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习作教学的创生与实施策略*

2019-01-14

江苏教育 2019年65期
关键词:习作学科教师

李 丽

习作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如习作教学时间设置不足、习作课与其他学科割裂、学生习作内容与形式多有虚假或雷同,影响了习作课的教学效果和效率。

一、全习作教学的创生

为了改变习作教学的现状,笔者对全习作教学的创生作了如下思考。

1.习作教学指向“全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不仅突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进一步突显“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习作教学应指向“全人”,培养独立自主、具有创新思维和健全人格的人。习作教学还应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协调发展,全力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习作教学指向“全生活”。

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人的生活是丰富的,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写成故事。习作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发现。无论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温馨有趣的家庭生活,还是形式多样的社会观察与实践,从儿童的视角来看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习作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个人体验,设计合理的习作主题。围绕主题,学生会自觉筛选、提取素材,用文字将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表达出来,指向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实现“自由表达”“表达真情实感”和“有创意的表达”。

3.习作教学指向“全学科”。

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认为,当前各学科教学不能在融合上形成合力,将会抵消和损耗学科教学中取得的部分教育价值,难以实现学科教学之互补。实现课程之间的融合共生,习作教学可以在其中先行一步。如数学学习中的思考过程、错题回顾、经验交流等需要习作的参与。科学课中的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和科学小调查的撰写,也需要一定的习作能力。除了这两个学科外,习作教学在美术、体育、道德与法治、音乐等学科也都有融合的空间。这些学科间的融合不仅是习作教学的需要,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有力补充。

全习作是对课程、教材、教学和实践活动融合的新思考,它注重人的培育。全习作教学关注学生的习作过程,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全方位地创造习作机会,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激发学生习作的内生驱动力,把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经历和体验作为习作的内容,创生各类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科学合理的习作教学模式。

二、全习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学生的习作能力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读写说的综合能力。从学科教学理论角度考虑,学科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可以找到关联点,学科教学与非学科课程之间也可以找到关联点。既要在本学科内找到学科系统内的关联,也需要在其他学科间找到关联,还要在非学科的课程或活动中找到相应的关联。

1.立根阅读的土壤,增加语言积累。

教材中的一篇篇经典文章,融入了每一位创作者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验。文章大多经过教材编者精心选编,能满足各个年龄段学生的阅读需要。课堂上,教师应带领学生品读理解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体会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及规律,感悟语言之美。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三上《搭船的鸟》一课,在学习翠鸟捕鱼的段落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文本,说说翠鸟捕鱼的过程,再带领学生品读“冲、飞、衔、站、吞”这五个动词的妙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看“啄木鸟捉虫”的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啄木鸟捉虫时有哪些动作,教师适时板书。最后,学生再次观看视频,试着用上黑板上的动词连成句子,准确描述啄木鸟捉虫的过程。先读后仿,先说后写,让学生从阅读中习得写作方法,迁移运用,在读写结合的应用中逐步提升习作能力。

2.融汇口语交际的能量,培育习作思维。

叶圣陶先生谈写作时曾说:“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口语交际与习作关系密切。大部分的习作训练都是基于口头练习,再用书面文字的方式写下来。将“听”“说”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听与说互促互进,“写”也会水到渠成。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口语交际板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再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口语交际主要是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进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这为学生习作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习作是口语表达的延伸,书面表达可以修正口头表达中的不合理之处,通过书面表达,学生的口头表达会更具逻辑性。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顺序性在口语交际中得到训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形象性在习作中提升,口语交际的训练为学生习作语言思维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3.引溉学科教学的源泉,丰富习作素材。

全习作不是否定以学科为知识体系的课程安排,而是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将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的丰富体验转变为习作素材,创造开放的习作环境,为学生习作提供素材。

旋律中的习作。美好的音乐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乐曲中富有感染力的旋律,能够引发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灵感,是学生习作的源泉。在音乐欣赏中想象画面、编写故事等,是习作练习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将音乐引入习作课堂,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创编故事情节。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展开不同的想象,或者由作曲家的心境联想到自己、他人、社会等,这样的想象内容为习作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头活水。

色彩中的习作。苏轼曾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人常有诗配画的创作形式,可见美术与文学的关系密切。习作课与美术课的整合,会让学生的习作绽放不一样的精彩。

苏少版美术五下《环境小设施》一课,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环境设施的不足,自己设计改进方案。习作课上,教师可以顺势指导学生写作《我的设计创意说明》,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创意用文字写下来。有了美术课上的对话过程,学生的习作语言表达会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真正实现习作的应用价值。

实验里的习作。教科版科学五上《种子发芽实验》一课,要求学生对豆子的发芽过程进行记录。科学实验的记录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连续写作的过程。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详细记录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学生不仅记录了豆子发芽过程的现象,而且记录了学生个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学生把期待、失落、喜悦等情感融入观察日记中,以记录的写作方式放慢脚步,体验真实的生活世界,陶冶人文情操。

4.汲取学生活动的营养,丰富写作形式。

西南大学荣维东教授认为,写作教学应该提供给习作者真实情境或拟真环境。习作与学生活动的融合是优化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选择有生活体验的内容作为习作主题,让习作走向生活。

例如:学校举行运动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征集宣传口号,学写通讯报道;采访身边的模范榜样时,教师可以教学生列好采访提纲,学习根据采访记录写人物纪实文章;和家人外出游玩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相机捕捉美好的生活瞬间,用文字记下自己的心情和收获,让记忆成为永恒。习作教学要把学生活动作为写作的重要内容,抓住活动前后的人、事、情感等要素,仔细观察,用心体会,让活动体验与习作融为一体。

全习作教学存在于学生学习的完整时空中,而非仅仅局限于习作课堂。在语文教育的范畴内,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将全习作教学延伸至语文学科之外,融合各学科教学,结合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展开习作指导,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提升素养,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基。

猜你喜欢

习作学科教师
【学科新书导览】
最美教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习作展示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