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方案与高等教育的理念衔接

2019-01-14

江苏教育 2019年34期
关键词:通识素质大学

新高考方案围绕立德树人导向,“促进高中教育和高校协同育人,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选拔机制”,是重要的思想与机制创新。可以说,实现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理念衔接,共塑一流大学教育,是高中教育与高校的共同使命,也是新高考方案的立意之一。这里所说的“一流大学教育”是指一流大学本科教育,其当代支柱有三。

一是通识教育。在与专业教育不断斗争之中,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教育目标越来越明确,哈佛大学著名的“通识教育红皮书”提出:“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通识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多学科学习实现的,如“红皮书”所说:自然科学旨在理解自然环境,促进人类与之保持适当的关系;社会学科旨在理解我们的社会环境和人类的制度,引导学生可以与社会保持适当的关系;人文学科的目的是促使人们理解人类与其自身的关系,即理解人类的内在期望与理想。原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把通识教育寄希望于经典阅读,并提出“永恒学习”的概念:“永恒学习首先是那些多个世纪以来的经典名著”。著名政治学家施特劳斯进一步分析:“‘足够谨慎’地研习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留下的经典著作——这是一个经验较丰富的学生帮助缺乏经验的学生,包括初学者的学习过程。”在大学向人回归的过程中,在当代知识越来越碎片化的语境中,在生存方式数字化的背景上,中外大学研究者不断反思大学教育权威性的衰微,矛头直指人文精神的迷失,进而把通识教育称为大学本科的“灵魂”教育,把回归通识教育作为大学自身卓越的重要进路。

二是学习投入。诸多研究显示,教育质量最终取决于学生投身学习的程度。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在其1984年发表的报告《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中得出结论:“对改善本科教育来说,也许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投身学习。”报告提出,所谓“投身学习”,指的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了多少时间、精力和努力。现在,大量的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做出的努力越多,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安排得越紧,他们的成长就越快,收获就越大,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就越满意,他们的合格率就越高,他们也就有可能继续学习下去。在高等教育中,学生需要接触汗牛充栋的资料,并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需要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自主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评价。在大学学习中,学生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力求完全理解,以便作出自己的判断。学生要学会进行睿智的批判性评价,还要学会如何把自己的学习置于更广博的情境之下。大学教育中,最宝贵的教育资源之一是学生的时间。在学习方式越来越娱乐化、功利化的数字生存时代,引导学生加大学习投入具有更加现实和紧迫的意义。

三是社会服务。正如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在其著名报告《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中指出的那样:“本科生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使学生能找到工作,而是为使学生们日后的生活有尊严和目标;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为使这些知识用于人道的目的。”在美国本科教育中,对“为他人服务”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耶鲁大学的德怀厅是该校社区服务的中心,每年这里都安排1100名志愿学生到纽黑文社区去服务,其中大部分到医院和公立学校服务,也有的参加为新移民的服务和感化少年犯罪分子的工作。在我国,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相对较弱,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行为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维度。大学要实现高质量,必须引导学生达到学习与服务的能力极限,并不断提高这种极限水平。

“通识教育”“学习投入”和“社会服务”作为当代大学教育质量的三大支柱,无不依赖于高中阶段的素质基础,因此是发达国家大学招生的重要考核内容。就这一点来说,新高考方案注重高中与大学的理念对接,是与发达国家高校招生思路接轨。其一,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坚持通识教育;其二,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分析作为招生录取参考,就是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当然,对学生的经典阅读水平、学习投入水平等方面需要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进一步强化。就中学与大学教育有效衔接这一视角而言,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普通高中学校在实施高考新方案时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用通识教育理念引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监控

过分强调学分制与选修制存在着严重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由于学生所学的课程的不同,因而他们在思想和观念上出现了分化;由于学生所学功课不是连贯的整体而只是零碎的部分的集合,因而相互之间毫无关联。通识教育也被看成是一个贯穿中学和大学的有机线索,那么它就应该对每个学生行使约束和统一的功能。其一,要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实施的专项督导,确保日常教学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确保课程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开足、开齐、上好;其二,要严格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确保每一个学生每一门课程都能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其三,要严格普通高中学生毕业标准,毕业是考大学的前提,保证每一个参与大学升学考试的学生都是学业全面合格、核心素养全面达标的高中毕业生。

二、将学习投入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当前普通高中学生学得苦、学得累、学得被动,但是学习投入水平并不高。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把学会学习作为教育目标,把学习品质、学习积极性、学习效能等学习投入要素纳入素质评价指标,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定素质基础。一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规划,指导学生优化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自我学习管理与调控;二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强化学习的目标意识,减少机械的应试训练,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做到学习时间最大化的同时,追求学习效率最大化;三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包括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优化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的整体图式、挖掘知识的生命意义、反思学习过程、提升元认知能力等。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引领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投入水平,意义在于把学习本身作为学生重要素质并推动其发展。

三、全面提高中外文化经典阅读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越来越重视经典阅读,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为应试而读,即考什么才读什么,使经典阅读产生异化。要全面提高中外文化经典阅读质量,着力点有三。一是在人生意义上追寻经典阅读价值。经典阅读在于聆听最伟大的思想家之间的对话,伟大的思想家用独白表达他们的思想,我们在阅读中要把独白转换成一种对话,充分领略思想价值,因为意识到思想的高贵,我们就意识到人类尊严的真正基础以及世界的美好。二是将经典阅读面覆盖课程计划中的所有学科,通过经典阅读加深对学科的理解,在阅读中实现知识的整合并获得有关世界的全面认知。三是个性化评价每个学生的经典阅读水平,为每个学生建立经典阅读档案,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全面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行动

在参与社会、服务社会、丰富实践经历等方面,我国高中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致使学生过分重视个人成就而较为忽略公共责任,公共生活能力严重缺失。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行动,提高学生公共服务与社会实践能力,是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中学与大学衔接的重要维度。一是从社会生活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明确学生必要的社会实践经历,形成高中学生社会服务指南。二是将社会实践与学生生涯规划有机结合,建立实践、职业与学科相联结的学习体系。三是重视学生实践的社会评价,建立相应档案,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新高考方案是高中与大学衔接的桥梁,以通识教育、学习投入和社会服务为三大支柱,必将在成就高中的同时共塑一流的大学教育。

猜你喜欢

通识素质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大学求学的遗憾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