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驱共进 共读经典*
——中职语文经典阅读教学提升路径

2019-01-14

江苏教育 2019年28期
关键词:三国演义建构师生

对于中职语文教学来说,阅读经典非常重要,能够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学修养。然而在当下信息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能静心阅读经典的人少之又少,对于学习基础和阅读习惯较差的中职生而言,能够静心阅读经典的更是寥寥无几。加之经典难读、难懂也是客观事实,因此,教师的引导、激发和陪伴作用极其重要。笔者经过多年实践,认为师生共读可分三步:首先,教师“先读”,了解学生阅读困惑;其次,教师“引读”,进行有效管理;最后,教师“陪读”,促进形成“场效应”。

一、读与摘:促进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方面,教师可以现身说法,为学生演示如何用圈点、批注的方式摘抄精美的文字表达、精巧的语境创设、精妙的人物描写、精湛的技巧运用等;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普遍欣赏的段落,教师可以组织集体诵读、研讨鉴赏,相同的阅读素材、共生的阅读情境、默契的审美认同能产生共同话题,引起情感共鸣。

二、思与批:加强思维发展与提升

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每日三问”,可针对共读的结构脉络、人物形象、情节矛盾、主旨要义、写作技法等提问,也可以针对名言警句、诗词背诵及出处典故等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共读《三国演义》第45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时,可启发学生思考:“曹操平定北方,收揽英才,雄才大略,可谓乱世枭雄。但这一回也体现出他性格上的致命弱点,请从中找出三处进行分析。”

其次,通过批注的方式提炼思想观点。师生同做批注的方式能唤醒学生的阅读自觉,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掌握阅读鉴赏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有章可循,教师可以通过编写打油诗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做批注的方法。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引领—共读分享—交流展示—评价总结的方式,引导学生从题目安排上思考主旨,从时间背景中做比较,从语言、动作、神态上看性格,从人物关系上找因果,从伏笔设置中寻脉络,从情节发展中想细节,从写景状物中品技巧,从诗词吟咏中探意境,从典故引用中生联想,从探索质疑中求创新。

三、讲与演: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

首先,师生共读,讲述经典。讲是在批注的基础上,扩展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批到讲,不仅是从文字到语言的转化,更是调动思维、组织语言、阐明观点的一次能力提升。若涉及人物形象的分析,更需要前后章节串联、整合,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师生有共同的阅读资源,讲评可以“英雄所见略同”,也可以各执一词,还能互为补充。

其次,师生共读,演绎经典。借助社团、读书报告会、校园阅读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经典进行演绎,还可以借用信息化手段拍摄微视频。如《三国演义》中“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的故事,“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以及《史记》中廉蔺列传的故事等,都可以改编演绎。在剧情安排、台词编写、性格塑造、配乐选择、舞台设置、道具使用等方面,均考验着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走进经典,揣摩角色,消除时代感。演绎的过程实则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通过自我建构,知识才拥有了个性,才拥有了学习者赋予的灵性。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建构经典,其实是对经典的艺术再创作过程,这种钻研和理解、解读和呈现,既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又能激发其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研与辩:着眼文化传承与理解

首先,通过专题性研究共读经典。教师要提前设计阅读任务,学生确立所研究的对象后,建立“人物信息档案”,提取并整理能反映人物性格的典型事件、细节描写,从而撰写成文。如《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各路风云人物可谓全书的智慧担当,教师可提前布置任务,请学生择取其中一人作为研究对象,细读文本,深思角色,引经据典,然后以《三国演义话赤壁》《三国英雄话……》《我为……代言》等为题,诉诸笔端。

其次,用辩证的方法来叩问经典。一方面,要树立辩证的意识,引导学生审视经典,敢于质疑,客观地继承发扬或批判吸收传统文化和精神;另一方面,要培养发展性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经典,既要观照作品人物的时代个性,又要审视作品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如《三国演义》中,如何看待刘备借荆州而不还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西游记》中,仅凭一个信念是否能直达成功?借经典来映照现实,让学生学会联想和思考,理解传统文化和精神的历史价值。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建构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三国演义
麻辣师生
三国演义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