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机构的转型发展思考
——基于90所高职院校教育研究机构的调研分析
2019-06-27王晓慧陈向平
王晓慧 陈向平
根据伯顿·克拉克协调三角形理论,国家权力、市场力量和学术权威三种势力相互作用,决定协调着高等教育系统的“经营运作模式”和“事务式的作为”的作风[1]。国家权力对高等教育系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立法、教育计划(教育目标、教育职能、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招生计划等)、研究计划(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等)和院校行政管理(高校高层人事变动、院校绩效评价等)等方面;市场力量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就业岗位的需求以及新兴技术等方面;学术权威则表现在学术界整体的权威性和在高校内部高校教师所拥有的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权威。协调三角势力在运转博弈过程中需要一个中介组织,以保证涉及的每个组织能够寻求到资源优势最大化。这个组织既可以是联结一个政府和若干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如各种教育指导委员会,也可以是院校内部设立的二级机构,如各种科研院所和教育智库等。本文拟以江苏省高职院校为例,探讨该省高职教育研究机构设置和功能发挥情况。
一、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机构设置及职能情况分析
(一)高职教育研究机构设置情况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高等学校名单,截至目前,江苏省共有高职院校90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22所[2]。从机构组织建设来看,61所高职院校设置了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占样本高职院校的68%。其中,18个为单独设立的机构,有独立的机构名称、办公场所、印章、职能、人员编制和内设机构;27个为合署办公,与合署单位共用办公场所、人员编制,共同处理行政事务,但是职能有所侧重,在组织机构体系中处于平等地位;29个作为内设机构隶属于科技处、质量管理办公室或督导室。此外,有16所高职院校没有设立教育研究机构,其中大部分是民办高职院校。
(二)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功能发挥情况分析
从职能发挥来看,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研究机构主要承担战略规划、教育研究、科研管理和学术交流等职能。
第一,高职教育研究机构积极主动为教育行政部门服务,完成了一批调研报告、政策建议报告。如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启动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立项调研”工作,由高职院校教育研究机构就高职院校招生制度、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产学研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机制等热点、难点问题提交研究报告,为省教育厅办学提供可资借鉴的政策建议和策略选择。此外,大部分高职教育研究机构能够收集、分析、整理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产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围绕此开展政策研究,为学校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同时,高职教育研究机构也能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问题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校本专项课题研究,为学校改革发展和教改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与建议。
第二,战略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编制、论证、修订、完善所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阶段性规划。部分高职教育研究机构能够积极主动地为所在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服务,完成所在院校的教育发展规划或方案,如负责统筹制定学校“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
第三,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大部分高职教育研究机构能够积极主动地为推动全校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其组织全校范围高职教育研究课题申报活动和研究成果的评选、表彰活动,召开学术报告会、专题研讨会等,有力推动了全校高职教育研究活动的开展。
第四,在学术交流上,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创办了学报。以开放的姿态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发表学术成果,与各类学术团体交流,扩大学校学术影响力。
二、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定位不明,职能不清
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设置了研究机构并发挥了一定作用,可这些机构经常从事繁琐的管理工作,被学校定位为教育管理部门而非教育研究部门。所以,高职教育研究机构为高职教育宏观决策、区域发展和学校自身发展服务的功能发挥得并不充分,引导教育舆论、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教育改革的生力军的作用体现得也不明显,急待明晰发展走向,加快推进改革转型。
(二)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发展不平衡,学术影响力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访谈中发现,高职教育研究机构本身研究力量比较薄弱,专职研究人员较少,大部分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将全校教科研杰出人才聘为兼职人员以充实力量。另因目前学术成果署名一般只有学校名称而没有具体机构,所以在调查统计时我们以学校名称而非具体机构名称为对象。我们假设,虽然二者在具体数据上会有所不同,但是在整体趋势上是一致的
1.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产出规模分析
因为高职教育研究机构绝非单个团队的孤军奋战,而是举全校之力所进行的团队协作,所以可以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论文发表情况衡量高职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水平。学校论文产出规模既能反映出学校对教育科研的态度,也能反映出教师团队从事教育科研的实力。由于本文主要考察机构的教研能力,所以将论文范围圈定为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和体育等范畴内。另考虑到学术研究的时效性和稳定性,将论文产出时间界定为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上述界定里,以学校名称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发现5年来,90所高职院校公开发表教育教研类论文36277篇,平均每所院校每年发表论文80.6篇。论文产出数量最多的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为1499篇,平均每年发表教育研究论文299.8篇,论文产出规模排在前十位的院校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高职院校5年来发表教育教研类论文数目为零。
表1 2013-2017年发文数量前十位高职院校汇总
2.论文产出质量分析
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一直是教育界衡量机构或个人科研能力的一大关键指标,对江苏省90所高职院校5年来核心期刊发表情况进行统计:在中国知网中,以学校名称为检索词,以核心期刊“第三编 文化 教育 历史”为来源,时间设定为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共检索得到论文3810篇。为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对上述论文进行如下处理:第一,剔除无效论文,如不具备教育研究意义的院校广告宣传类文章,只计具有学术意义的研究论文。第二,多人合作论文只计第一署名单位,若第一署名单位为非江苏省高职院校,则该论文直接从研究对象中清除。第三,同一作者在不同期刊重复发表的论文,只计算一次。第四,只计算教育研究性论文,即从论文题目可以直接看出该文章属于教育研究性论文。经过重新处理,共得到有效论文3614篇,其中,CSSCI(含扩展版)期刊论文650篇。12所院校在上述范围内发表论文数目为零,且多集中在民办高职院校。核心期刊产出量排在前十位的院校见表2。
表2 2013-2017年核心期刊论文产出量前十位院校排名
3.机构发文H指标分析
H指数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可以用于评估人员或机构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如果一位作者或机构共发表了N篇文章,其中h篇文章每篇都被引用了至少h次,而其他(N-h)篇文章每篇的引用不多于h次,那么这位作者或机构的h指数就是h。H指数考虑了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两个维度,可以客观衡量作者或机构的成果产出能力和学术影响力,因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可以客观评价个人或机构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学科建设能力以及取得的学术影响力、同行认可程度。2013-2017年来,江苏省90所高职院校发文平均H指数为7.1。H指数最高的学校是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H指数为16,表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5年中发表了16篇高质量学术论文,这些论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16次。H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学校见表3,10所院校在过去5年里H指数平均为13.6,略高于全国100所示范高职院校13.24的H指数平均值[3]。
表3 H指数排名前十位的高职院校名单
有10所高职院校论文H指数为0,基本上为民办高职院校或新建高职院校。从5年来高职院校教育教研类论文发表的数量、核心期刊数以及H值来看,江苏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科研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数量比较可观,无论是核心期刊还是普通期刊,高职院校发文量都比较多;第二,90所高职院校教研发展水平并不平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H值上,民办高职院校均弱于公办高职院校,普通高职院校弱于省高水平建设院校;第三,借助于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高职院校教育研究的关键词集中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内涵发展、课程设置、教学效果、产教融合和信息技术等方面。
2011年至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组织了三届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评选活动,该活动一共评选出223所优秀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其中只有14所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入选。江苏省入选的19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中,2所为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以科研成果奖、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调研报告等学术成果为主要评选依据,由此可见,与本科高等研究教育研究机构相比,高职教育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尚弱。另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所评选出的近7年来全省教科研先进集体,主要集中在苏南苏中等高职教育研究机构。虽然有苏中苏南高职教育研究机构总量多于苏北的原因,但也反映出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发展不平衡。
(三)各教育研究机构之间交流颇少,未能集体发力
一般来说,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可以表现为组建团体、互派人员、联合申报项目或课题等。目前,江苏省所有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均参加的学术组织只有江苏高等教育学会,该会成为江苏省各高职教育研究机构进行交流的主场地。江苏高教学会所举办的学术年会是高职教育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专题研讨的重要方式,但是学术年会每年一次,每次时间一天半,参加会员单位包括本科院校共有260多家,各高职教育研究机构进行交流的机会实在有限。在调研中,我们曾随机对10多所高职教育研究机构进行访谈,了解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情况,发现这些机构会因为政府的某些项目进行合作交流,但是未能形成常态化。尤其是在深层次合作方面,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机构既未能建成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平台,也未能建立人员访学机制,更未能合作完成影响较大的教科研成果。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因为没有令人信服的领头羊院校,二是因为同行相轻的缘故,三是高职院校没有跨院校合作的优良传统。
三、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发展走向
200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教高会厅[2004]1号),在该文件精神的推动下,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健全,条件保障不断完善,群众性高等教育研究空前活跃,研究水平明显提高[4]。但是随着环境变化,尤其是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推进,为了集中资源加强优势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在进行内部组织管理时,更加注重战略管理与组织绩效,希望通过科学管理与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发挥校内组织的作用[5]。部分高职院校纷纷撤并一些学术声誉不高、决策咨询服务机制不健全、在学校地位不高且作用有限的教育研究机构,在该波撤销裁并风浪影响下,江苏省部分高职院校也对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进行了撤销裁并。高职教育研究机构结合内外综合因素来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实现组织转型是摆脱现实困境的最佳出路。目前来看,影响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发展的内因主要有机构本身的实力、教育研究专业设置情况、学校教育研究团队以及学校领导的态度等;外因则是政府政策、学校所在区域教育研究环境和其他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发展状况等。对于那些发展基础较好的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应该提升自身学术水平,提高机构在学校的地位,实现高职教育研究机构持续发展。尤其是那些所在区域没有标志性职业教育研究智库的,可以考虑扩大规模,积极发展成区域性标志性职业教育智库;而那些处于困境中,以学校管理工作为主的机构,应该以管理内容为重点归纳,逐渐并入科技处、发展规划处和教学评估处等。
四、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机构转型发展策略
(一)根据国家政策引领,加强政策咨询功能,谋划学校的发展方向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支持既表现在一些普惠性项目上,更体现在一些竞争性项目上。竞争性项目通过择优的方式激发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打乱已有高职系统里的排位,敦促高职院校系统遵照“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来生长。从最初的国家示范校建设,到后来的国家骨干校建设,再到现在的高水平院校建设,政府竞争性建设项目尤如一根指挥棒,指引着高职院校前进的方向。高职院校研究机构要紧跟形势,吃透政策,未雨绸缪,才能助力学校在竞争性项目中获胜。
(二)收集和分析学校大数据,推动学校治理科学发展
高职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学校的本质属性,准确把握办学治校活动的一般规律。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应积极收集、分析和处理大数据,为学校治理提供定制方案。
第一,根据学习者需求变化,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方案。学习不仅是积累知识,更多的是习得获取知识的路径和方法。一般认为,高职学生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尤其是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不强等普遍特征[6]。另外,江苏省高职学生更具有特殊性:江苏省高职学生既有提前招生的普通高中后学生,又有来自于中职的对口单招学生,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于普通高考,他们已拥有的知识基础相差甚远。即便是来自于同一类型生源的学生,由于生源紧张,招生分数也可能存在很大差距,这样的学生统一在一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未免不妥。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必须认真调研学校生源情况,充分重视学生的基本特点,对学校人才培养、人才评价进行研究,运用最新教学方法论,指导学校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务必体现出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活力课堂;在学习方式上,允许学生个人自学、合作学习和利用网络学习;在学生评价时,注重过程性评价等方式。
第二,利用大数据实施院校研究,解决学校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有别于一流本科院校的研究机构,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囿于学术实力,应以解决院校发展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以应用研究为突破口,服务于学校治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的数据只为收集而存在,并没有相应的机构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应该关注学校的招生数据平台、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平台和学生管理系统平台等,将平台数据转化为信息,为学校的招生管理与学生事务,机构效益、科学与结果评估,学术项目与教工事务等方面服务[7],让学校治理真正有据可依。
(三)加强沟通,由各自为战到团队合作,形成区域高职教育研究联盟
高职院校办学除受国家、地方政策影响外,还与所在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本身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在建设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受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8]。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构成不同,对高职教育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比如,当地的高职教育适龄人口会对学校的学历教育生源产生影响,农村人口数量和文盲人口数量影响职业培训的开展,行业企业性质影响专业大类设置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层次等。高职院校必须综合考量所在区域的外部环境,将外部环境内化为自身成长动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作为高职院校智囊团的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必须开阔研究视野,拓展研究领域,对当地的经济、人口、社会和文化等因素进行综合剖析,这些单靠个别高职教育研究机构的力量难以完成,需要同一区域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江苏省90所高职院校分布在16个县、市,平均每所县、市有5所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群处于相同或相似的生态位,可以形成高职教育研究联盟,共同合作,共享人力资源、学术资源,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