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承
2019-01-14
来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工作不久,一个艳阳高照的上午,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兴致勃勃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向我介绍了这所学校的发展历史。他说:“这是一所有着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如今学校非常漂亮。我们这些老同志衷心希望学校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内涵。”这也许是他不经意说的一番话,但这话却引发了我对这所学校发展的思考。
对于一所百年老校来说,是有其文化基因和历史传承的。这种文化基因是根植于师生心灵深处,又流溢于师生言行举止之中。那么,这所百年老校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值得传承的又是什么呢?
于是,我就潜心去了解、去研究学校这一百多年来所走的足迹。在与教师交流、与专家探讨的过程中,我把目光聚焦到学校的“一训三风”上,聚焦到“上新河”这个老校名上。能否将两者融合起来,既传扬这所百年老校的文化,也注入时代发展的因子,构建学校新的发展愿景。
我把这种想法与学校行政班子进行交流,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征求教师们的意见,也得到了他们的赞同。
有了这样的想法,该如何来提炼呢?我又陷入了思考。对于“一训三风”的提炼,能否打破常规,用一种全新的话语方式加以概括。于是,我查阅了有关文献,也研究了一些名校对“一训三风”的表述方式,我的答案是可以的。
“上”,作为校训,最为恰当。因为“上”赋予了如下的意蕴:一是上新河小学之上也,传承百年老校之神韵;二是上下求索之上也,拥有向上攀登之信念;三是上善若水之上也,培育像水一般灵动之智慧。
“新”,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以此为教风,还是很有意味的。因为“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诠释。一是新追求,与时俱进,追寻梦想;二是新理念,革故鼎新,生长思想;三是新举措,改进行为,创新实践;四是新成效,稳步发展,日新月异。
“河”,与“和”是谐音,“和”字意味无穷,自古就有“礼之用,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君子和而不同”等说法,“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意蕴,用“和”作为校风既能体现这所百年老校的风韵,也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所学校的传承与发扬。作为校风的“和”有着如下的意味。一是和谐,追求和谐的发展;二是和顺,拥有平和的心态;三是和睦,营造融洽的氛围;四是合适,创设适切的教育。
学风该怎么确定呢?就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想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还想到了科学家李政道先生说的话:“学问学问是要学会问,而不是只学会答。”问,一下子闪现在了我的脑海里。问,对于儿童的学习来说是何等的重要,然而,当下的教育却忽视了儿童的“问”,导致儿童在学校、在课堂不敢“问”,不会“问”。用“问”作为学风,引导和鼓励儿童在生活中、在学习中生疑萌“问”、想“问”、敢“问”、会“问”、乐“问”、善“问”,合乎时代对儿童发展的要求。那么,怎么引导儿童“问”呢?于是,我们便把“问”作了这样的解读。一是问源,刨根问底,探寻源头;二是问流,自主实践,建构联系;三是问法,习得方法,生成智慧。
一番深思熟虑与推敲琢磨后,学校新的“一训三风”诞生了。在校园文化整体布局的时候,我们把其展示在学校大厅的四根立柱之上。
如今,走进学校的那些退休老教师看到大厅柱子的“上”“新”“和”“问”这四个醒目的大字,感慨良多,找到了回家的感觉。来到学校参观的教师、专家看到大厅柱子的“上”“新”“和”“问”这四个醒目的大字,赞叹有加,认为这样的“一训三风”富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