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传承谱华章 改革创新结硕果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江苏师范教育的历史回眸
2019-01-14刘明远
刘明远
江苏有着深厚的师范教育底蕴,在全国独树一帜,引领风气:张謇“父实业、母教育”的理想;陶行知“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信念;陈鹤琴“活教育”的理论。大师们“开疆”“辟土”的创新精神,都融入了江苏师范人的血脉之中,成为后来人进行师范教育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与精神力量。
回顾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江苏师范教育走过的光辉历程,可归纳为两个关键词:砥砺传承,改革创新,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恢复重建、改革发展与开放创新这三个历史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恢复与重建(1949 ~1978 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迅速发展教育事业,急需大量师资。为此,教育部在1951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为培养百万名人民教师而奋斗的目标,要求各行政区至少建立一所健全的师范学院,大学中的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以独立设置为原则。
1949 年,江苏全省小学约为1.85 万所,在校学生数约为135.32 万人,专任教师数仅约为4.12 万人。1951 年起,苏南、苏北两行署和南京市利用寒暑假举办了中学教师研究会或讲习会。1952 年暑假,江苏又集中中学教师进行大规模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学校面貌呈现出一片新气象。为了使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学习经常化、制度化,遵照中央的指示精神,从1952 年起,江苏各地逐步建立起省、地(市)、县三级中小学教师的进修基地——教师进修学院或教师进修学校。1957 年,省教育厅还组织编写了《中师教育学教学大纲》。
1960 年,为进一步巩固提高和继续发展教师进修事业,省教育厅在南通召开全省教师进修工作会议,会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贯彻全省进修工作会议精神的几点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有领导挂帅、专人负责,将教师进修工作列入计划,全面提高在职中小学教师的政治、文化和业务水平。
1961 ~1962 年,为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全省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整顿,停办了一批新建的师范专科学校。很多地方在师专停办以后,将全部或部分师专的教学人员、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移交给当地的教师进修学院,使进修学院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充实和加强。到了1963 年,省教育厅又发出《关于教师进修院校调整精简的意见》,对教师进修学院的机构和任务做了较大的调整和变动。当时全省有10 所教师进修学院,包括江苏教育学院和9 所地区、市级教师进修学院。调整后,9 所地区、市级教师进修学院中,仅南京、无锡两地教师进修学院任务不变予以保留外,其他地区、市级教师进修学院均改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仅负责轮训中小学行政干部的工作。这一变动使得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
1966 年“文革”开始,各地师资培训工作遂全部陷于停顿瘫痪状态,教师进修学院和教育行政干部学校也相继停办或撤销。十年动乱使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受到严重摧残,中小学教师队伍一度出现了民办教师多、不具备合格学历的多、教学水平低的多以及教师总量少、业务骨干少、合格教师少且不稳定这样“三多三少”的严重状况。以教师的学历情况来说,据1978 年统计,高中教师中,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的比例由1965 年的66.2%下降为33%;初中教师中,专科毕业及以上的比例由1965 年的77.4%下降为11.2%;小学教师中,中师、高中毕业及以上学历的比例由1965 年的80.3%下降为59.1%。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二阶段为改革与发展(1978 ~1998 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师范教育拨乱反正,开始重建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1980 年,教育部再次召开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师范教育是“工作母机”,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保证师范生质量,提高教师待遇,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把发展师范教育和培训在职教师作为发展教育的战略措施,要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此,江苏高度重视,同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的意见》,提出师范教育发展的“三优先”:全省每年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优先考虑师范院校的需要;每年的教育基建投资,优先考虑师范院校的基建项目;每年的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的分配,优先选派充实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师资。
在一系列“优先发展”“重中之重”的政策引领下,继承着先辈们创新精神的江苏师范人,奋发有为,大胆创新:率先完成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的过渡,实现师范教育高等教育化;率先创办新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率先成立新中国第一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率先在大学中成立实体化的教师教育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至此,江苏形成了百花盛开、硕果满园的喜人局面,一个与江苏教育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相匹配的师范教育新体系雏形初现。
1978 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共有157 所,在校生近25 万人;中等师范学校有1046 所,在校生近36 万人。到1998 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共有229 所,在校生近69 万人;中等师范学校有857 所,在校生近92 万人;教育学院有190 所,在校生近21 万人;教师进修学校有2087 所,在校生近37 万人。同一时期的江苏,本科师范院校有10 所,在校生近1.2 万人;中等师范学校有36 所,在校生近5 万人;教育学院有12 所,在校生近1.5 万人;教师进修学校有80 所,在校生近3 万人。
这一时期的江苏,开全国之先河,率先开办小学教育五年制师范专科班以及四年制本科班。1984 年,全国小学教育还处于教师数量缺、学历水平低的困扰中,江苏师范人审时度势,大胆提出在全国率先开展培养专科学历层次小学教师的试验。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1984 年和1985 年南通师范学校、南京晓庄师范和无锡师范学校分别试办“五年一贯制”和“三二分段制”大专班,由此吹响了我国小学教师学历大专化的时代号角,翻开了师范教育制度改革的崭新篇章。从这里走出去的一届又一届师范毕业生,现已发展为江苏小学教育界的中坚与骨干,产生了戚韵东、薛法根、崔利玲等一大批特级教师,其中一部分还成长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1998 年9 月,南京师范大学与南京市教委实行联合办学,在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启动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试验,这是江苏在20 世纪80年代初首开专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之先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又一大胆而重要的战略举措,领先于其他地区5 ~10 年的时间。
第三阶段为开放与创新(1998 ~2018 年)
1999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同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对建设开放、创新的教师教育体系进行了具体部署。从此,我国的教师教育开始进入以走向开放、提升层次、培养培训一体化为主要特征,旨在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20 余年来,江苏教师的教育体系构建特别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可谓是硕果累累:
1.试点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拓宽乡村学校师资补充渠道。
乡村教师队伍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面临着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即“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2007 年南通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地方免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2016 年江苏在全省启动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工作,采取定向招生、择优录取、到岗退费的新政策。2016 年和2017 年两年共录取定向师范生4000 多名,由江苏师范大学等7 所高校承担培养任务。7 所高校与各地教育局、中小学紧密合作,共同研制培养方案,量身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乡村新师资。
2.强化男幼师生培养,让更多男教师走进幼儿园。
为缓解学前教育教师性别失衡问题,江苏师范人大胆实践,从2010 年起开展男幼儿师范生免费培养工作,力争到2020 年为全省每所幼儿园培养一名男教师。多年来,徐州、苏州等地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8 所培养院校共免费培养男幼师4000 余人。培养学校针对男幼师的特点,制订了专门的培养方案,毕业生受到幼儿园及家长的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3.探索本硕一体,为中学培养高学历创新型教师。
为顺应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南京师范大学历经数年,探索“本硕贯通,培养卓越中学教师”改革之路,形成“3+1+2”的培养模式。“3”是在三年级期末实行保研计划,择优选拔优秀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1”为本硕衔接阶段,打通教育硕士课程与本科学士课程,进一步深化学科专业前沿的学习与研究,培养教师必备的教育及学科专业素养;“2”是教育硕士阶段学习,采用双导师制,开展驻校式培养,突出实践导向、反思导向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习,为培养信念坚定、理论扎实、能力突出,能够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型卓越中学教师做好全面准备。
4.举行基本功大赛,提升师范生核心素养。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师范生的重要内容。自2012 年起,省教育厅每年举办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全面考察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引导各培养院校注重实践实训,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增强学科内涵。大赛为师范院校、中小学校和各地教育局搭建了交流沟通的平台,成为一项品牌赛事。
5.开展师范专业认证,强化质量保障体系。
2014 年,受教育部委托,江苏省率先开展了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江苏省教育评估院依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结合江苏基础教育对师范生培养的要求,制订了认证标准和认证办法。在教育部的指导下,2014 年以来淮阴师范学院等5 所学校的15 个师范专业进行了认证试点工作,提高了全省院校对师范专业建设的认识,促进了专业建设。认证工作得到教育部相关部门的肯定,为全国推进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提供了江苏样本。
6.实施研训一体,精准服务教师专业发展。
为满足教师持续终身专业发展的要求,江苏大胆创新,推动职能单一的教师进修学校转型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研训一体的教师发展机构。2012 起全省启动了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创建工程,整合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所、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建设四位一体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实现区域内教科研训一体化,管理统一、资源共享。2014 年省政府在《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统筹建设市级教师发展学院,做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目前,全省13 个设区市基本建成了教师发展学院,60 多个县市区通过了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评估,3 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省市县校四级教师专业发展机构的建设,为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7.大规模海外培训,形成教师发展新格局。
江苏于2003 年率先启动实施了教师短期出国进修再“充电”计划,15 年来省市财政已累计投入8 亿元,派出约2.4 万名中小学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赴境外进修,并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建立了4 个海外培训基地,取得显著成效。
2018 年从中小学、师范院校、教育科研机制中选派2040 名教师、教育管理者分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芬兰、日本等7个国家的一流大学和教育机构参加研训。其中,江苏省雏雁英语教师培育项目有307 人,省专项研修计划有542 人,分市专题研修计划有1191 人。这是站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高度,研究把握教师培训工作新特征,找准教师专业发展新坐标,不断开创全省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8.学历大幅度提升,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全省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本科率由1978 年的33%提升到2017 年的98%(其中研究生学历17.47%),初中专任教师专科学历由11.2%提升到100%(其中本科率94.44%),小学教师中师(高中)学历比例59.1%提升到100%(其中本科率为82.06%),幼儿园教师则由以往基本为中师、高中及以下学历提高到专科及以上学历91.33%(其中本科率为44.14%)。
9.创新教师教育体系,支撑与引领基础教育发展。
2018 年4 月,江苏省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推进会在南京举行,会议主题是贯彻落实《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全面部署我省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工作。江苏教师教育始终以支撑与引领基础教育发展为己任,在改革探索中谋求新发展。未来五年,江苏省将围绕吸引适合的学生读师范做教师、激励优质的大学办高水平的师范、建设专业的机构支持教师终身发展、促进校地协作为基础教育服务四方面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江苏省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年)》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部署要求,积极应对江苏省教师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挑战,努力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70 年来,在全省师范人的共同努力下,累计培养师范生70 余万人、60 多万在职教师学历大幅提升,为1996 年在全国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为全面普及15 年基础教育、在全国率先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