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方案》对高职院校工作的要求

2019-01-14

江苏教育 2019年28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职业技能方案

最近国务院发布了期待已久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职业院校微观层面的内容与要求。从高职院校的角度,理解《方案》要求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形成清晰的思路,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

作为一名在一线多年的职教工作者,笔者发现高职院校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种认为落实政策要求是政府的工作,与己无关;另一种只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问题,而不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去落实和解决问题。实际上学校要从自身的功能、定位来采取措施具体落实国家的大政方针。比如,政策提出职业教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职业学校就需要兼顾经济社会和本校学生的需求;“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学校就要直接服务本校学生的发展和具体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间接服务社会整体的发展;“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学校就要直接促进本校学生的就业和满足具体企事业单位的招聘需求,诸如此类。政府做好政府的工作,社会搞好社会的环境,企业弄好企业的事情,学校办好学校的教育,教师实施好教师的教学,学生完成好学生的学习,各司其职。高职院校应抓住《方案》颁发这个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期,下大力气解决在学校层面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深化改革,落实利好政策。

一、凸显类型教育

《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我国职业教育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求从环境条件到教育教学过程再到人才培养类型,职业教育必须展现出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特征。为此,每一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通过改革与建设体现出这种教育类型的要求:在社会层面体现出“产教融合”,在学校层面体现出“校企合作”,在课程教学层面体现出“工学结合”,在成效层面体现出“知行合一”。高职院校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有效的教学运行组织体系,形成相应的体制、机制。在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上要与区域产业的发展相融合,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专业集群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与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变化和发展相对接,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组织,实现跨界培养。把校企合作深度落地,做到“双元”育人,与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工作需要,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成新的综合化课程,形成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与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新的课程体系。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加强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提升其实践教学的能力,实施1+X证书制度,培养多样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关注高质量就业

《方案》在总体要求与目标中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一个从结果看成效的评价要素。根据麦可思公司近10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绝大多数指标都在向好的方面变化,但是幅度不够大,尤其是与本科毕业生相比,一些就业指标如“就业与专业相关度”“离职率”“职业转化率”“就业满意度”“职业期待吻合度”“薪酬增长率”等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这表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持续改善,但是质量不高、未令人满意,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目标还任重道远。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把服务学生的发展放在办学工作的中心位置,既要加强全程的职业规划教育,又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合理做到育训结合。在就业方面,学校尤其要着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和职业期待吻合度,由此来反推具体的改革和建设,设计办学的制度、方案、政策、措施:一是通过实施学分制把学习的选择权、主动权交给学生,满足学生的学习意愿;精准定位专业培养的就业领域,符合学生的就业意愿;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方式和不同的成长途径,通过学习成果的认定和学分转换等措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进行自主学习,使得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个个都能出彩。二是推广实施现代学徒制或新型学徒制,突破实施难点如双重身份的问题、学生来源的问题、工学矛盾的问题、双导师的问题等,从入学开始学生就基本确定就业的行业、企业甚至职业岗位工作,以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方案》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国家要求每一个地级市至少办一所高职院校的目的,就是要求高职院校要为当地经济、产业、社会的发展服务。这个“区域”的范围最大一般是高职院校所处的省,最小应该是学校所在的地级市。笔者发现,一些地级市举办的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专业培养的规模上,没有精准定位本区域经济、产业、社会发展状况和需要,以及本校学生的就业需求,使得毕业生无法在本地就业而大量外流,有些学校外流学生人数甚至达到毕业生总数的80%。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作为供给侧的高职院校与作为需求侧的地方经济、行业企业以及学生的需求是严重脱节的。每一所高职院校都需要深入调查、了解和分析本区域、本行业(行业类院校)发展的实际状况,认真思考当前到底需要设置哪些专业,如何动态地、柔性地适应本区域、本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全面了解在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想学、适合学什么专业,就业需求——学生想任职哪些行业、哪些岗位;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了解他们主要在哪些行业、哪些岗位就业,为学生就业做到精准定位。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确定办好哪些专业、发展哪些专业,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的职业领域,制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就业需求,真正实现为本区域、本行业提供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积极践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要求学生考取的是行业企业开发的技能岗位证书,或者是低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大多数含金量不高,社会认可度低。《方案》准备实施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是对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认证,也是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学习成果的认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岗位群能力要求,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全面涵盖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技能操作,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职业院校学生自主选择是否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与考核,不作为毕业的限制条件。对此,高职院校一是要加强宣传和咨询,告诉学生考取证书的目的和作用;二是通过“课证结合”“育训结合”,把课程学习的内容与等级证书的标准对接,把课程成绩和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结合,学生考取的证书等级越高成绩就越好;三是对学生考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成果认定,转换为学分,推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努力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五、坚决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标准

《方案》提出要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标准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积极组织对已经出台的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落实,在标准的基础上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校本实施要求,规范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方案》的要求“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对于无法按期毕业的少部分学生,至少让他们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然后再通过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和成果认定,使之能够达到毕业标准。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职业技能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1+X 证书制度”导向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举办“太阳能利用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的通知
稳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