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赶海的小姑娘
——黄雅芸印象
2019-01-14袁浩
袁 浩
二十多年前,我听过黄雅芸老师许多课,日常课、研究课、观摩课,每周都听。听得最多的是《赶海》。她的课自然、灵动、轻松,学生都喜欢。
那时,教育现代化大潮正在黄海之滨、江苏大地奔涌,应各地邀请,她与朱雪梅、朱萍等几位年轻教师受“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课题指导组委派,前往苏北平原或江南水乡送教,一节节扎实又新颖的课给广大教师带去了惊喜、启迪和振奋。黄雅芸执教的就是《赶海》。这节课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会上展示时,得到了斯霞老师、王兰老师,张庆、朱家珑两位主编等诸多专家及与会教师的热情赞赏。
我的好朋友、《赶海》的作者、儿童文学作家杨谦老师听课后分外高兴。他说:“真不错!小黄老师心中有文。小螃蟹东逃西窜,大虾子摇摆长须,小伙伴的‘哎哟’一声叫,‘我’在海水里抓住一只小海星……文中的人和事仿佛就在我们身边,活灵活现。小黄就是那位赶海的小姑娘,把学生都带到了课文里,带到了大海边。”
我的老领导、原省小语会会长、北京东路小学老校长陈树民老师听课后无比欣慰。他说:“太好了!小黄老师‘目中有人’。同一篇课文,大体相同的教学设计,在大江南北、城镇乡村,先后上了二三十次,面对不同的学生,小黄能注意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顺应学情,机智调整,动态生成,一课更比一课新。学生一个个都成了赶海的小伙伴,学习的小主人。”
一次,我与黄雅芸等几位同事赴连云港讲学,途中大家聊起上课。黄雅芸说:“一次次课堂实践,让我渐渐领悟了专家、老师们的指点,任何一节课,不但要把握好教材,还必须顺应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她说,为了学生,她一定记住这些,上好每一节课,当个好老师。
车窗外,海风阵阵、涛声隐隐,我分明看见,那个赶海的小姑娘,正沐着海风,赤脚走在沙滩上,时而撒腿追逐浪花,时而弯腰捡拾大海馈赠的宝贝。那些活蹦乱跳的小鱼虾,五光十色的海贝壳,渐渐装满了她的小背篓。晚霞的金辉映衬出她青春勃发的剪影……
10 多年前,我多次应邀回到北京东路小学参与各种专题研讨,教学的、课程的、教师成长的、校本教材开发的。会上会后每次同黄雅芸讨论、闲聊,她说得最多的是儿童诗课堂。
那时,南京市正在组织实施“振兴小学生课外阅读行动计划”,随着课外阅读浪潮的兴起,儿童诗悄然步入了语文课堂。不少教师以儿童诗为教学内容,带领儿童进行阅读和创作。作为学校语文教学与研究的领军人、组织者,黄雅芸当仁不让地成了踏浪前行的弄潮儿。
有次上公开课,她自选了一组儿童诗——罗大里的《假如头上不长头发》等作为教材。这节课在全市阅读教学竞赛中获得了最高奖!
上这节课前,在好友张齐华的点拨下,她思考起“上课的想法”,由此逐步理清自己选教材时萌生的想法。为什么选上儿童诗?因为,儿童诗与儿童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为儿童普遍喜爱,适合儿童阅读;还因为,儿童诗可以为现实生活打开一扇窗口,帮助人们挣脱外界的束缚,敞亮心灵的空间。
在这节课后,黄雅芸格外关注起儿童诗。她尝试着从课内走向课外,每天在语文课前十分钟都与学生一起吟诵儿童诗,坚持在课内课外与学生一起创作儿童诗;她尝试着从“上一节课”到“上一节节课”进行系列思考,探索开发儿童诗微课程。
实践与研究使她的思想越发清澈明亮。在论文《儿童诗:语文课上的精神“闲逛”》中,对儿童诗的产生、特质及内涵,她做了精要的分析;对小学语文课堂里,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式进行儿童诗教学,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她说:“儿童诗的视角是儿童的,理应追求一种与之适切匹配的儿童诗教学方式,我将其称为精神的‘闲逛’。”对这一教学方式的内蕴意义、操作策略等方面,她都作了具体阐述。她还特别强调,儿童诗课堂应遵循儿童天性,充分关注、呵护儿童的看法和感受。在实施中要突出“悠闲”“趣味”“梦想”和“开放”,让儿童身心获得足够的自由和舒展。
黄雅芸的这些生发于实践研究的感受,是真切的、独到的,很有见地,具有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能让我们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这以后,为了儿童的发展,她又从儿童诗课堂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她领着学生读童话、寓言,读图画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创作童话故事、科幻故事,编演儿童短剧……一篇篇、一部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她和她的学生心驰神往,享受愉悦。
近些年来,常常从区里、市里传来黄雅芸组织教学研究、开展培训活动、构建师本课程的讯息,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又深受鼓舞。听到最多的是她主持的“提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项目研究。
其时,黄雅芸已从基层学校脱颖而出,被选拔担任区小学语文教培员。面对着全区广大教师儿童文学素养先天缺失、后天不足的现状,联想到金波老师的教导——“对于教师来说,儿童文学素养是必须的”“是一种职业素养,做人的素养”,她深感重任在肩,又忧心忡忡。
她想到,儿童文学是成人通往儿童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走进去,能让教师更了解儿童的世界,理解儿童;有助于教师思考如何面对儿童,如何与童年进行合理的对话交流。
她想到,当年自己的儿童诗课堂、儿童文学课堂,曾让语文学习和校园生活充满乐趣、洒满阳光。儿童文学不应该只属于自己和自己教过的一届届学生,它应该属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师群体和整个童年。
于是,为了整体提升区域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最终更好地服务于全区小学生的成长,让儿童文学伴随学生的童年,让诗情诗意润泽他们的心灵,为他们的人生奠基,她选择了“提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作为自己走上新岗位后的第一个专题研究项目。
于是,她依托区小学语文教师骨干班,与教师们一起开展了一系列读书研修活动。其间,为了带动教师们共同思考儿童文学课堂、课程的整体构建和操作策略,她还亲自设计、执教、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课,饶有特色,富于创意,在省内外影响广远。
从一节节为儿童喜爱的课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黄雅芸如何从具体文本和儿童实际出发,把儿童文学的“文学性”“趣味性”“思辨性”和谐统一于“文学语言”的教学过程之中,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她对儿童文学及其教学特点的深度思考和适切把握。譬如,在教学中,她凭着自己的语言敏感,及时地引导学生寻找“富有个性特色、地方特色”的语言,关注“似懂非懂的话”,细细咀嚼并强调“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领悟”;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有声思考”“墙上的角色”“绘制阅读地图”“反思诘问”等阅读策略,比较推敲,鼓励学生放声朗读,“读读方言,读读有风格、有温度的词语和句子”;邀请著名作家参与读书会、现场对话,开展“人与人”“书与书”“话中话”等话题交流活动……让学生在种种学习实践中,通过合作对话、切己体察,进入文学情境,感受言中之象,体悟弦外之音,品赏文学语言的诗性和韵味,从而受到情的熏陶,获得思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黄雅芸常说,她特别喜欢金子美铃的小诗《向着明亮那方》。
她说,优秀的儿童文学就像明亮的那方。
她说,她有一个梦想,把师生共同阅读儿童文学的日子写成一首诗,诗的名字就叫《向着明亮那方》。
春去秋往,潮起潮落,许多年过去了,从儿童诗课堂实践拓展到儿童文学研究项目,从一节课的设计发展到课程的整体构架,从厘清上课想法走向形成教学主张,从一个人探索到组织团队合作开拓,黄雅芸始终不忘初心。为了儿童,她踏着时代的节拍,向着明亮那方,始终不懈努力,坚持前行。
我好想早日读到黄雅芸的诗作,好想与诸位老领导、老朋友分享满怀欢欣。当年,大家眼中的那个赶海的小姑娘,今天正领着一群更年轻的小伙伴,应和着海天间不息的螺号声,向着明亮那方,扬帆御浪,在辽阔的大海上,用对儿童的挚爱,抒写着属于自己的灿金诗行,字字句句漾着海的情韵,耀着霞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