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江苏先行亲历记

2019-01-14周德藩

江苏教育 2019年74期
关键词:重点中学素质素质教育

1990 年12 月25 日,当时的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试行)》,在全国基础教育战线率先举起素质教育的旗帜,并明确了江苏素质教育从小学阶段抓起,进而推动初中阶段,再影响高中阶段的工作思路。在笔者担任江苏省教委分管基础教育的副主任的12 年间,不管是实施义务教育,还是启动教育现代化,我们始终都把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工程予以推动和落实。

一、在全省举起“素质教育”旗帜

教育的任务在育人,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原本似乎不需要在教育前面冠以“素质”两个字,可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甚至要在全省举起“素质教育”这面旗帜呢?还得从20 世纪中后期我国基础教育大的背景说起。

恢复高考制度,一方面激发了市县各地的办学热情和广大学生努力求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考升学率竞争愈演愈烈,学校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而且这种压力和负担还逐级下移,从高中传递到初中、小学,甚至到幼儿园,严重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一些地方和学校只重视少数能升学的尖子生,弃多数学生于不顾;一些学校只教应考课程,放弃非考试科目,只重视知识教学,忽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一些学校为了追逐高分可以任意增加课时,进行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这种状况,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里笔者说一下“应试教育”这个概念。考试本是教育的必要手段,有考试必然有应试,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把考试成绩作为学校追求的唯一目标,就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针对“应试教育”出现的问题,市、县一些学校解放思想、积极改革,出现了一批被人们称赞的好学校,也形成了一些教育教学改革的不同流派。

比如针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有的学校倡导“快乐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快乐教育”首先得到北京市教委的重视,后在时任国家教委柳斌副主任的支持下,全国推出了7 所小学作为“快乐教育”的典型,江苏有两所,一所是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一所是无锡师范附属小学。

再如,针对放弃多数学生、只顾少数尖子学生的状况,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面对生源比较差的现实,改革学校管理与教学,让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把这种改革称之为“成功教育”,得到上海市教委的认可和重视,全国媒体也广为报道。

还有,一批重点中学的校长在媒体上倡导“和谐教育”,意在有效克服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状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对全国基础教育界非常活跃且流派纷呈的局面,江苏的基础教育怎么办?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审视了“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等种种提法与做法,觉得这些对于革除弊端有明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但还是缺乏一些普适的意义与更为宏阔的视野。就在这个时候,笔者看到了《上海教育》杂志上一位职业学校校长的文章标题里出现了“素质教育”四个字,眼前一亮,长期的思考突然找到了一个突破的方向。“素质教育”这个提法,既有普遍意义,又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特征,我们可以借助全国顶尖的教育专家的研究力量,以及江苏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进行更为严谨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的探索。

1990 年春天,我们邀请了一批专家和中小学校长在南京召开座谈会。记得与会的专家有南京师范大学的鲁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桑新民教授等。在反复的论证与大家的支持下,我们决定在全省倡导素质教育,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回归教育本真,为每个孩子培育丰厚的生长点,向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教育转轨。

二、素质教育从小学入手

素质教育从哪里入手,我们决定从小学做起。在尚未形成基本共识的背景下,要在全省面广量大的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借助行政的力量,最好能制订一个精准实在的“红头文件”,以此为抓手。于是笔者请当时的普教局副局长袁金华和初教处副处长成尚荣两位同志负责牵头起草文件。起草小组除部分理论研究工作者,还有几十位小学优秀校长,历时7 个月,十易其稿,1990 年11 月份定稿,12 月25 日正式颁发了《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试行)》。这个文件,大家习惯上称之为“45 号文件”。前文明确提出:素质教育从小学做起,发展到初中,影响到高中,表明了该文件对江苏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所具有的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就在文件颁发的次日,有位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打电话给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概念是错误的、不科学的,因为人的素质由遗传决定,教育如何改变人的遗传素质?那天,面对专家的质疑,笔者紧张地查阅了家里所有的工具书和部分参考资料,的确没有“素质教育”这个词条,但是“素质”这个词条是有的。既然“素质”这个概念已在社会广为应用,要进行再提炼与再拓展,就有必要召开一次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研讨会。于是笔者委托袁金华同志于1991 年1 月在江阴组织各路专家和部分校长开会,历经三天的观点交锋,形成了我们对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基本界定,确认人的素质是先天遗传与后天习得共同作用的结果。会议形成了一个“纪要”,后由省教委转发。这个“纪要”便成为指导江苏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据袁金华同志告诉笔者,这个“纪要”后来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素质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在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坚持的实践行动。首先要把队伍组织起来。从1991 年的春季开始,我们连续4 年组织教育局分管局长和小学校长进行培训,学习“45 号文件”和“纪要”,交流经验,参观现场,形成全省小学一齐行动的局面。在这期间,我们制定了《江苏省小学生素质基本要求(试行)》(1992 年),实施了《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制度;颁发了《江苏省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要求》(1992 年),开展了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提出了“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的课程改革思路,并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颁发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意见》(1992 年),以期大面积提高中小学生的母语水平。为了进一步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在国家实行“一纲多本”的要求下,于1992 年启动全省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工作,制定了《江苏省中小学岗位规范》,推广盐城市建湖县钟庄乡“三制”改革经验;为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导向,我们启动了对《江苏省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简称“28 条”)的随机督导,由一位督学会同数名记者,自备车辆,在省内随机巡查,每期约10 天左右,行程1000 多公里,我们称之为“常规管理千里行”;我们还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区域统一考试,实行就近入学。这样,小学的素质教育实施就成为一个系统的工程,逐步形成了既严格规范又生动活泼的局面。经历过那段时光的不少教师和学生,至今还常忆起那段美好的教育场景。

素质教育不是刻意地标新立异,而是推动教育本质的回归,坚守教育永恒的主题。1991年春天,在苏州第一届小学校长培训班上,笔者强调,要坚守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稳定性,小学教育就是为人生打基础,要给每个孩子以丰厚的生长点。相应地,笔者提出了基础教育的“五个要”,即“起点要低,地面要宽,训练要实,要求要严,方法要科学”。素质教育不是虚幻的概念,它是具体的,所以一定要从细节做起。笔者反复强调,能使小学生做到“五个好”,就是素质教育,这五个好即“扫好地,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操,唱好歌”,意思是:人要从扫好地开始学做人。从写好字、读好书开始学会学习,从做好操学会健体,从唱好歌、绘好画学会审美,把这些都学好了、做好了,才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做好这些,原本是我们教师的看家本领,也是教育行业永恒的主题。后来笔者把这次会上的讲话整理成一篇文章,题目是“使素质教育的任务首先在小学教育中落实”,发表在1991 年第10 期《人民教育》上,这应该是《人民教育》上第一篇专题论述素质教育的文章。

小学的素质教育启动后,如何带动初中素质教育的发展呢?较之小学,初中的基础更为薄弱,特别是苏北的初中教育当时还远没有普及,初中升高中的比例较低。为此,我们一方面通过义务教育的推进,实现初中办学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通过典型引导的方式提升初中的办学质量。泰兴的洋思中学、常州的花园中学等,都是当时发现并积极宣传推广的典型。为了稳定初中的骨干教师队伍,我们专门划出指标评选初中特级教师,推行初中与高中的分设,以强化初中的法人责任。1998 年,我们在海门市召开全省初中工作会议,会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初中教育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评估办法》,提出第一期的5 年,全省要办好1000 所示范初中。同时要求加强薄弱初中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升入重点中学指标分配到初中的试点工作,以推动初中的均衡发展,所有这一切,为在初中落实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初中的素质教育有了较好的局面。但是,初中相对薄弱的局面至今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仍然是笔者心中的牵挂。

说到素质教育对高中的影响,也有比较切实的行动。我们认真研究普通高中的发展态势,努力寻求应对之策,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改革,实行普职分流。首先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全省95 所重点高中进行重新评估认定。省教委下发了《关于颁发江苏省重点中学基本合格标准的通知》,从1989 年10 月开始,历时3 年,评估了95 所重点中学,除两所基本合格外,其他均为合格。此轮评估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办好重点高中的积极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严格规范了学校的办学行为,全省重点高中的办学水平由此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

在这轮评估中,由于学校建设的高质量,我们还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无锡县中、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为省重点中学,全省的重点高中由95 所变为97 所。这一举动意外地引起许多县(市)长、乡(镇)长的重视,纷纷申请办重点中学,我们便顺势而为,扩大重点中学的规模,以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在更高水平上的均衡发展。经过努力,全省重点高中由97 所增加到287 所,一时间重点高中成为江苏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引起了国家教委的重视。1995年5 月,国家教委在张家港召开了全国高中工作会议,分两路考察了江苏长江两岸的高级中学。会议为全国高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普通高中也有结构改革的问题,并发文要在全国建设1000 所示范高中(后未启动)。根据会议精神,我们积极开始高中结构改革和国家级示范高中的试评估工作,把普通高中分为三类:第一类即重点高中、第二类是特色高中、第三类是综合高中,每类中办得好的都可以成为国家级示范高中。这样的高中结构基本满足了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也进一步适应了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要求,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态势亦基本形成。

三、把素质教育推向纵深

1999 年,全国教育大会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接着,又抓住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开展了第8 轮课程改革,把素质教育推向纵深。笔者对这其中的每一点进步都看在眼里,并感到由衷的高兴,对不断出现的问题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忧思。作为素质教育的亲历者与重要决策者,在江苏基础教育领域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从举旗到行动,再到进一步发展而成燎原之势,笔者回首过往,感慨颇多。2020 年就是“45 号文件”颁布30 周年了,笔者期待教育工作者认真总结江苏实施素质教育30 年的经验,进一步弘扬素质教育成果。

猜你喜欢

重点中学素质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鞍山市重点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书之井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省重点中学评选退出历史江西将更注重评选“特色高中”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