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场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9-01-1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将“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热爱中华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认为,构建场域很重要。所谓场域是互相联结、互相影响的空间,是创设的一种氛围,是师生活动的场所。教师要营造内含文化精神与力量的、有生气、有潜力、有濡染作用的宁静而鲜明的场域,联结起文化、教师、学生,让师生沐浴在文化情感场域,徜徉在文化教学场域,舞动在文化活动场域,呼吸在文化空间场域。
一、创设文化情感场域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身具备的专业素养——丰富厚实的文史知识、信手拈来的诗文名句、熟稔的朗读水平等,在课堂中营造文化情感场域,创设文化情境氛围,让身在其中的学生耳濡目染。
例如,在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笔者常常这样向学生介绍自己:“老师的名字其实是来自于一首诗,就是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著名诗人林逋的诗《山园小梅》。”接着笔者把诗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诗说诗意,领略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感受作者孤高自许的品性。接下来,笔者就从名字说开去,分别列举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获得者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民国才女林徽因两位名人的名字的来源,之后再介绍杜甫、白居易等名家名和字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解读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开场,让学生从常见的事物中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初步领略到妙趣横生的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朗读、吟诵诗文等形式,营造意境,并适时地辅之以朗读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处于语文的文化场中。教师要悉心引领,精心创设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场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文化氛围中,陶醉于教师用文辞文句文意搭建的文字世界里,沐浴文化的芬芳,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依托文化教学场域
课堂永远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文本是文化知识的载体,是语文素养的媒介,其中有丰富的文化因子。2017年版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即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在弘扬传统文化的研习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课堂教学文化场域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思维品质。
在研习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三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时,笔者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对烛之武进行评价。学生一致认为他是爱国的忠臣、善于斡旋的外交家、能言善辩的谋士,但鲜有说他是一名靠一己之力解除郑国危难的英雄。笔者于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是英雄?能否以成败论英雄?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思维之花绽放——各个时代对英雄的解释不同,历史上那些创造辉煌成就的人物是英雄,那些在民族危亡关头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文天祥们、岳飞们是英雄,而今,李小文们是英雄,那些感动中国的张玉滚们是英雄……只要有敬业奉献、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无论国家功臣、大国工匠还是身边好人都是英雄,一句话:做到最好,你就是英雄!所以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能以成就高低论英雄,不能以地位尊卑论英雄,不能以出身显贱论英雄……在这样的教学场域,师生从古代到现代对“英雄”展开讨论,学生思维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主观到客观,促进了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课堂是精神的荟萃地,在这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李白、辛弃疾、苏轼的豪放潇洒风采,谢灵运、陶渊明、王维的山水田园的清新淳朴的风味,阮籍、嵇康的谦谦君子的精神风貌。
三、构建文化活动场域
顾明远教授说:“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构建文化活动场域,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
利用乡土优势,笔者在班级组织了“识莲事·品莲韵·做莲人”的主题现场活动。活动分识莲事、品莲韵、做莲人三个环节进行,有对莲的历史、莲的品种、莲的别称、莲与佛教的关系的探寻等知识的普及,还有莲曲的吟唱、莲诗的鉴赏、莲文化内涵的解析,更有对人与莲关系的认识、做莲一般人的决心与期许。说不尽的莲事,吟不尽的莲诗,唱不尽的莲曲,品不尽的莲韵。破解采莲密码,挖掘文化内涵,这样的活动,既是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更是对学生心灵的一场洗礼。除此之外,笔者还组织了以“感受民俗·传承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以此来向学生普及我国的传统节日知识。学生通过手抄报的制作,了解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文化内涵,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丰饶。
四、利用文化空间场域
这里的空间指师生可利用的区域、场所、范围。笔者在教学的班级中在靠近讲台的黑板的一侧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区”,学生轮流负责,将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名言、成语、典故等抄录在上面,每天更换并由负责人进行讲解;除此之外班级的橱窗文化、墙壁文化建设都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展开。让学生时时刻刻受到文化的熏染。
当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这种无垠的空间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笔者也积极运用网络资源,使传统文化的普及、渗透、传承有了更多的可能。笔者会组织学生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传播传统文化的视频节目,引导学生关注讲述国学文化的公众号,与学生一起聆听弘扬传统文化的有声书等等,打通课内与课外的壁垒,消除了书本与生活的隔阂,架构起更大范围内的文化场域。学生徜徉其中,感受传统,汲取养料,开阔视野,涵养精神,丰盈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