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心理健康危机预防体系初探*
2019-01-14杨娟
杨 娟
近年来,研究生危机事件屡见报端并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究其原因,往往与心理健康问题有关。研究生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研究生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初步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危机预防体系的建设思路,以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降低其危害程度。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相较于中小学生、本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国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较少。从现实原因来看,一方面,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起步较晚,早期研究生招生人数较少,一些高校近几年才开始设立硕士点。部分高校将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直接套用到研究生身上,认为不需要有过多的投入。另一方面,人们主观上认为能够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一定是更加优秀的,除了优异的学习能力外,必然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是认为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应该更加独立,也应该已经具有成熟的人格和思想,不需要过多干预。
但事实并非如此,以某高校2013—2015 年的调查为例,2013 年研究生共1230 人,其中978 人参与心理普查,筛查出95 名重点关注学生;2014 年研究生共1245 人,其中747 人参与心理普查,筛查出58 名重点关注学生;2015 年研究生共1269 人,其中1047 人参与心理普查,筛查出95 名重点关注学生。通过调研多所高校发现,研究生总体呈现参与心理普查率低、咨询率低、危机事件发生率高的现象。由此可见,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软肋,同时又是不容忽视的部分。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1.学业压力。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为保证培养质量,各高校都对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课业成绩、科研水平等做了硬性规定,近年来更是加大了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审查, 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部分导师无暇对每位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具体指导。另一方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基本是脱节的,许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并没有养成很好的科研素养,却需要在读研究生的三年间发表论文、完成课题,这些无疑都成为研究生学业压力的来源。
2.就业压力。
许多学生选择读研是为了提高自身“含金量”,但实际上,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却日趋严峻。一些企业在看重学历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能力和水平,有些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反而更倾向于选择本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研究生不得不利用有限的时间增加自身技能,包括考级考证、参加实践实习等,这无疑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上又增加了“一根稻草”。
3.人际交往压力及婚恋压力。
研究生虽然也有班级设置,但一般都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科研工作,除同门和舍友外,与其他同学接触和相处机会较少,学习和生活方式较单调,人际交往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研究生已进入婚恋年龄,社会、家庭等种种因素都促使他们将谈恋爱、找对象当成“紧急任务”。这种情况下的研究生更容易感情受挫,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除了这些共同的压力,研究生还可能存在本科阶段未解决的心理困惑,而多重的应激事件又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容易形成不良心理状况。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危机预防体系的建立
所谓的危机预防体系,即不应只是出现危机时来处理,而是在源头上降低危机出现的可能性,提高危机识别的准确度。应建立完整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最终有效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一)推广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
在本科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必修课,能够对本科生进行一些普及性教育,但针对研究生开设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院校寥寥可数。实际上,本科生与研究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各不相同,对于一些研究生人数较多的高校,应继续贯彻普及性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研究生人数较少或条件有限的高校,可以考虑开设专题选修课程,针对研究生的特殊心理需求,如恋爱、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给予指导,同时通过入学讲座、专栏宣传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二)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研究生期间,导师往往是学生在校接触最密切的人之一,不可避免地被学生认为是权威人物,更是科研学习上的指导者、人生的领路人,应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首先要提高导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定期组织导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加强导师对必要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心理问题识别的了解。这不仅能进一步增强导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同时也有利于导师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其次,可以将导师纳入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及其他学生一起协同工作。
(三)完善心理异常筛查体系
目前,多数高校都会依托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和测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但在研究生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研究生心理普查施测率明显低于本科生,这可能是由于研究生管理困难、依从性较低所致。二是目前高校心理普查普遍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UPI(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或16PF(卡特尔16 种人格因素问卷)作为心理筛查的重要工具。这几个量表虽然能够识别一些危机情况,如对有抑郁情绪、强迫症状以及自杀念头和行为的学生进行识别,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主动报告相关症状的基础上,对于刻意隐瞒或无明显症状的学生难以起效。因此,首先需要完善研究生筛查体系,增加方便快捷的网络施测、手机施测等方式,加强对研究生施测的管理,提高施测比例。其次,可以开发更具危机警报功能的量表,根据学生的既往经历、压力应对方式、症状表现等多方位进行综合预警。
(四)建立朋辈支持系统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体思想上更为独立,心智更为成熟,对事情有自己的分析能力,个人判断能力较强,但同时面对的科研压力、工作压力等也更大。研究生群体往往以师门为单位进行科研工作、学习和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资源较少,因此,在研究生群体中建立朋辈支持系统,可以帮助他们以快捷、高效的方式获得帮助,同时增加识别危机的可能性。如以教研室或师门为单位筛选一批有意愿的研究生成为朋辈辅导志愿者,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之具有基本的识别心理问题、普及心理知识、提供心理支持的能力。还可以组成不同主题的自助团体,如学业、恋爱、工作等,让有问题、有需求的研究生找到相互支持的群体,形成互助、关怀的成长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