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论析

2019-01-14程德慧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育观劳动者劳动

程德慧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关于劳动教育发出的最高指示,把劳动教育纳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逻辑,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内在诉求。

一、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是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生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劳动与人的关系的论述主要蕴含了三方面内容。

首先,劳动是人的本质性规定,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充分论述了劳动与人的关系,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社会是通过生产劳动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的联系,历史正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新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2]其次,劳动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人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通常是用包含在人类劳动中的劳动量来衡量,一个商品的价值量越高,说明耗费的人类劳动就越多。劳动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3]再次,劳动实现人自身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马克思在肯定劳动是人的本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发展,还提出劳动是实现人的解放的重要手段。马克思指出,在私有制社会中,“劳动是外在于人自身的东西,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4]也就是说,当劳动仅仅成为维持生活的手段,劳动不是自由的和有意识的人类活动时,劳动不是解放人而是束缚人的手段。只有当一切形式的阶级对立和剥削被消灭以后,劳动者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并且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劳动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时,劳动才能真正解放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是人的本质性规定,劳动创造财富和价值,劳动促进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为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

(二)历史参照:历史上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为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生成提供历史借鉴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多次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纳入党和国家各级各类教育规划中,在国家教育大纲、教育文件和学校课程中都有相应体现。早在1958年,“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就纳入国家教育工作的文件中,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号召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应当走与工农生产相结合的道路,应当把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统一的思想多次出现在党和国家的重要决议和相关法律法规中,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高度重视。所以,党和国家历史上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政策为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奠定历史源渊。

(三)现实形势: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位是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生成的实践依据

我们已经全面步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西方社会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对我国社会形成严重冲击和影响,人们的劳动价值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和扭曲,不劳而获、幻想一夜成名暴富让很多人陷入理想化的生活追求中不能自拔,这种思想渗透和蔓延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造成鄙视劳动尤其是鄙视收入低的体力劳动的价值取向。表现在我国的中小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唯分数、唯学历成为学生和家长的头等大事,多数家长不愿让孩子从事家务劳动,把精力用在学习和考试成绩上。同样,成绩更是教师衡量好学生的重要标准,这种分数至上的育人导向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上也有体现,重脑力轻体力,重知识轻劳动,重理论轻实践,学校的劳动教育课常常被忽视甚至受到严重挤压,劳动教育的场地和劳动资源的虚无和空置,劳动指导教师得不到重视,劳动教育课停留在口头上无法落实。在高校,受唯文凭、唯职称、唯出国至上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忙于论文、职称评审和出国考级考证,无瑕顾及基本生活能力的培育,造成很多大学生生活能力弱化,甚至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如洗衣服、做饭等生活能力都不具备。我国学校和家庭劳动教育的高度缺位现象不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也不利于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提出是对当前我国劳动教育缺位现状的自我审视与及时纠偏。

(四)发展之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高素质劳动人才的需求是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生成的时代诉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大批既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技术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人才,新时代高素质的劳动人才既要掌握本专业领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瞻性知识,又要具备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应用在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在客观上要求把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实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结合,培养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现代型人才。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5]我国正进入从制造业大国迈入制造业强国的关键时期,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大力建设创新型社会,急需大批具有创造能力和实干精神的劳动大军,培育大批具有时代特点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为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都根植于劳动基础之上,是个体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内在统一,是个体劳动与劳动产品的相互融入,是个体精神发展与外在劳动的统一,是个体劳动过程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从这一层面上讲,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应成为新时代的价值坐标,应成为国家和社会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因此,习近平劳动教育思想的提出迎合了时代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综合性劳动人才的客观要求。

二、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理念先进,思想丰富,内涵深刻,立意高远,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素质提高的整体出发,提出要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坚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形成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

(一)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是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主要元素

树立劳动意识、端正劳动态度和培育劳动习惯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6]劳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马克思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要高明得多。正是在意识支配下的人的劳动,使人类能够获取某种劳动报酬或劳动财富,劳动报酬或劳动财富的获取会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且劳动愉悦身心,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促进人不断地通过劳动和创造满足自己的需要,劳动意识因此会得到不断强化。但是,劳动意识并非人人天生都具备,好的劳动意识的获得不是自动自发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才能得以形成,把劳动融入教育、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对于塑造劳动理念,培养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态度是养成好的劳动习惯的前提条件,劳动态度是在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支配下形成的热爱劳动、积极劳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活动。劳动习惯是个体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养成的热爱劳动并且身体力行的劳动行为方式。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具备良好的劳动意识,才能养成较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态度是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兴趣的必要条件。

(二)坚持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是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基本原则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作为人的整体性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体力和脑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表现在教育上就是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习近平说:“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7]早在民国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就针对当时教育与社会现实、生产劳动相脱离、鄙视生产劳动的现状,提出“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教育思想,并把它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提出“要使动手的人读书,读书的人动手,把读书和做工拼起家来,要使人们明了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8]。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提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把学和做统一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统一起来。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分工引起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导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严重对立。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虽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但这种差别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而越来越小甚至逐渐消失。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统一是新时代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和人的素质全面提升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劳动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互为一体是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把德智体美劳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之中,论述了德智体美劳在人的发展中的内在关系,揭示了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是相互促进、互为一体的关系。劳动涵育品德,劳动增进智能,劳动强健体魄,劳动孕育美好生活,劳动是全面提升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劳动涵育品德反映出劳动实践在培养人的良好品德中具有重要作用,品德修养不能依靠说教来培养,需要躬行实践,学生在劳动中才能体验生活的不易,体验到父母和老师的辛苦,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同样,通过劳动能够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优良道德品质。劳动增进智能体现出体力劳动对发展人的智力的重要性。劳动强健体魄说明劳动教育与体育活动虽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目的追求,但实质上都是增进人的体质的重要内容,劳动使人的各方面身体机能都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通过劳动达到强健人的体魄、提升身体素质、健全人格和磨练意志品质的作用。劳动孕育美好生活蕴含着劳动与美是内在统一的,生活中往往不是缺少美的东西,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体现美发现美创造美。

(四)塑造劳动精神,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观是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价值目标

劳动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习近平强调,“要身体力行向全社会传播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9]在新时代,劳动精神是“对广大劳动者劳动实践的高度肯定与科学总结,劳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劳动观的丰富和发展,劳动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相互包容”[10]。劳动精神包含着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和热爱劳动、肯定和尊重劳动的劳动态度,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体现出对劳动者在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劳动者自身价值的肯定,是对劳动者社会地位的肯定和尊重;是对劳动者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等精神的弘扬。劳动精神是激励无数劳动者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的精神动力,是激发劳动者潜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是在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劳动者社会地位的基础上,弘扬劳动精神并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大批勇于担当、乐于创造、甘于奉献的劳动者。

三、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实践理路

劳动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大计,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全面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应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综合为我国的劳动教育谋篇布局。

(一)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1]我国一贯高度重视劳模在引领社会发展和促进经济进步中的作用。劳模精神是劳动者的时代精神风貌,是社会主义劳动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等在劳动者身上的集中体现,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高度凝练与生动体现。工匠精神内含工匠们崇尚劳动、诚信敬业的劳动态度,追求产品质量的完美极致和技术上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劳动品格。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都是劳动精神的内核,劳模和工匠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把职业视为服务社会的平台,热爱本职工作,忠于劳动职责,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时代,应充分发挥各类媒介的宣传推动作用,通过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和劳动模范评选等各种形式,大力弘扬劳模和工匠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引领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追求一流品质、创造卓越成就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劳动者技能教育与培训,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体制机制

加强劳动者技能教育与培训,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体制机制是劳动者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习近平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12]尊重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保障劳动者的各项权益,让劳动者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和改革开放的红利应尽快完善劳动分配制度,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各项机制,为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劳动环境。加强劳动者技能教育与训练,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本领,丰富劳动者的生活,让劳动者有更多的尊严感和获得感。首先,应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尤其是保证低收入劳动群体的劳动报酬,让劳动者劳有所获,为弘扬劳动精神奠定物质基础。其次,应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正确解决劳动纠纷,保证劳动者的各项权利,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再次,定期有针对性地对劳动者开展劳动技术技能培训,让劳动者尽快掌握现代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现代化生产方式。

(三)将劳动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规划和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习近平强调,“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13]针对当前学校劳动教育缺位的状况,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确保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应从整体上加强劳动教育规划,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把劳动教育融入到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和学校教育全过程,系统推进学校劳动教育。

首先,应把劳动教育纳入国家各级各类教育行政管理规划之中,增设专门劳动管理机构,完善劳动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加强劳动教育的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自上而下推进各级各类劳动教育,从制度层面确保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其次,整体规划大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国家要求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计划,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之中,科学合理地确定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确保劳动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要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使学生得到恰切的锻炼。如中小学校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成长需要,制定校本劳动课程,开设相应的手工制作、花草种植、班务劳动、家政劳动等课程,组织相应的校内劳动活动课和校外劳动实践活动。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开设劳动技能课,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步入大学或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术技能。大学阶段应根据专业发展和就业需求,各个专业都要强化专业实践锻炼,强化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潜能的全面发展。高职学生的劳动教育应以突出工匠精神引领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长应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步入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急需大批高水平专门人才和数亿万计高素质劳动者,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整体设计我国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深刻领悟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内涵及时代价值,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我国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必要逻辑。

猜你喜欢

教育观劳动者劳动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热爱劳动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