展现鲁迅为人的一面,例如对鲁迅美术思想方面的研究,如鲁迅对珂勒惠支的欣赏和喜爱,特别是鲁迅对木刻艺术的关心,就特别引人注意;研究鲁迅的藏书或许可以在另一个空间提供关于鲁迅思想的形成过程。记得之前在中国美术馆还有关于鲁迅藏书的展览,通过这些展览,在感性层面上体会鲁迅的审美趣味和思想状态,都是为了开拓鲁迅研究的思路;海外鲁迅研究则是将鲁迅置于异国文化的历史社会文化氛围中予以关照,构建多方面的鲁迅形象。不可否认这样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但仍然要说的是,对普遍思想的活动而言,这些研究还只是个别性的,趣味性的,因而既深化不了既有的鲁迅研究,自然也形成不了挑战。因此当前的鲁迅研究到底是遇到了瓶颈还是天花板?

第三个方面延续着正统的文学研究范式,通过作品新读,试图独辟蹊径地开辟一条具有个性化的解读以及体认的道路。要实现鲁迅研究的突破,我以为是必然离不开正统的研究方式。但目前的作品新读到底“新”在何处,这些所谓的“新”是否是真正的新,还是仅仅为了标新立异,或牵强附会,或仅仅是某个有趣的视角,我的观察有限,不可妄下断论。根据我所接触和了解的,认为这种研究的个人化意味更重。研究者们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体验,表达对鲁迅文学、思想和精神的认知。这种认知是否对既有的鲁迅研究形成某种意义上的突破,又是否在青年一代学者之间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共鸣和共识,不知道目前是否存在这种迹象。这是值得期待的。但与新时期鲁迅研究中的作品研究不同,当下的作品新读似乎缺乏必要的文化意识形态背景。这是历史局限性所致。或者说,我们当下文化意识形态决定了我们当前鲁迅研究的这种个人化现状。

至于第四个方面“网络鲁迅”,大概是有感于现代网络的生活方式对文学和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网络鲁迅”作为对这些影响的一种解读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这给我带来的启发是,当前鲁迅研究不仅是需要多学科的介入,已经不是局限于书斋的学院式的学术领域,更是呼唤现实的实践活动。要突破鲁迅研究的个人化以及趣味化困境,或许有待于在现实的实践的活动基础上在某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形成某种共鸣和共识,并具备了新的视野。因为从本质上讲,鲁迅的文学、思想和精神不单纯是个学术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离开了实践的基础谈论鲁迅,难免会陷入空洞、无趣,以致无聊。因为当我们谈论鲁迅并研究鲁迅的时候,其实是包含着某种特殊的期待的,这期待也是由于鲁迅本身在现当代历史进程中的特殊性决定的。

我也注意到有许多学者努力发挥鲁迅对历史现实的功用,如谭桂林、汪卫东等学者试图以思想文化为线索,“从思想史的角度清点、整理、发掘和重新解读鲁迅这一民族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与20实际中国的联系”,让鲁迅重新回到民族的现实生存中去。这些研究主要针对的是自90年代以来鲁迅被娱乐化、商品化、庸俗化,甚至是价值的相对化的社会文化问题出发的,是在思想文化层面,以学术的方式对现实的批判精神的呼唤,是这一代学人对现实生活的体认的表达方式。而新的鲁迅研究者们呢,将以怎样方式通过鲁迅研究表达对现实怎样的体认呢?我们这一代新的学人所生活成长的文化环境,与新时期的学人有着巨大的差别,我们如何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实践的体认,以怎样的方式介入现实生存,理解民族的文化精神?

突破既有的鲁迅研究思路,跨学科的研究方式也是一种可能。我们习惯了从文学的、文化的、思想的方面研究鲁迅,也十分重视鲁迅与政治的关系,但真正从政治学或政治哲学的角度研究鲁迅,对文学研究者来说相对陌生或隔阂。最近出版的《进化·革命与复仇》便能从政治哲学的视野对鲁迅的思想予以系统的研究,比如在一系列的文学论争中涉及到政治道德的基础问题,都是历来的研究视野所忽视或在理论层面上所缺乏的。

而最后要谈的是,当我们都热衷于创新突破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对现有鲁迅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总结。这种总结不是资料上的罗列、分析、论资排序,而是对已有鲁迅研究在核心概念,研究方法等方面予以整体把握。

猜你喜欢

鲁迅研究鲁迅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鲁迅研究中的“大问题”与“小问题”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研究文集》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鲁迅研究年刊》的传播与影响
阿迅一族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