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与多元评价推进
2019-01-14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为了促进社会产业发展与人才进化,加紧调整国家人才教育的目标与结构趋向。2019年1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是针对我国现行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借鉴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提出的一个面向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中职与高职两类,其分类和学制设定较为接近普通教育,以职业教育的文化性、基础职业性以及部分延伸的实践性为课程设置的基础,虽然教育内容包含了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一般以课程实践、定岗实习为主),但实践教学学时的份额较少,校内课程比例过大。随着职业教育中的“技术性”逐渐得到重视,职业院校调整了课程结构和能力培养目标,以文化素养模块、专业技术模块、实习与实训模块组合教学,重塑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应用能力,其中应用能力又可分为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但仍处于国家教育目标统筹下的学校课程主导之中,偏重单维系统性。
《方案》要求“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与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开放了学校课程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体系,把技术发展与职业规范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理念;形成灵活自主的专业设置生态,应用灵活的课程教材选用模式,推动对技术信息与产业信息的动态关注与教学动态评价;注重技术实践的职业定位,提高中职实践课程的比重与高职实践课程的学时投入,促进对学生技术能力的考查与评价。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的多元教育形式与办学格局将会催生新型“工匠精神”,并逐渐形成多触角与多元性的评价方式。
《方案》的颁布是为了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顺利实施及其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在“管好两端、规范中间、书证融通、办学多元”的原则下,把好“教学目标”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双重关口。在此基础上,积极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由此设立了多层多元的评价认证体系,其主要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国际流行的1+X证书制度的正式启动,鼓励学生在获得一个学历证书之后,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以满足现代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第二,新型学分制的实施与推广,确立不同地区、学校与培训机构的学分共享共认模式,拓宽了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的路径,这是一个时代性的进步。第三,设立高效、多元、合理的评价机构与督评方式,由优质的师资团队、学校专家、培训机构组建成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对接国家与国际职业标准,进行相关技能考核、评价与证书发放等;提倡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积极有效地测评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与就业质量,以及区域、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效能。这些评价手段将激活职业教育各层面的依存关系,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加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