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逻辑结构
2019-01-14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系统化和学理化,既是深化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需要,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境界的需要。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概括,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结是较为权威性的一种。会议指出: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体包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光明日报》2017年12月21日。这种概括采用了问题导向式的平行罗列方法,各个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是怎样的,需要深入研究。因此我们需要寻求更具学理性、更有逻辑性和内在一致性的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表达式,这是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系统化和学理化的基础性工作。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前提:两个前置判断
笔者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结构建立在两个前置判断的基础上,这两个前置判断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前提。
前置判断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深刻总结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幅完整、清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全息图。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注]否则“将是一种纯粹的怪想”。[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8、569页。但是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却是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起步的,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就注定社会主义发展必然表现为艰巨性、复杂性、曲折性和多样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间,中国始终忠实地实践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构想,使国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但是却误将未来社会主义的建成目标当作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目标,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启了探索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但是,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的一切机制都是基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而演化形成的,因而“市场经济是一种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浑然融为一体的经济运行方式”;[注]习近平:《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东南学术》2001年第4期。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虽然有一致性的一面,同时也有矛盾性的一面,毕竟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嵌入式的,而不是内生的,市场机制也不是按照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目的设计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有机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磨合与探索。中国探索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答案,因而在实践中、在某些历史时段难免因知识积累而迷信或照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甚至市场拜物教思潮大行其道,付出高昂的学习成本乃至暂时的挫折也是必然的。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科学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绘就了一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景图。“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7页。
前置判断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一以贯之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2014年7月8日,习近平在主持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提出“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2015年11月23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和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2015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批判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论和《资本论》过时论;2016年7月8日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再次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遵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系统化、学理化,既是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需要,也是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必然性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为中华民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描绘了一幅十分清晰的全息图;基于历史、现实和世界大局的科学判断确定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道路;基于道路选择形成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系统的战略布局;基于系统的战略布局形成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政策体系,由此形成了系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个逻辑概括起来讲就是理论决定道路,道路决定战略,战略决定政策。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按照“发展规律论—发展道路论—发展战略论—发展政策论”的逻辑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系统化和学理化。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对作为实践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内在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科学认识——发展规律(原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这一规律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图景,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科学推断和理论建构,所规定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性目标、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马克思也从来没有就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给出过具体建议和答案。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特别是落后国家在无产阶级政党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史无前例的重大挑战,注定只能在不断探索中砥砺前行。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的过程注定是复杂的、曲折的、充满挫折的。如果说过去我们对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的话,那么,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在系统总结近七十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洞察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借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一切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内在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基本原理。
(一)党是领导一切的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经济始终沿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由本阶级的先进成员组成,领导本阶级的政治斗争,掌握政权,改变以私有制为中心的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本阶级的利益,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宣称的那样:“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285、294页。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能长期执政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始终掌握领导权、引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重要前提。“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285、294页。列宁曾十分明确地指出:“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注]《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3页。早在1939年,毛泽东在系统分析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无产阶级和游民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的。而中国共产党则从自己建党的一天起,就把这样的两重任务放在自己的双肩之上了,并且已经为此而艰苦奋斗了整整十八年。”[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52页。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又进一步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论断。习近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18页。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0页。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原理。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285、294页。“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3页。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注]《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323页。邓小平甚至认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111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谋发展,旗帜鲜明的提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41、20、21页。人民满不满意是评价发展好坏的最终标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原理,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性原理,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性质,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三)新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41、20、21页。“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41、20、21页。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构成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统领发展全局的纲领性思想。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针对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解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时有三种流行的理论:第一种是二元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包括通过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现代化而把生产效率较低的传统部门改造合并到生产效率较高的现代部门中来,市场经济的崛起是市场力量脱颖而出的自然结果,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力量坚定不移地迈向经济效率和全球化相互依存的高级阶段的结果。第二种是世界体系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可分成三个国家层次——中心国家、半外围国家和外围国家,处于不同层次的国家的国家机器实力不同,从而导致剩余价值从外围国家转移到中心国家,进而进一步加强了中心国家的实力而削弱了外围国家的实力。当市场活动的主体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时,就企图避开市场的正常规则而求助国家机器来改变贸易条件,国家权势成为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核心机制。第三种是霸权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开放和自由的世界经济需要一个居于霸主地位的强国,由霸主国主宰整个体系的结构,整个体系运行规则明确,规则也能够得到很好遵守,有利于强大国际体系的发展和稳定。现代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践证明,市场的演进是人们为了实现经济效率和最大限度地增加财富的普遍愿望而作出的正常反应不过是一种虚假的幻象,世界体系理论揭示了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关系,但不是一种构建新型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可依循的理论,而霸权稳定理论更是被证明是极少数发达国家掠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借口,特别是被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实践所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在深刻总结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历史和把握人类发展本质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方案,基本目标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基本原则是“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41-544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是构建新型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原理,也是构建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的新发展,是一种崭新的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体系理论。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确立了作为实践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发展道路论
从发展规律论(原理论)出发,以发展规律论(原理论)为指导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突出特点。换句话说,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的内在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确立了正确的道路。如果说过去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类基本问题都没完全搞清楚,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话,如果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3页。的话,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则科学、准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为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描绘了一幅全息图,确立了作为实践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我们将其定义为发展道路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是包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现阶段的革命和将来阶段的革命这样两重任务的。[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15、665页。在《新民主主义论》这篇重要文献中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15、665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更是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的著名论断。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4页。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3页。党的十八大指出:回溯百年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19页。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6、21、17页。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6、21、17页。等重大命题,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6、21、17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运行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机融合的经济运行制度,是把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充分结合的经济运行制度。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思想包括:(1)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这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56、56、64、61、63页。(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56、56、64、61、63页。(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56、56、64、61、63页。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56、56、64、61、63页。(4)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56、56、64、61、63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已经步入世界前列,生产力发展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是时候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更高标准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是顺应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而作出的重大判断和战略性调整,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最核心的命题是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按照更高标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贯穿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毫不夸张地讲,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是一篇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0、11页。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就是要更好地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公有制这种先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体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中。
(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在这一矛盾基础上产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个基本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不同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每一次转化,一方面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的跃迁,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朝着共同富裕并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又前进了一大步。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0、11页。从历史演进的视角审视,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提出必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社会变革的主旋律。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以及形成的科学论断,反映了党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把握,决定着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人民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角度审视,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提出标志着随着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生产与需要总量上的矛盾将不复存在,而结构性矛盾必然凸显出来。人民的需要层次、质量、内容必然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和强烈,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视角审视,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提出标志着发展依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社会主要矛盾所规定的过程及其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依然是社会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但是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都发生了意义深远和深刻的变化,也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显著的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五)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和路线图
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科学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发展战略论
正确的道路选择源于对规律和原理的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正确的道路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正确的道路决定了通向目标彼岸的方向。道路内含的内容、方向和目标需要借助科学战略予以具体化,因此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则是实现目标的充分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包括: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31页。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力强弱、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高低总是与这个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创新能力决定一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也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创新驱动战略有几个显著特征:一是系统性,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二是基础性,通过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三是引领性,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领域,引领全面创新;四是时代性,紧扣时代脉搏,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提升国家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服务;五是前瞻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技术进步规律,超前谋划、超前部署。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不平衡不协调发展是制约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关键之一,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之一。区域协调发展就是生产力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实施西部大开发、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三)四化同步发展战略
系统性和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四化同步发展战略正是这一方法论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59页。在时间上、空间上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我们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四化同步战略的短板之一,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战略的薄弱环节,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新型工业化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化既是四化同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紧密联系。
(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习近平指出,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失衡: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13-114、116页。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是以货币和信用的发展为前提,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结果,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就没有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但是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则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消极作用。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13-114、116页。
(五)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领域,也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到本世纪中叶将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领域。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置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大逻辑中、置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大战略中去谋篇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六)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习近平指出,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协调是我国发展不协调的重要表现。国防建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也是一个科学技术含量极高的部门,还是一个创新能力最强大的部门。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讲,国防工业蕴藏着非常巨大的生产力。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力。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逐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
(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战略
马克思指出:“撇开社会生产的形态的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6页。根据马克思关于自然力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理论,习近平创造性提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命题,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八)“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263、109页。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外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发展政策论
科学的战略需要科学和行之有效的政策相匹配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发展政策是把战略转化为行动的中介,是为实现经济战略目标、调整各种经济关系而制定的行动方案、规范和准则或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263、109页。的重大判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30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了系统的、结构合理的、相互配套的、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的经济政策体系,不断引导中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后,为了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成立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习近平亲自任组长,主持制定了1 600余项改革方案,全方位谋篇布局中国经济发展大计。
(一)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政策体系
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合理界定国有企业功能、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适度开放自然垄断性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开放一批允许非公资本进入的项目、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等。
(二)转变政府职能和完善市场体系的政策体系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深化资源型产品和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和能力建设。
(三)财税体制改革的政策体系
建立全面规范透明的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规范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统一税制和税收征管体制、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管理、实行营改增、启动环境保护税立法等等。
(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体系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调整外资银行准入和开办业务条件、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等。
(五)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体系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权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粮食安全,把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
(六)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政策体系
实行高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政策、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扩大自由贸易区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等。
(七)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体系
核心关键技术是国之重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倡导创新文化、构建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有利于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成长的制度体系。
(八)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
建立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环保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政策体系层面除上述八个方面以外,还涵盖新型城镇化、水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能源安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金融安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住房制度、产权保护等方方面面,编织了一张绵密的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安全网,形成了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体系。
综上所述,发展规律(原理)论—发展道路论—发展战略论—发展政策论,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到个别的认识论规律,是一个逻辑一致的有机整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结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中的当代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