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联合金属钛夹在大肠息肉电切术中的效果观察

2019-01-14吴霞龙再菊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辽宁沈阳110003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18期
关键词:电凝大肠息肉

吴霞 龙再菊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辽宁 沈阳 110003)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分析大肠息肉临床治疗中应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联合金属钛夹治疗术具有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6年3月~2018年10月接诊的大肠息肉患者共96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研究组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基础上联合金属钛夹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指标、术后出血情况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且实验组临床治疗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出血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对照组均具有一定优势,P<0.05。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中金属钛夹的联合应用,可有效减少大肠息肉患者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恢复,并可降低患者术后继发性出血及并发症风险,提升预后治疗效果。

大肠息肉是由多类因素所引发的肠壁突出赘生物,多发于中年男性患者,且由于息肉类型的不同,导致部分患者肠内息肉存在较高在癌症转化风险,故应及时开展切除治疗,并对切除物进行详细病理学分型检验,降低患者的癌症转化风险。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作为目前临床中对大肠息肉切除具有较高应用率的治疗方式,切除效果较好,但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风险较高,易导致患者复发,影响治疗效果[1]。因此,为研究分析大肠息肉临床治疗中应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联合金属钛夹治疗术具有的治疗效果,故开展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本院2016年3月~2018年10月接诊的大肠息肉患者共96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

研究组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44~57岁,平均(50.52±5.34)岁,息肉数量1~4个,平均(2.58±0.47)个;对照组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43~59岁,平均(51.08±5.56)岁,息肉数量1~5个,平均(3.01±0.52)个。经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后,结果无明显差异即P>0.05,即研究结果可比。

纳入标准:经X线钡餐检查后均确认为大肠息肉;患者在了解研究内容后,确认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排除治疗禁忌症者;排除合并其他肠道严重疾病者。

1.2 方法

1.2.1 治疗设备

高频电凝刀由南京贝登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GD-350B;金属钛夹为杭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直肠镜采用德国Stroz生产的S状直肠镜,型号为24951。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患者施术当天需禁食禁水,并在术前1h进行灌肠,准备肠道环境。其后患者取左侧卧位接受治疗,经常规术前消毒、铺巾及静脉麻醉后实施手术。先经直肠镜辅助确认患者息肉位置及面积,并根据的息肉类型的选取适宜切除方式,如广基息肉可在息肉根部注射肾上腺素稀释液后进行切除,带蒂息肉则可采用圈套切除法切除。切除后经电刀凝血,经直肠镜检查确认无出血后,术毕。治疗中需注意切除深度,及切除面积,避免损伤息肉周边健康组织[2]。

研究组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基础上联合金属钛夹治疗:术前准备及基础切除方法同上,仅在切除伤口经电凝止血后,取钛夹夹闭,或在进行较大面积息肉切除时,先使用钛夹对息肉基底进行夹闭,再进行切除,其后经电凝止血后,取下钛夹,待手术结束,经直肠镜确认无出血症状后,术毕[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指标、术后出血情况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观察指标中,临床治疗指标为连续型变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术后出血情况及并发症均为定性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均使用SPSS25.0统计学统计分析,结果P<0.05且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治疗指标对比

经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后发现,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7.96±5.05)min,术中出血量为(15.54±2.08)mL,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1.27±4.13)min,术中出血量为(3.52±0.48)mL,表明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且实验组临床治疗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t=7.1048,39.0117,P值均<0.05)。

2.2 术后出血情况发生率对比

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继发性出血及粪便潜血检查结果后发现,对照组中出现术后继发性出血共11例(22.92%),粪便潜血检查结果阳性共14例(29.17%);研究组中出现术后继发性出血共3例(6.25%),粪便潜血检查结果阳性共5例(10.42%)。表明,实验组术后出血发生情况较对照组具有一定优势,P<0.05。(χ2=5.3519,5.3151,P值均<0.05)。

2.3 术后并发症对比

经对比统计分析,对照组术后共计出现并发症患者13例,其中腹痛3例、腹胀2例、肠穿孔2例、术后便血5例,总发生率为27.08%(13/48);研究组术后共计出现并发症患者4例,其中腹痛2例、腹胀1例、术后便血1例,总发生率为8.33%(4/48)。表明,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χ2=5.7900,P<0.05)。

3.讨论

高频电凝切除术是目前在临床中对大肠息肉患者具有较好治疗效果的术式,可实现对肠内息肉的有效切除,且在切除后即可通过电凝实施止血,故出血量相对较低,但术中可由于息肉较大时,切除深度及面积的增加,导致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故需在此治疗基础上联合其他类型治疗方式,改善治疗效果[4]。

研究结果表明: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且实验组临床治疗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出血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对照组均具有一定优势,P<0.05。分析原因: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中金属钛夹的联合应用,可在对息肉实施高频电凝切除术时,根据患者息肉情况进行夹闭治疗,辅助电凝切除提升治疗效果。如在小面积息肉切除后,对治疗切口的夹闭,有助于减少切除后的出血量,并促进创面愈合;在大面积息肉切除时先进行夹闭,则可在减少切除面积的同时,减少切除出血量,并可有效辅助电切后创面电凝止血的实施,降低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5-6]。

综上所述,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中金属钛夹的联合应用,可有效减少大肠息肉患者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恢复,并可降低患者术后继发性出血及并发症风险,提升预后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电凝大肠息肉
息肉虽小,防病要早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严重鼻出血的疗效
大口喝水促排便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双极电凝止血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
大肠俞穴调理肠胃大肠俞 通络调水止病痛
全麻下双极电凝扁桃体切除术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