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2019-01-14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初中校区李春岭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初中校区 李春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智慧结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社会责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结合中学生认知和心理接受能力,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施展恰当的文化影响,为他们感知传统文化创造熟悉感,克服距离感和陌生感。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了东方特有的特质与形态,体现在众多中国传统文化事务当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稳定的结构,影响着整个中国的发展,是经过千百年的积累沉淀而形成的。在初中教育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信心把学生引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队伍当中,开拓有利资源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他们将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一)初步建立学生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初中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是一个初步形成文化意识的阶段,这一时期教育的核心内涵,应当是唤醒学生价值感,进行心灵铸造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赋予他们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培养学生个体自主重视文化修养的内在动力。传统文化中散发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和川流不息的生命智慧,这些利于推动中学生内心萌生出对民族精神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也发挥同样重要作用,文化教育可以通过文化知识传递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来实现。通过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把大放异彩的人间万象,通过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促进初中生认知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人的认知在形成过程中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同化,二是顺应。同化的概念是将外界元素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顺应则是自己知识结构受到外界影响时而发生的改变。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作用不可替代,蕴含传统文化的汉语也给中学生带来一种亲切的归属感,是他们透过语言、语境、语感深刻了解体会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的历史仍然在继续,在前进中,各种外来文化只有通过融合,打上中国烙印才能在中国传播发扬,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从来没有一种文化能够代替和分解中国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中华文化在不断完善自身框架,我们应当坚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传统文化是中学生认知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最直接的窗口。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一方面,语文教师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参悟,要把文化渗透当成一种氛围的营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应该是渗透式的教育,并不是说我们需要通过课本之外的一篇文章或一个教育视频进行专门的文化宣传,而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把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价值观等文化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课程教材的研究,善于发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
(二)设置浓厚的文化教学背景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近年来,全球化的浪潮袭击下,传统文化面临传承的危机,激发青年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培养学生使命的召唤感。
(三)开展语文鉴赏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内容以外,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对民俗文化的发掘,可以通过介绍民俗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例如,阅读课可以深入一些有意义的古典小说,戏剧片段或者中国古典音乐等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从多种感官的体验出发,拓展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感知。在课余时间还可以发动学生进行地域性民俗文化调查研究,把当地传统礼仪、风俗习惯等记录下来,带领学生进行专题文化调研,比如成人礼、婚丧嫁娶的调研,使学生进入民俗文化的社会现象中,体验调查活动的细节。
(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文化体验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语文课程教材中出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因此,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教师可以充分在课余时间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专题拓展训练,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语文知识文化的自觉性。例如在语文知识竞赛中,对“富贵不能淫”的处世之道进行渗透,无论输赢,结果如何,我们心里都应存在正能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论输赢,都要保持一颗锐意进取的恒心,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和意志底线,强化对自己的信心,从而在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激发对努力学习的动力,培养对追求美好未来的决心。
四、结语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不仅要求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挖掘,也不局限于课外时间对文化事物的发掘和探索,而是把文化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使语文课堂具有文化气息,学生进行的语言交流具有文化底蕴。要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应不断加深自己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探索,提升自己思想认识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元素,加强文化的感染力,带领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切身感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