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2019-01-14王兆明
王兆明
笔者是一个职业教育战线的老兵,从事职业教育工作至今已有42 年,先是在江苏省教育行政部门从事职业教育管理工作25 年,后又连续担任了三所公、民办高职院校的院长,亲身经历和参与了我国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全过程。
江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改革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职业教育也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统筹下,在省教育、财政等部门协调与指导下,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共同参与下,全省职教工作者艰苦创业,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探索、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我国职业教育,也为世界职业教育贡献了江苏经验、江苏智慧。江苏职业教育人在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创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职、信息化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率先尝试,开拓创新,勇于突破,许多方面处于全国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创新发展,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我省的职业院校主动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开始了转型发展、提档升级的新的探索,技术向前沿贴近,专业开发向新兴产业拓展。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广泛应用和助推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又有新举措、新进展。不少职业院校走出国门,主动服务企业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与培训,培养急需人才。更多的院校加大力度开展与“一带一路”国家职业院校的合作交流,输出江苏职教经验,扩大了江苏职教的国际影响力。
70 年来,江苏职业教育为不同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近千万职业技术人才,发挥了技术开发推广、技术培训和社会服务多种功能。职业教育为江苏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江苏制造业大省、建筑业大省、旅游大省等地位的确立和“大省”向“强省”的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一、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步到位
70 年的发展,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逐步被人们接受。
首先,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得到社会认可也很不容易。在改革开放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主要由行业和企业办学,行业部门主管,教育部门统筹规划管理和支持不够。为了得到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能够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得到全社会对普通教育一样的支持,职教工作者反复呼吁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这一问题已经解决,各级政府都能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地方教育和社会事业规划。
其次,职业教育是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职业中学的发展和管理体制的调整,职业教育主要由教育部门统筹管理,行业和企业举办和管理职业院校的功能弱化,呼吁政府重视和行业企业参与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客观上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服务,经过广大职教工作者的呼吁和职业教育作用贡献的显现,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了定论。
再次,职业教育是科技创新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应用技术开发推广领域,职业教育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在一定区域和行业,职业院校发挥了重要的技术引领作用。
二、70 年的探索实践,对职业教育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决策更科学,正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办学规模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要有必需的条件保障和质量保证。从江苏情况看,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呈现阶段性特点,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江苏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适应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需要,增设了一批工科类学校和专业,教育质量较高。1958 年,教育部提出“大力举办农业中学、工业中学和手工业中学”。同年4 月,全省办起了农业中学和各种职业中学6568 所,后整顿保留了2000 所。同时市县和企业普遍举办中等专业学校,到1960 年全省中专学校发展到281 所,在校生82385 人,农村职业中学发展到1873 所,在校学生25.39 万人。大规模改办新办农业中学、职业中学,虽然出发点很好,但条件准备不足,质量难保证。1964 年,全省又再一次大办半工半读的职业学校,到1965 年,中专学校达到268 所,在校生5.6 万人,农村职业中学达4503 所,在校生26.46 万人。1979 年,江苏开始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至1984 年,全省开办了农村职业中学166 所,另有627 所普通中学附设了农业、职业班。此后的40 年,总体上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只在2000 年前后,由于普通高校的扩招带来的普通高中热,形成对职业学校招生的较大冲击,造成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由于这一时期高中阶段适龄学生较多,部分普通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招收高中毕业生,省教育部门给重点职业学校扩大招收五年制高职生,增加职业学校的吸引力等有力措施,化解矛盾,才使得职业教育发展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其次,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应当建立上下贯通衔接的现代教育体系。70 年的探索实践,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前,我国主要发展中初等职业教育。改革开放初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乡镇企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需求,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但由于我国学制体系的束缚,中等职业教育成了“断头”教育。有个极端的例子,改革开放初期,许多高中毕业生考入中专学校,学制两至三年(工科一般为三年)。中专生如果想取得大专学历,需工作三年后再读三年职工大学,这样,从初中毕业到拿大专文凭需11 至12 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迫切需要发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即大专层次的职业教育,地方职业大学和其他形式高职教育应运而生。有的接受完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希望继续深造,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社会呼唤改变中等职业教育“断头”教育状况,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经过试验,对口单独招生逐步成熟和扩大规模。
进入21 世纪,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高技术产业所需的职业技术人才层次高移,全社会都呼吁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发展应用型本科或高职本科成为职业教育的热点。江苏在举办高职本科工作中进行了多种模式探索,在示范骨干职业院校试行“3+4”“3+2”衔接教育,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合作培养等。国家在促进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同时,近年终于打破坚冰,全国少数高职学院试点升格改办为高职本科。现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加速与各行各业的渗透,“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都要求培养更多复合型技术人才,都呼唤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兴起和有效服务,都迫切需要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突破政策瓶颈,发展高职本科,完善现代职教体系。江苏应当充分发挥高水平高职院校优势,把发展高职作为呼应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要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效益为基本出发点
江苏已经在实践中较好地建立了具有江苏特点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比较合理的布局结构。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不能照搬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办学管理体制。要妥善处理好政府和行业、企业,教育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举办者和学校的关系,处理好省和市县的分工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职业教育相关办学和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实践经验证明,江苏较好地处理了这些关系,形成了江苏的优势,这是江苏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较高的重要原因。江苏已经建立了政府主导统筹、部门协调配合,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社会各界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和市场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省和市县分工基本明确,省举办较高层次的示范骨干、行业性职业院校。在大规模举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前,我省以办行业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为主,市县和企业主要举办为地方和企业服务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1 世纪以来,我省主要举办行业性高水平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现有省属高职院校39 所,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市县举办为当地支柱产业服务的综合性高职和中职学校,办学和教学更接地气,与当地行业和企业的联系合作更密切。
在职业学校布局上,70 年里也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70 年里,有几个阶段存在布点过多的问题,前面提及的1958 年、1964 年的大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初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后,许多普通中学增设职业班,市县教育和业务部门纷纷举办各类职业学校,造成布点太多,师资、设备和经费投入力量分散,质量难以保证。职业教育需要大家办,行业和企业要广泛参与,但这不是倡导大家都办独立设置的职业学校。针对职业学校点多分散,质量和效益不高的状况,全省不断强化骨干学校建设,不断优化职业学校布局,逐步将普通中学附设的职业高中班调整到骨干职业学校。江苏省人民政府于1995 年提出“1122”工程建设,决定在2000 年前集中力量建设100 所市县职教中心。每个市县首先办好一所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多功能的职业教育中心,有条件的市县可以多办一两所,并有一系列激励措施。由于省政府和省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市县政府推进有力,市县职教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市县职业学校的布局调整进展顺利。骨干职业学校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大家来办,行业企业多形式、多层次广泛参与,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落实行业企业的主体责任,职教战线的同志和全社会进行了长期的校企合作等实践探索: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共建专业和生产性实训基地,成立职业院校内的企业学院,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新形势下,我省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建设产教融合示范企业,制订落实企业的减免税收等鼓励政策,推进现代学徒制,促进校企合作不断深化。
四、职业教育必须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首位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长期以来,江苏的职业院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不断加强骨干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规范化管理,制订专业标准,实行学分制,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与此同时,职业院校主动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学校融入地方和行业发展的大背景环境下,研究行业企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划,远期与近期的需求,把地方和行业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的着力点。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人才缺乏,职业教育主动服务,采取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的方式,江苏乡镇企业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功不可没。
70 年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必须看到,要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必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制度和发展环境,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满意度。必须改革相关的组织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提高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待遇,还需要落实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鼓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