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S TEM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19-01-14潘德顺
潘德顺
STEM 课程是一种综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知识,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课程。由于我国的小学STEM 课程起步比较晚,课程建设经验不足,因而在课程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容易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站在核心素养培养的立场上来审视和建设STEM 课程。
一、小学STEM 课程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理念不清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启蒙期”,该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将会影响后期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且必须顺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同时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合理变革。同理,为了发挥STEM 课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也需要科学地制定课程教学方案。然而,在当下的STEM 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采用灌输的方式,不遗余力地为学生介绍STEM 课程中的内容,但他们没有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也无益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许多教师在开展STEM 课程教学时,依旧采用班级授课制,而班级授课制对于教授系统性的知识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但用于STEM 课程则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创造潜能的发挥。
(二)课程教学空间不足
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STEM 课程会涉及许多技术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内容,需要借助一些专业的仪器和设备方可顺利开展相关内容的教学。但由于教学资金或教学条件等的限制,我国许多地区的小学还没有配备比较完备的教学仪器和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地区STEM 课程教学的效果。此外,在许多地区的小学STEM 课程教学中,教师常常只讲解部分内容,对于教学仪器设备要求比较高的内容则直接跳过,这显然是不可取的,也会阻碍STEM 课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作用的发挥。
(三)课程教学内容不当
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及能力水平为依据,科学地编制课程内容。然而,在当下的小学STEM 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会直接按照教材的安排,按部就班地为学生讲解相关内容,而不是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为学生选择适宜他们的STEM 课程内容,这样的课程内容设置盲目性比较大,且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教师素质不高
由于STEM 课程起步晚、时间短,所以许多授课教师对这门课程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此外,STEM 课程中有不少技术性比较强的内容,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现实情况是,不少教师缺乏相关技术知识储备,这对STEM 课程的实施有着不利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解决小学STEM 课程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更新课程教学理念,奠定课程教学基础
为顺利开展STEM 课程教学,并有效发挥STEM 课程在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实践者须更新STEM 课程教学理念,同时还要结合STEM 课程的特征,创新STEM 课程的实施形式与途径。
1.合理利用固定班级授课模式与分层走班授课模式。
分层走班授课模式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实施形式,其同固定班级授课模式各有优劣。在STEM 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项目灵活选用这两种形式,如此才能一方面丰富课程教学形式,消解固定班级授课模式所带来的授课枯燥感;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STEM 项目,如引导学生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或研究昆虫的生活习性等,因观察周期较长,就比较适合采用固定班级授课模式;对于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项目,也同样适宜采用固定班级授课模式。而对于电子课程、3D 打印课程、机器人或者航模、船模、车模等创意模型类项目,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层走班授课模式,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创造欲以及求知欲,从而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
2.将STEM 课程纳入小学课表中。
为了在小学阶段顺利开展STEM 课程,学校要将STEM 课程纳入总课表中,每周定期开设STEM 课程,且每节课的时间要设置在1 小时及以上,确保STEM 课程有充足的教学时间。而对于真实情境中的STEM 项目,要给予更长的时间。例如:在荒岛逃生这个STEM 项目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自行设计荒岛逃生的工具,需要进行问题分析以及方案设计,到最后需要制作不同功能与形状的逃生船,整个过程需要持续4 个课时。只有将STEM 课程纳入常规课表,在态度上重视它,并给予课时保证,而不是将其视为一门“副科”或者娱乐课,才能真正地发挥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重视课程基础条件建设,拓宽课程教学空间
有健全且完备的教学基础条件是确保各学科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而STEM 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要开展好STEM 课程,必须要高度重视STEM 课程的基础条件建设,不断拓宽课程教学空间,避免因为场地建设问题或资金问题而对STEM 课程的空间建设带来不利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小学STEM 课程教学需要做到“因校制宜”,大多数STEM 课程内容的教学都可以在教室内开展,且可以实现“一室多用”。但是对于创客类STEM 课程的教学,需要用到一些专业的仪器与设备,需要在活动室等空间比较大的地方来开展。而对于一些观察昆虫或植物等主题类的STEM 课程内容,则需要在校外场地进行。
总之,在开展STEM 课程教学时,学校和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及资源,确保有充足的教学空间。例如: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考虑建设一些创客活动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整体使用,也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对创客空间进行分割使用,如3D 打印创客空间、机器人创客空间、机械空间、航模空间、车模空间等等,这样可以为STEM 课程的教学提供充足的空间,从而使STEM 课程有序开展,高质高效。
(三)立足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在设计STEM 课程的内容时,实践者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及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基于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些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借助问题,教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例如:对于“用手机观看视频时间长容易累”的问题,学生思考后发现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手机没有支撑功能,所以STEM 项目的内容可以确定为“为手机设计并制作支架”。在该项目中,小组围绕“手机支架制作”这一问题展开思考与交流,他们设计出了各式各样的支架,并自己动手制作支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有效发展。
2.基于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不同的学校地处不同的区域,享有不同的区域资源与文化,这为STEM 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区域特有的资源和文化来建构STEM 课程,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小学STEM 课程会涉及许多关于自然资源的内容,如能源、草原、森林和草地等。例如:对于四川省乐山市的学校而言,在开展STEM 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乐山大佛景区去调查大佛的风化情况,并思考风化现象的预防与治理对策;也可以去峨眉山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或去嘉州湿地公园思考一些开发与保护公园中动植物的方法与对策。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调查中,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得到增强,核心素养也能得到发展。
(四)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课程教学引导
教师是STEM 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有限,动手实践能力不足,加之缺乏生活阅历与经验,所以非常需要教师的引导。在进行STEM 课程的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就必须注重STEM 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除了配备STEM 课程导师外,还要协同多学科教师,打造一个STEM 课程实施的导师团队,然后结合不同的STEM 课程内容来选择不同的导师,开展启发式教学。在STEM 课程教学中,为了维护课堂教学的秩序,还可以安排助教,助教可以辅助导师为学生分发器材或者维持学习秩序。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校外的与STEM 项目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来从事教学工作。总之,提高STEM 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学校应想方设法建设教师队伍,以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促课程质量的提升,并有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智能落地衣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参观落地衣架,同时为学生聘请校外技术导师。导师为学生讲解传统落地衣架的优点,之后启发学生思考它们是否存在缺点以及针对缺点如何改进。在经过一系列的启发性教学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智能落衣架。在这个STEM 项目中,校外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了学生的导师,而学校的STEM 课程教师则变成了助教。这种方式保证了STEM 课程有序且高质量的实施。
STEM 课程是一种新兴的课程,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顺利实施STEM 课程,教师可以从加快更新课程教学理念入手,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创新课程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