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索
2019-01-14储开峰
储开峰 孙 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要“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要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1],教育部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指导思想中也明确“坚持产教融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国家层面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为无锡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依据。
一、无锡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经济一直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无锡市在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推进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与无锡市区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无锡高职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无锡市有高职院校11所(包括开放大学),其中国家示范高职院校1所,省示范性高职院校4所,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所,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1所,在校大学生近10万人。近年来,无锡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无锡高职教育立足于城市功能定位和经济转型,统筹规划各专业在校生规模及结构,基本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能够较好的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从无锡市11所高职院校专业布局来看,总体特色鲜明,专业设置覆盖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19个一级专业大类的16个,78个二级专业类的49个,财经商贸大类、装备制造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招生人数位列前三名。可以说专业布局和招生现状基本符合无锡市全力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总体产业特征,既传承了无锡优良的工商传统,又顺应了无锡产业发展新趋势,无锡高职教育培养的这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将有利于服务无锡市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的构建和制造强市的总体发展目标。另外无锡市每年还开展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专业和现代化特色专业评选工作,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也进一步推动了无锡市高职教育的特色化发展,更好的服务经济转型发展。
(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无锡高职教育能够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新技术服务方式,提升技术服务发展能力,较好的发挥了科技应用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2018年,各高等职业院校承担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近1000项,其中横向技术服务项目284项,到账金额2000多万元,纵向科研项目712项,到账金额500余万元;获授权专利9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近100件。部分高职院校的技术研究成果取得较大突破,2018年获得江苏省高校科技学技术研究奖、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奖、无锡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0余项。另外,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还牵头主持制定了国家行业标准2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项,这些都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新成果、新技术,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
(三)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培训
无锡市“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预计5年将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同时无锡也将创新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农业的提质增效,也必然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2]。为促进这一群体的再就业,进一步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无锡市人社局在2016年编制《无锡市职业技能培训指导目录》,鼓励和引导企业、高职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的作用。无锡高职教育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重视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发挥人才、技术和行业资源优势,依托校内的实训中心、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工程研发中心,为在岗、转岗和新职工提供各类优质培训。数据显示,2017年无锡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培训员工398769人次,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132024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充分发挥全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与无锡市共建“滨湖区总工会职工技能培训基地”,基地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制造技术升级换代等要求,整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积极为无锡区域经济提供“适合”、优良的培训服务。2017年,学校和无锡市滨湖区总工会也被确定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
二、无锡高职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江苏是经济大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二,经济发展更加迫切需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江苏高新技术行业引领增长,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对工业支撑作用日益显现。无锡市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也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济发展活力强、后劲足,当前,摆在无锡经济发展首位的就是要顺应国家改革发展形势,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无锡市“十三五”的目标,将无锡基本建成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发展集聚、产业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无锡高职教育在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其服务无锡市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所培养的制造类人才技术技能相对单一
进入新时代的无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明确要将“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优先选项,特色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为重要取向,领先优势的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而无锡产业经济的转型与快速发展需要高职教育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撑,但是无锡市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大而空的较多,具体落地、落实的人才培养举措不多[3]。究其原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不清晰,重理论,轻实践,对高职学生的技能培训不重视,导致培养的高职人才理论功底薄弱、技能不强,无法满足无锡经济发展对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因为缺少必要的实习实训和企业的亲身顶岗实习,导致与制造业前沿技术接轨不紧密。根据发达国家产业技术工人结构,其初、中、高技能等级的结构比例为15∶44∶41。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测算,无锡市当前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但无锡市初、中、高技能等级的结构比例仅为29.3∶49.8∶20.9,远低于发达国家中高级技术工人80%以上的水平,无锡市11所高职院校平均每年毕业生约5万人,其中以制造类为主的毕业生近1万人,这部分毕业生本应是产业技术工人结构中的中高级人才,却有相当一部分占据了初级技能等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无锡市高职教育培养的制造类人才不能很好服务无锡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
(二)专业设置与布局同无锡制造类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
根据无锡市“十三五”规划分析,截至“十二五”末,无锡市三大产业结构占比已达到1.6∶49.3∶49.1,第二、第三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另外,根据无锡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2018第一季度)分析,近几年,无锡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大力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这一主攻方向转型,制造业用人需求呈现增长势头,对技能人才需求突出。但是,从2018年无锡高职院校招生专业覆盖率来看,位列前三名的是电子信息类、财经商贸类、文化艺术类,这些专业在市场上的饱和率较高,而对无锡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的招生没能进入前三甲。这与无锡高职院校考虑装备制造大类实验实训要求高、办学成本高有一定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无锡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布局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不明显。无锡市公布的2017年度高技能人才紧缺职业(工种)有70个,涉及新材料、船舶电焊工、节能与新能源、药物分析工、养老护理员等,但目前无锡的11所高职院校中开设此类专业数严重不足。
(三)区域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总体偏弱,社会服务能力不强
无锡市“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江苏行动纲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为无锡高职教育的应用技术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职教育既姓“职”也姓“高”,高职教师也要从事科研工作,近年来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一般来说高校的科研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基础性研究,另一类是应用技术研究。对于基础性研究,近年来无锡高职院校通过大量引进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使得高职院校在核心论文发表、专著出版和课题申报上有了很大进步,基础性科研有了长足发展。本应是高职院校科研主攻方向的应用技术研究却不尽如人意,因为缺乏应用技术研究的实验实训室,缺少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更缺少应用技术研发大师和团队,不能很好对行业、企业积极需求作出积极回应,也不能将研发技术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最终导致无锡高职教育的应用研发能力总体偏弱,不能很好满足无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4]。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公布的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名单中,无锡高职院校仅有1所入选,而与其紧邻的常州市、苏州市均有3所高职院校入选,而服务贡献50强主要依据的是各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纵向科研经费、技术交易、非学历培训和公益性培训服务等指标量化排序产生的,这一指标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无锡高职教育科研水平总体偏弱,社会服务能力不强。
三、无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
(一)精准对接制造类产业需求,培养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
新时代的到来,为无锡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筑了新优势、创造了新机遇。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战略新兴产业,以物联网、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产值占无锡经济总量的比例逐年上升,尤其是物联网更成为无锡一张着力打造的名片。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专业技术技能人员,这实际对他们的专业和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就必须精准对接区域制造类产业发展需求,改变以往只注重办学规模、办学成本等外在因素,而轻视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与思路[5]。首先,在专业设置和布局方面,无锡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适应无锡制造类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有针对性地按照产业发展对人才类型及规格的需求来设置和开展专业。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着力搭建高职教育与制造类产业的对话协作机制,政、行、企、校联合加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时根据无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及市场发展需求,完善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应紧密对接无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科学研判产业发展趋势,抓住时机开设新型专业,做强做特传统专业,及时停办重复度高、滞后性严重的专业。其次,在课程设置和建设方面,无锡高职教育要与区域制造类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相适应,课程体系要打破学科限制,以实践操作为导向,把生产一线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融入课程。同时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积极听取无锡区域制造类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更好的体现课程设置的就业导向,实现高职教育毕业生岗位能力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6]。再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鼓励多元投资办学,探索实施政、行、企、校四方共同投资的混合所有制办学,采用“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具体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灵活,进一步扩大无锡政、行、企、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无锡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和区域制造类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要进一步探索开展“创新创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无锡区域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配套教材,培育创新创业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使无锡高职教育培养的技能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二)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引导各地结合区域功能、产业特点探索差别化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江苏省政府2018年7月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8]48号),明确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不断增强教育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一是企业应积极发挥重要主体作用,进一步深度融入高职院校办学,拓宽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企业可以大胆的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战略,所谓“走出去”就是要主动参与到无锡高职院校的办学过程中,通过主动派出技术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和技术研发人员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承担部分的专业技能课和实践课程。所谓“引进来”,就是指企业可以通过项目形式让无锡高职院校的师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与研发,也可以将一些重点、难点的技术难题交由高职院校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解决[7]。二是高职院校要苦练内功,加强自身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研发能力。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结合无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突出“双师”“双证”“产业教授”等技术技能型大师和人才,通过校企互聘、校企双栖、组建教学、科技团队等举措激发教师队伍活力,重点攻关影响无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技术难题,引导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切实提高无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应用技术研发能力[8]。三是无锡高职院校还要积极拓展社会培训功能,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混合的教育模式,依托无锡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教育教学资源和品牌特色专业,面向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企业职工、结构性失业人员等群体有针对性的开展继续教育,较好的促进其就业和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